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首畏尾意思

注音 ㄨㄟˋ ㄕㄡˇ ㄨㄟˋ ㄨㄟˇ

拼音 wèi shǒu wèi wěi

釋義 比喻作事膽子小;顧慮多。畏:畏懼;害怕。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云:‘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簡體字 畏首畏尾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畏,不能寫作“為”。

相似詞 瞻前顧後左顧右盼

相反詞 無所畏懼當機立斷

成語故事   晉靈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晉靈公在扈(hù)和一些諸侯會盟。鄭穆公想參加這一盛會,主盟人晉靈公卻拒絕和鄭公相見,原因是晉公認為鄭國和楚國勾結,對晉國懷有二心。鄭國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晉國,給執政大夫趙盾(趙國國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說,鄭穆公即位以來和晉國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對楚國強大的壓力,也從來不敢對晉國三心二意。信中還反駁了晉君對鄭國的無理指責,接著用強硬的口氣說:古人有言說:畏首畏尾,身其餘幾(怕頭怕尾,剩下來的身子還有多少)?又說:鹿死不擇音(鹿到臨死前顧不上發出好聽的鳴聲)。小國事奉大國,如果大國以德相待,那它就會像人一樣恭順……信中接著說:如果大國待之非禮,小國就會像鹿一樣鋌而走險,哪兒還能顧得上有所選擇?貴國的命令沒有標準,我們也知道面臨滅亡了,只好準備派出敝國的士兵嚴陣以待。今後,到底該怎麼辦,就聽恁您的命令吧。趙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勸晉靈公收回拒絕鄭穆公參加會盟的成命。這段故事產生了畏首畏尾和鋌而走險兩個成語。

英語翻譯 be overcautious

日語翻譯 肝(きも)っ玉(たま)が小さく,くよくよと考(かんが)え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ㄨㄟˋ ㄕㄡˇ ㄨㄟˋ ㄨㄟˇ

拼音 wèi shǒu wèi wěi

成語解釋 前也畏懼,後也畏懼。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後用「畏首畏尾」形容疑慮顧忌,膽小怕事。△「左顧右盼」、「鹿死不擇音」、「鋌而走險」

【語義說明】形容疑慮顧忌,膽小怕事。
【使用類別】
用在「顧忌畏縮」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他遇事畏首畏尾,難堪大任。
<02>他那畏首畏尾的個性,讓他錯失了許多良機。
<03>你做事過分謹慎了,變得畏首畏尾,毫無魄力。
<04>你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怎麼老是一副畏首畏尾的樣子?
<05>你既然問心無愧,就該向大家解釋清楚,不要畏首畏尾
<06>開創事業充滿挑戰,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畏首畏尾地不敢行動。
<07>我們要的是剛毅果斷的男子漢,而不是像你這樣畏首畏尾的懦夫。
<08>教育學生既要他們虛心學習,也要他們敢於創新,不要畏首畏尾
<09>做事情只要有周密的計畫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何必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呢?
<10>我就是信任你,才把任務託付給你。你就放手一搏,不要畏首畏尾,故步自封。

成語典故 《左傳.文公十七年》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1>吾志。』敝邑有亡2>,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3>。』小國之事4>大國也,德,則5>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6>,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注解〕(1)逞:滿足。(2)亡:音ㄨㄤˊ,滅亡。(3)鹿死不擇音:此句指鄭國如果再受晉國威逼,也許會投靠別國。就像被獵人追趕著的鹿一樣,為了活命,匆忙中就不選擇庇護之所。音,通「蔭」。(4)事:侍奉。(5)則:效法。(6)鋌而走險: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見「鋌而走險」。

典故說明 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相當諸侯的盟主,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有二心。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那麼只有走上亡國的下場了。現在我國的處境是前頭也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逃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後來「畏首畏尾」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疑慮顧忌,膽小怕事。

近義成語左顧右盼 畏葸不前 猶豫不決 縮手縮腳 瞻前顧後

反義成語一往直前 勇往直前 挺身而出 敢作敢為 無所畏懼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