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會貫通意思

注音 ㄖㄨㄙˊ ㄏㄨㄟˋ ㄍㄨㄢˋ ㄊㄨㄙ

拼音 róng huì guàn tōng

釋義 融會:融合領會;貫通:透徹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貫穿在一起;從而取得對事理全面透徹的理解。

成語出處 宋 朱熹《朱子全書 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簡體字 融会贯通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融,不能寫作“榮”;會,不能寫作“匯”。

相似詞 舉一反三豁然貫通

相反詞 望文生義生吞活剝囫圇吞棗

英語翻譯 achieve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ubject

日語翻譯 諸々(もろもろ)の道理(どうり)から勘案(かんあん)してしっかり理解(りかい)すること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ㄖㄨㄥˊ ㄏㄨㄟˋ ㄍㄨㄢˋ ㄊㄨㄥ

拼音 róng huì guàn tōng

成語解釋 形容將各種相關的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語出宋.朱熹〈答姜叔權書〉其一。

【語義說明】形容將各種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使用類別】
用在「融合領悟」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你如果無法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那就不是真學問。
<02>學習任何知識都得講究融會貫通,不能單靠死記硬背。
<03>老師這種融會貫通的教法,讓我們對數學疑難豁然開朗起來。
<04>你照我的方法去讀,自然可以融會貫通,不會只是囫圇吞棗而已。
<05>我已把原則教給你,剩下的得靠你自己去體會,才能逐步融會貫通
<06>老師要我們趁年輕多吸收,等到人生體驗多了,自然能將所得知識融會貫通
<07>這種填鴨式教法,只求多背多記,不求融會貫通,怎能希望學生真正的理解。
<08>我儘管已把全部經文都記熟了,因缺少名師指點,也還是無法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

成語典故 宋.朱熹〈答姜叔權書〉其一(據《朱子文集》卷五二引)如邵子又謂「心者,性之郛郭」,乃為近之,但其語意未免太麤。須知心是身之主宰,而性是心之道理,乃無病耳。所謂「識察此心,乃致知之切近者」,此說是也。然亦須知,所謂「識心」,非徒欲識此之精靈知覺也,乃欲識此心之義理精微耳。欲識其義理之精微,則固當以窮盡天下之理為期,但至於久熟而貫通焉,則不待一一窮之,而天下之理固已無一毫不盡矣。舉一而三反1>,聞一而知十2>,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今先立定限,以為不必盡窮於事事物物之間,而直欲僥倖於「三反知十」之效,吾恐其莽鹵滅裂,而終不能有所發明也。〔注解〕(1)舉一而三反:指列舉一例而能曉喻其餘各事。見「舉一反三」。(2)聞一而知十:形容人稟賦聰敏,領悟力、類推力強。見「聞一知十」

典故說明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理」是朱熹學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就通曉其他各事,並且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穿,最後獲得全面的領會。如果沒有打好學問的基礎,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常都會流於空想而不切實際。後來原文中的「融會貫通」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將各種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近義成語心領神會

反義成語生吞活剝 囫圇吞棗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