捨本逐末意思

注音 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釋義 拋棄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成語出處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上農》:“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簡體字 舍本逐末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末,不能寫作“未”。

相似詞 捨近求遠貪小失大

相反詞 追本求源

成語故事   戰國時,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有使節往來。有一天,齊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後。
  齊王的這位使者沒有到過趙國,更沒見過趙威後。但他早就聽說趙威後是以為很賢德的往後,所以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差事。他想,我作為齊國使者去向趙威後問安,趙威後一定會很高興。她一高興,說不定會賞賜一些貴重的小禮品。因此,他覺得此次出使趙國,還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美差呢。
這個使者披星戴月,馬不停蹄,終於到了趙國國都邯鄲。
 
  邯鄲,在齊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美麗的:那雕樑畫棟的梳妝樓,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熱鬧非凡的市橋,那巍峨秀麗的叢臺……他聽人說過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沒有見過。因此,一路上盤算著,等辦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鄲,飽飽眼福。
  到了邯鄲,他直奔趙王城,去問候趙威後。
  趙威後果然不負賢名。當齊王的使者被一位美麗的宮娥引進後宮時,趙威後早已端坐在一個繡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嚴正氣,滿臉的慈祥。
以禮拜見之後,齊王使者把隨身帶來的齊王親筆信呈給了趙威後。但不知怎的,那趙威後竟然沒有先去拆閱齊王的信,卻躬身問齊王使者道:“你們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又問:“黎民百姓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再問:“齊王也很好嗎?”
  “也很好。”齊王使者答。
  齊王使者回答完問話,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麼,便直接問出來:“尊敬的威後,我奉我國大王的旨意,專程向您來問安。照說,您若回問的話,也該先問候我們的大王。可您先問的卻是年景和百姓,您怎麼把低賤的擺在了前頭,而把尊貴的放在了後面呢?”
  趙威後笑著說:“話可不能這麼說。我之所以先問年景和百姓,後問候你們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齊王使者納悶地問:“什麼道理?”
  趙威後說道:“你想想看,假如沒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麼活下去呢?假如沒有黎民百姓,又哪裡有大王呢?所以說,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不這樣問,便是捨本逐末。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這……”齊王的使者啞口無言了。
  召見一結束,齊王的使者已經沒有心情再去瀏覽邯鄲的美景,便直接回齊國去了。
  在歸國的路上,齊王的使者一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雖說那趙威後什麼禮品也沒有賜給他,可他並不認為是空手而歸。他覺得,趙威後的那有關“捨本逐末”的幾句問候,比什麼禮品都貴重。

英語翻譯 attend to trifles to the neglect of essentialf

日語翻譯 根本を捨てて,末節を求(もと)め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

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成語解釋 指人民不務農業而從事工、商。#語本《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後用「捨本逐末」指人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舍本治末」、「捨本就末」

【語義說明】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
【使用類別】
用在「不知輕重」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抓不住問題的根本,一味在末節上使力,就是捨本逐末了。
<02>如果我們不充實內容,只在包裝上下功夫,就顯得捨本逐末了。
<03>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勸人做事按部就班,不要捨本逐末
<04>他們每次開會都捨本逐末,不探討最根本的問題,只在末節上大做文章。
<05>現代的父母多半犯了捨本逐末的大忌,只想到孩子的課業成績,卻忘了孩子身心健全的培養。

成語典故 #《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1>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2>本而事3>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4>;其產約而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5>。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6>;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7>,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注解〕(1)典故或見於《戰國策.齊策四》。(2)舍:通「捨」,音ㄕㄜˇ,捨棄。(3)事:從事。(4)產約:農作物生產量少。約,減少。(5)居心:安居鄉土之心。(6)好智:喜愛耍小聰明。好,音ㄏㄠˋ。(7)巧法令:工於玩弄法令。〔參考資料〕《戰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典故說明 「捨本逐末」原作「舍本事末」。「舍本事末」之「本」,原指農事。古時候以農立國,故以農業為本業,以工、商為末業,所以「舍本事末」是指人民不務農而從事於工、商。《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一文,講的是當時的農業政策。力陳人民務農對國家的影響,直指人民從事農業就會因生產富足而不肯輕易遷徙。不務農而從事工、商,則農作物產量減少人民就會輕易遷徙,無心安居故土。且民捨本而事末,會變得好耍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近義成語本末倒置 買櫝還珠

反義成語追本窮源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