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草除根意思

注音 ㄓㄢˇ ㄘㄠˇ ㄔㄨˊ ㄍㄣ

拼音 zhǎn cǎo chú gēn

釋義 斬:砍斷;斬草:割草;除:去掉。割草要把草根徹底除掉。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簡體字 斩草除根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除,不能寫作“鋤 ”。

相似詞 剪草除根削株掘根

相反詞 放虎歸山養癰貽患

成語故事   隱公六年,衛國與陳國聯合討伐鄭國。鄭莊公戰敗,向陳桓公求和。陳桓公不同意。他的弟弟勸他:“跟善人處好關係,跟鄰國友好相處,這是立國根本,你就與他和好了吧!”陳桓公生氣地說:“宋、衛是大國,我們陳國不是他們的對手,不打還說得過去;可是鄭國是個小國,為什麼不攻打它呢?”於是陳桓公堅持繼續攻伐鄭國。兩年以後,鄭國國力強大了起來,派兵攻打陳國。陳國大敗,陳國的鄰國都沒有前來救助。就此事,百姓紛紛議論,說:“陳國自作自受,自討苦吃,這就是長期做惡事卻不知道悔過的結果。古書上說,做惡事很容易,惡事就如同草原上突然燃起的大火,無法撲滅,最後燒到自己的頭上。周朝有一位大夫名叫周任,他就講過這樣的一個道理:作為一國的國君,要能做到當機立斷,對待惡人、惡事,就像農夫在田間剷草一樣,一定要連根挖掉,不讓它們有再生長的可能。”

英語翻譯 cut the weeds and dig up the roots

日語翻譯 草(くさ)を根(ね)こそぎにする,禍根(かこん)をたつ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ㄓㄢˇ ㄘㄠˇ ㄔㄨˊ ㄍㄣ

拼音 zhǎn cǎo chú gēn

成語解釋 將雜草連根拔除。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語本《左傳.隱公六年》。△「除惡務盡」、「趕盡殺絕」

【語義說明】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使用類別】
用在「完全消滅」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件事唯有澈底地斬草除根,才算治本。
<02>這次攻擊一定要斬草除根,免得對方日後報復。
<03>他心中的惰性若無斬草除根,自然難以奮發圖強。
<04>賭博歪風嚴重影響社會治安,應該斬草除根,澈底禁止。
<05>飆車族破壞了社會秩序,警方決定斬草除根,全面掃蕩。
<06>為求長治久安,對於黑色勢力必要斬草除根,澈底瓦解。
<07>吸毒惡習貽害終生,你應該有斬草除根的勇氣,澈底戒掉。
<08>我們不能讓賭博風氣死灰復燃,所以必要使出鐵腕,斬草除根
<09>警方連日取締了許多的不良場所,務求斬草除根,杜絕罪惡的溫床。

成語典故 《左傳.隱公六年》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于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陳侯曰:「宋、衛實難,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周任1>有言曰:『為2>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3>蘊崇4>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5>,則善者信6>矣。』」〔注解〕(1)周任:周朝時賢能的大夫,生卒年不詳。(2)為:治理。(3)芟夷:割草。芟,音ㄕㄢ,除草。(4)蘊崇:積聚。(5)殖:生長。(6)信:通「伸」,伸展、發揚。

典故說明 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陳桓公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近義成語寸草不留 杜絕後患 除惡務盡 趕盡殺絕

反義成語後患無窮 養虎遺患 養癰遺患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