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湯蹈火意思

注音 ㄈㄨˋ ㄊㄤ ㄉㄠˇ ㄏㄨㄛˇ

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

釋義 赴:去;走向;湯:開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成語出處 晉 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簡體字 赴汤蹈火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蹈,不能寫作“滔”或“倒”。

相似詞 出生入死

相反詞 貪生怕死

成語故事   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遊于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後,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後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聖,說自己“志氣可託,不可奪也”。
  接著又寫到自已傾慕尚子平、臺孝威(後漢隱士),不涉經學,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餚來餵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嚮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糜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表達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中任職的決心。由於嵇康時常發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經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鍾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

英語翻譯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defy all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日語翻譯 水火(すいか)の中に飛び込(こ)んでいく。〈喻〉いかなる危険や艱難をもいとわない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ㄈㄨˋ ㄊㄤ ㄉㄠˋ ㄏㄨㄛˇ

拼音 fù tāng dào huǒ

成語解釋 甘願奔投至烈火沸水當中。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語本《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出生入死」、「赴火蹈刃」

【語義說明】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使用類別】
用在「不畏艱險」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只要是您老交代的事,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02>只要國家需要,即使赴湯蹈火,我們也在所不辭。
<03>只要我答應了你,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絕不推辭。
<04>這些人個個都是英雄好漢,赴湯蹈火,何所畏懼?
<05>他早已下了赴湯蹈火的決心,要挑戰任何艱難險阻。
<06>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即使赴湯蹈火,我也在所不辭。
<07>這些年來,為了爭取農民的權益,他不惜赴湯蹈火,冒險犯難。
<08>他心裡面想:「自己縱然不敢赴湯蹈火,總也不能顯得太過懦弱。」

成語典故 ※#《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1>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勢,戰則為人禽,屯則卒積死。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戍」。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閭,取其左。發之不順,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為之也。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2>,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3>以富家室,故能使其眾蒙矢石4>,赴湯5>火,視死如生。今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銖兩之報,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復,天下明知禍烈及己也。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為天下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注解〕(1)典故或見於《傅子》。(2)拜爵之賞:授予爵位作為賞賜。(3)財鹵:掠奪的財物。鹵,通「擄」,掠奪、強取。(4)蒙矢石:冒著箭矢和石頭的攻擊。蒙,冒。(5)湯:沸水。〔參考資料〕《傅子》(據《三國志.卷六.魏書.董二袁劉傳.劉表》裴松之注引)初表謂嵩曰:「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嵩對曰:「聖達節,次守節。嵩,守節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祐,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

典故說明 鼂錯(西元前200?前154)為西漢潁川(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時,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尚書》,後屢屢升遷,調任為太子家令。由於他學識豐富,被人稱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削奪諸侯王封地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要求皇帝誅殺鼂錯,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景帝為平息內亂,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犧牲了鼂錯。鼂錯雖然含怨而終,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他說:「對於能固守城池及戰勝敵人者,要給予爵位以示獎賞;對於能攻陷敵方城池者,要贈予所得的財貨以增加他的財富與權勢。唯有如此,才能使將士們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生死的為國效忠。」後來「赴湯蹈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但也有學者以為,「赴湯蹈火」一語應源自《傅子》。據載,東漢末年豪強四起,劉表佔領了荊州,有一次他派部下韓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虛實。韓嵩對劉表說:「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他一定會堅守節操,為達使命而不顧艱難危險。這裡的「赴湯蹈火」,意思同樣是奮不顧身,不避艱險,與〈鼂錯傳〉中的「赴湯火」並無差別。

近義成語出生入死 肝腦塗地 粉身碎骨 奮不顧身

反義成語畏縮不前 貪生怕死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