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道而馳意思

注音 ㄅㄟˋ ㄉㄠˋ ㄦˊ ㄔㄧˊ

拼音 bèi dào ér chí

釋義 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馳:奔跑。朝著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

成語出處 唐 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

簡體字 背道而驰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馳,不能寫作“弛”。

相似詞 南轅北轍適得其反北轅適楚

相反詞 如出一轍並駕齊驅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魏國的臣子季樑,奉命出使到外國,可是他在路途中聽到魏王準備要攻打趙國邯鄲的訊息,就趕緊回國去勸魏王。
  匆忙回國的季樑對魏王說:“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個駕著車子的人,他趕著馬想要去北邊,說他準備到楚國去。”魏王說:“楚國應該是向南走的,為什麼他要往北走呢?”
  季樑回答說:“我也這麼跟他說的啊!可是,他認為他的馬是匹好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帶了足夠的錢;而且車伕經驗豐富,所以他覺得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因此,他不聽我的勸告,就繼續往北走了。”魏王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說:“這個人是個瘋子。雖然他有很多好的條件,但是他卻往反方向走,怎麼可能到得了目的地呢?”
  接著季樑就告訴魏王說:“大王說的話一點也沒錯。但是,像大王現在這樣一直攻打附近的國家,這種舉動也會讓大王離稱霸的目標越來越遠,這不也是和那個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樣嗎?”

英語翻譯 march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日語翻譯 反対の方向へ向かつていく,背馳す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ㄅㄟˋ ㄉㄠˋ ㄦˊ ㄔˊ

拼音 bèi dào ér chí

成語解釋 行為不合情理,做事違反正道。※#語或本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後用「背道而馳」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南轅北轍」

【語義說明】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
【使用類別】
用在「正好相反」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種老是和規定背道而馳的人,令我很頭痛。
<02>這種政策與人民要求安定的願望是背道而馳的。
<03>我們得看清時代潮流,背道而馳者很容易被淘汰。
<04>他們倆雖是兄弟,價值觀念卻背道而馳,完全不同。
<05>這兩家公司經營理念根本背道而馳,要怎麼談合作!
<06>開創流派的藝術家,大多與潮流背道而馳,自創一格。
<07>我看經理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完全背道而馳
<08>他希望能考上好學校,卻終日遊蕩不讀書,豈不是背道而馳
<09>面對現實的壓力,有時想法和做法不得不背道而馳,真是無奈。
<10>如果我們今天的決定與當初堅持的宗旨背道而馳,公司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成語典故 ※#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據《全唐文.卷六七四.白居易》引)1>宰相之耳,待天下之耳而後聰也;宰相之目,待天下之目而後明也;宰相之心識,待天下之心識而後能啟發聖神也。然則下取天下耳目心識,上以為天子聰明神聖者,此宰相之本職也,而為匡輔緝熙宣和之道也。若宰相唯以兩耳聽之,兩目視之,一心思之,則朝廷之得失,豈盡知見乎?必不盡也,而況於天下之得失乎?宰相之耳目得聰明乎?必未也,而況於上以為天子聰明聖神乎?然則天下聰明心識,取之豈無其道耶?必有也,在乎知與不知,行與不行耳。噫!自開元2>以來,斯道寖3>衰,鮮能行者。自貞元4>以來,斯道寖微,鮮能知者。豈惟不知乎?不行乎?又將背古道而馳者也。何也?古者宰相以危言危行、扶危持顛為心;今則敏行遜言、全身遠害而已矣。古者宰相以接士為務,今則不接賓客而已矣。古者宰相以開閤為名,今則鎖其第門而已矣。〔注解〕(1)典故或見於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2)開元:唐朝玄宗的年號(西元713?741)。(3)寖:音ㄐ|ㄣˋ,通「浸」,漸漸。(4)貞元:唐朝德宗的年號(西元785?805)。〔參考資料〕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據《柳宗元集》卷二一引)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梓潼陳拾遺。其後燕文貞以著述之餘,攻比興而莫能極;張曲江以比興之隙,窮著述而不克備。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文之難兼,斯亦甚矣。

典故說明 白居易,字樂天,唐下邽人。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唐憲宗元和年間,撰寫《策林》七十五篇,縱論天下大事,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提出治理方案。本篇是獻給當時宰相議論政事的奏狀,其中寫到:「自玄宗開元以來,宰相聽取人民心聲的德政已經漸漸衰微,很少人能夠做到。從德宗貞元之後,這項美德更是衰微,連知道的人都很少了。此外,行事和古代施政完全相反。例如:古時候的宰相言行舉止都正直不阿,以挽救危亡顛覆的局勢為己任,今日的宰相則是行事敏捷,言語謙恭,只求全身而退,遠離災禍。」後來「背道而馳」這句成語也許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

近義成語南轅北轍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