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的成就故事

  成長是一篇等待譜寫的樂章,等待著我們譜寫出一個個扣人心絃的樂符;成長是摘抄本上的一首首小詩,或歡快或哀怨,開心時高聲吟唱,低落時黯然淚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於,歡迎大家前來觀看!

  篇1:華佗

  華佗從小愛好讀書,富有鑽研精神,對醫學饒有興趣。在母親的教育下,小華佗立志不圖官位,願為良醫,以救民濟世為本。

  後來,母親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忽冷忽熱,周身疼痛,皮肉腫脹。華佗請來很有名氣的大夫治病,也不見成效。母親病故前對華佗說:“孩子,記住你的父母都是被這種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學成醫術,好讓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親的去世激發了華佗發憤學醫、普濟眾生的決心。他來到城裡,要拜父親的生前好友蔡醫生為師學醫。蔡醫生開始不想收華佗為徒,可是一想,華佗父親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轉眼不認人,也太不講情義了。

  所以,他想考考華佗,如果他是一塊做醫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醫生主意已定。他見幾位徒弟正在院子裡採桑葉,而最高處枝條上的桑葉夠不著,便向華佗說:“一你能設法把最高的桑葉採下來嗎?”華佗說:“能。”他叫人取了根繩子,拴上塊小石子,只一拋,繩子拋過枝條,樹枝被壓下來,桑葉就採到了。蔡醫生又看見兩隻山羊在鬥架,眼都鬥紅了,誰也拉個開,就說:“華佗,你能把這兩隻山羊拉開嗎?”華佗又說:“能。”

  只見他拔來兩把鮮草,放在羊的旁邊,鬥架的羊早就鬥餓了,一見鮮草,忙著搶草吃,自然散開不鬥了。

  蔡醫生見華佗如此聰明,就收他為徒。後來華佗跟隨師父刻苦鑽研,注重實踐,終於成為被人擁戴的一代名醫。

  篇2:阿諾德·施瓦辛格

  四十多年前,一個十多歲的窮小子,自小生長在貧民窟裡,身體非常瘦弱,卻在日記裡立志長大後要做美國總統。但如何能實現這樣巨集偉的抱負呢?年紀輕輕的他,經過幾天幾夜的思索,擬定了這樣一系列的連鎖目標。

  做美國總統首先要做美國州長→要競選州長必須得到雄厚的財力後盾的支援→要獲得財團的支援就一定得融入財團→要融入財團就最好聚一位豪門千金→要娶一位豪門千金必須成為名人→成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電影明星→做電影明星前得練好身體練出陽剛之氣。

  按照這樣的思路,他開始步步為營。某日,當他看到著名的體操運動主席庫爾後,他相信練健美是強身健體的好點子,因而萌生了練健美的興趣。他開始刻苦而持之以恆地練習健美,他渴望成為世界上最結實的壯漢。三年後,藉著發達的肌肉,一身似雕塑的體魄,他開始成為健美先生。

  在以後的幾年中,他囊括了歐洲、世界、全球、奧林匹克的健美先生。在22歲時,他踏入了美國好萊塢。在好萊塢,他花費了十年,利用在體育方面的成就,而一心去表現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硬漢形象。終於,他在演藝界,聲名鵲起。當他的電影事業如日中天時,女友的家庭在他們相戀九年後,也終於接納了這位“黑臉莊稼人”。他的女友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總統的侄女。

  婚姻生活恩愛地過去了十幾個春秋。他與太太生育了四個孩子,建立了一個“五好”的典型家庭。2003年,年逾五十七歲的他,告老退出了影壇,轉為從政,成功地競選成為美國加州州長。

  他就是阿諾德·施瓦辛格。他的經歷讓人記住了這樣一句話: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篇3:蘇軾

  自幼聰明過人的蘇軾七歲知書,十歲能文,常常出口成章,發言為詩。許多年長的人都來蘇家向小蘇軾請教學問,漸漸蘇軾的名聲就傳出去了。

  聽多了眾人的誇獎,再加上自家書房中已經找不到沒讀過的書了,蘇軾漸漸驕傲起來,他覺得自己從先秦諸子百家到漢代大賦、唐代詩歌都很精通,可以說到了“學富五車”的程度了。在這種自滿的情緒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書房掛了一幅自己寫的對聯: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就在小蘇軾自滿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天,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拿著一本書上門求教。他對小蘇軾說:“我問了好多文人,但他們都不認識這本書上的字。聽說你博學多識,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認識,所以我走了好多路專門來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幫助。”蘇軾一聽很自信地接過老人手裡的書,心想:“不就是字嗎?我肯定行!”但他翻開書一會兒就呆了,這本書不但沒看過,就連名字都沒聽過,而且書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認識。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話的意思了。對著老人滿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慚愧地搖了搖頭。

  通過這件事,蘇軾覺醒了,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以前那麼驕傲實在不應該。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臉紅的對聯,於是蘇軾連忙回到書房,準備扯下來。但就在動手的一瞬間,他忽然停住了,只見他略一思索,拿來筆墨,在上下聯的前面各加兩字,然後端詳一番,滿意地攤開書本又發憤用功去了。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親看得很清楚。於是她來到書房,只見對聯變成: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母親微笑著點點頭。

  蘇軾從小就是這樣,在學問上嚴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適的地方一定會提出來,即使對方是老師,也會直言不諱。正是從小養成的這種認真對待學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也讓他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