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意思

注音 ㄗㄧˋ ㄒㄧㄤ ㄇㄠˊ ㄉㄨㄣˋ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釋義 自己的言行前後互相牴觸。矛:古時用來進攻的銳器;盾:古時用來防身的盾牌。

成語出處 《韓非子 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簡體字 自相矛盾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矛,不能寫作“予”或“茅”。

相似詞 格格不入

相反詞 自圓其說無懈可擊天衣無縫

成語故事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英語翻譯 antinomy

日語翻譯 自己矛盾(じこむじゅん)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ㄗˋ ㄒㄧㄤ ㄇㄠˊ ㄉㄨㄣˋ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成語解釋 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互相牴觸。◎典出《韓非子.難一》。

【語義說明】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互相牴觸。
【使用類別】
用在「言語矛盾」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你的論點根本自相矛盾,如何說服他人?
<02>寫論文最怕觀點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
<03>戀愛中人心思不定,說話自相矛盾是正常的。
<04>他的個性遇事猶疑不決,說法常前後自相矛盾
<05>他也許年紀大了,講話常顛三倒四,自相矛盾
<06>你方才說他是好人,此刻又說他罪該萬死,豈不是自相矛盾
<07>你竟然對自己提出的議案投下反對票,這種行徑簡直是自相矛盾
<08>本來懦弱與勇猛是自相矛盾的,但他的個性竟然兼而有之,真是稀奇。
<09>別以為我的說法自相矛盾,這不過是我從不同角度來觀察事情的結果罷了。
<10>上頭一會答應解決水荒,一會又說這是地方自己的事,這不是自相矛盾嗎?<11>對一個聰明才智高,能幹卻又做盡壞事的人,我們既欲其生,又欲其死,這種心境就是自相矛盾的最佳例證。

成語典故 ◎1《韓非子.難一》楚1>人有鬻2>楯3>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4>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5>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堯、舜之不可兩譽,矛楯之說也。〔注解〕(1)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2)鬻:音ㄩˋ,賣。(3)楯:音ㄕㄨㄣˇ,通「盾」。古代用來抵禦敵人兵刃及保護自己的兵器。(4)陷:指刺入。(5)弗能應:無法回答。(6)兩譽:堯、舜兩人同時都得到最高的讚美。◎2《韓非子.難勢》客曰:「人有鬻矛與楯者,譽其楯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典故說明 矛是攻擊的兵器,而盾是用來防禦兵器攻擊的器具。在《韓非子.難一》中,舉了一個故事說:有個楚國人在市集上賣矛和盾。剛開始時先是誇讚他的盾說:「我這面盾非常堅固,任何鋒利的東西都刺不破它。」過了一會兒,又誇讚他的矛說:「我這隻矛是最鋒利的,沒有什麼東西是它不能刺破的。」這時,有人緊接著問說:「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那結果會是怎樣呢?」這一問,讓賣矛與盾的人無言以對。典源又見《韓非子.難勢》。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自相矛盾」,用來比喻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互相牴觸。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