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目混珠意思

注音 ㄧㄩˊ ㄇㄨˋ ㄏㄨㄣˋ ㄓㄨ

拼音 yú mù hùn zhū

釋義 魚目:魚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魚眼來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亂真;以次充好。

成語出處 漢 魏伯陽《參同契》上卷:“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

簡體字 鱼目混珠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珠,不能寫作“朱”或“株”;混,不能寫作“渾”。

相似詞 以假亂真冒名頂替濫竽充數

相反詞 黑白分明涇渭分明是非分明

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叫滿意的人在一個處於蠻荒之地的不起眼的小鋪子裡,用所有的錢買了一顆大珍珠。回到家後,他把大珍珠放進一個特意製作的盒子裡,好好地收藏起來。只有在過年時,他才拿出來給一些朋友看。滿意有個叫壽量的鄰居,家裡藏有一顆祖傳的大珍珠,常想拿出來和滿意比一比。可祖宗有遺訓,不可輕易示人,只好作罷。不久,兩人都得了一種怪病,臥床不起。看了好多醫生,吃了好多藥,可病情仍不見好轉。一日,街上來了一個據說能治各種疑難雜症的遊方郎中。兩家人分別將其請到家中,郎中看完病後,說此病需要以珍珠粉來合藥,才能徹底治癒。他留下一個方子,便匆匆走了。可是滿意怎麼也捨不得殘損那顆稀世珍珠,所以就只吃了方子上其他的藥;而壽量則吃了用家傳珍珠粉合的藥。後來郎中得知滿意並未服用珍珠粉,前去一看,發現他的珍珠的確是稀世之寶。而郎中一看壽量的珍珠就說:“這是海洋中一種大魚的眼睛,以魚目混充珍珠,哪能治好你的病呢?”

英語翻譯 mix the fictitious with

日語翻譯 偽物(にせもの)を本物(ほんもの)として見せかけ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ㄩˊ ㄇㄨˋ ㄏㄨㄣˋ ㄓㄨ

拼音 yú mù hùn zhū

成語解釋 以魚的眼珠混充珍珠。比喻以假亂真。#語本《韓詩外傳》。△「濫竽充數」

【語義說明】比喻以假亂真。
【使用類別】
用在「以假亂真」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裡賣的魚翅真偽充斥,魚目混珠的贗品不少。
<02>這地攤貨很多魚目混珠,你得小心免得上當吃虧。
<03>這些魚目混珠的野山人參鬚,是用蘿蔔鬚根製成的。
<04>不肖商人想拿仿冒品來魚目混珠,欺騙不知情的顧客。
<05>我這是金字招牌的祖傳救命金丹,豈容他人魚目混珠
<06>收藏古董要先培養鑑定能力,以免買到魚目混珠的假貨。
<07>這遊戲就叫「魚目混珠」,請大家從盤子裡挑出真的化石。
<08>我們要抵制仿冒品,絕不允許魚目混珠,侵犯智慧財產權。
<09>只見大師走到畫作前一看,就說:「這是魚目混珠的假畫!」
<10>這家公司為打擊對手,故意推出包裝相似的產品來魚目混珠,低價促銷。

成語典故 #《韓詩外傳》(據《文選.卷四○.牋.任昉.到大司馬記室》李善注引)1>《韓詩外傳》曰:「白骨類象2>,魚目似珠。」〔注解〕(1)典故或見於漢.魏伯陽《參同契.同類合體章》、《尚書考靈耀》。(2)象:此指象牙。〔參考資料〕■漢.魏伯陽《參同契.同類合體章》植禾當以穀,覆雞用其卵。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尚書考靈耀》(據《太平御覽.卷八六.皇王部一一.始皇帝》引)秦失金鏡,魚目入珠。

典故說明 任昉(西元460?508)字彥昇,南朝梁博昌人,仕宋、齊、梁三代。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齊,以文學為王儉所重,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末,蕭衍得勢,任為驃騎記室參軍,專主文翰。蕭衍代齊自立,是為梁武帝,任昉為義興、新安太守,有政聲。任昉博學多聞,於書無所不讀,聚書至萬餘卷,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於是親自校讎勘定。任昉的文學成就,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後來「魚目混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假亂真。

近義成語以假亂真 濫竽充數

反義成語貨真價實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