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意思

注音 ㄇㄧㄥˊ ㄔㄚˊ ㄑㄧㄡ ㄏㄠˊ

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釋義 明:明晰;察:看;觀察;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細微的事物、現象。目光犀利;能敏銳地看清極細小微末的東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矇。

成語出處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簡體字 明察秋毫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褒義

成語辨形 察,不能寫作“查”。毫,不能寫作“豪”。

相似詞 洞若觀火明查暗訪

相反詞 不見輿薪

成語故事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後稱霸,統領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幾百年後,戰國時的齊宣王田闢強也想稱霸,因此他向孟子請教。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蹟講給我聽聽嗎?”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一天下呢?”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鍾鑄成,準備殺牛祭鍾,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一天下。問題不在於您能不能,而在於您幹不幹罷了!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相信這種話嗎?”齊宣王說:“當然不相信!”孟子緊接著說:“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於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顯然,這都是干與不幹的問題,而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幹,而不是不能幹!”

英語翻譯 discover the minutest detail in everything

日語翻譯 細(こま)かいところまで明察す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ㄇㄧㄥˊ ㄔㄚˊ ㄑㄧㄡ ㄏㄠˊ

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成語解釋 目光敏銳,可看見秋天鳥獸新長的毫毛。#語本《纏子》。後用「明察秋毫」比喻洞察一切,能看到極細微的地方。△「洞若觀火」

【語義說明】比喻人能洞察一切,看到極細微的地方。
【使用類別】
用在「觀察入微」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包公辦案明察秋毫,宵小歹徒無所遁形。
<02>無論嫌犯多麼狡猾,很難逃得過檢察官的明察秋毫
<03>多虧老爺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東西的人,還我清白。
<04>老總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樣,門都沒有!
<05>在警方明察秋毫的偵辦下,這件懸案,終於宣告偵破。
<06>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潔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爺。
<07>明察秋毫的鑑識人員總能利用微物證據,找到破案線索。
<08>這件案子虧得法官明察秋毫,終於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09>這件搶案由於警方的明察秋毫,使歹徒無所遁形,很快就破案了。
<10>他的眼力真可謂是明察秋毫,連掉在地板上的一根頭髮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成語典故 #《纏子》(據《文選.卷四五.設論.班固.答賓戲》李善注引)1>董無心2>曰:「離婁3>之目,察秋毫4>之末於百步之外,可謂明矣。」〔注解〕(1)典故或見於《孟子.梁惠王上》。(2)董無心:東周戰國人,生卒年不詳,著有《董子》一卷。(3)離婁:人名。黃帝時人,生卒年不詳。相傳能視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4)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後用以比喻細微的事物。〔參考資料〕《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

典故說明 離婁是神話中黃帝時代的人,相傳他能夠把百步之外的野獸細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董無心說,像離婁這樣的人可說是視力極好了。孟子在勸諫梁惠王行仁義之道時,曾經借用離婁的視力,他說:「如果有人說,他的力量可以舉起百鈞(三十斤為一鈞)之物,卻舉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視力能夠看見野獸初生的細毛,卻看不見一堆木柴,請問大王您會相信他嗎?」梁惠王回答:「當然不會。」孟子於是又說道:「舉不起一根羽毛,或看不見一堆木柴,是因為不肯去做,而非做不到。現在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是因為大王您不肯行仁義之道,讓恩澤遍及百姓,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後來「明察秋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能洞察一切,能看到極細微的地方。

近義成語洞若觀火

反義成語如坐雲霧 霧裡看花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