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中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途徑

  中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學校創設的條件,並與學校一起創造條件,自覺地、能動地去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際交往總是從首次印象開始的,第一印象常常鮮明、強烈而且影響深遠。第一印象在以後的交往中常常起定勢作用,如果一個人給人留下的是誠懇、熱情、大方的印象,自然受人喜愛,別人也願意與之繼續多交往。相反,如果留下的是虛偽、冷漠、呆板的印象,別人當然不會願意接近。

  良好的第一印象的確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注意儀表。在公共場所中人們總是趨近外表美麗、英俊、衣著整潔、儀表大方的人,並且常常有意無意中還會把一個人的儀表風度同他相應的身份、修養、品德連在一起,外表有魅力的人給人較好的印象,人們對之評價較高,也較有興趣,這是因為美是人人嚮往的。第二注意言語表情。語言不俗、內容豐富有趣總能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反之誇誇其談、氣味平庸,使人厭惡。第三注意舉止。舉止得體、優雅、瀟灑,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氣質和修養,能增強人際吸引;反之,如果過分拘謹、輕浮、粗魯則使人遠離。總之,無論在求職、交友、戀愛,還是在課堂、集會等公共場所都應注意使自己個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這是以後長期交往的良好開端。

  2、參加社會實踐是當今學生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途徑。中學生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群體交往的特點主要使其人際關係富有社會性。社會性的人際交往不僅擴大了中學生交往的時空範圍,加強了他們對良好人際關係的理解與體驗,而且亦使其自身發生著變革,從而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觀念。如果說,人類個體早期的智力發展和身心水平一開始所受制子群體活動的話,那麼越往後,主體能力的發展則越依賴於群體活動的各種文化實踐活動的擴大、豐富和深化。只有當人的群體活動、群體意識形成了,人才開始了真正的社會文化生活,並使人在群體活動中增進了解與理解。

  3、中學生的個體交往活動在其人際關係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視。過去我們往往過分地強調中學生人際關係中的群體交往方式的意義,而過分地限制個體交往活動。把中學生個體與其周圍的同學、老師之間的交往限定在“嚴格”的範圍內。認為個體交往多了就會影響集體活動的凝聚力.個體交往能對群體交往起消解作用,從而把個體交往看成是“小圈子”, “意氣之交”。這是非常片面的。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形成中,個體與群體二者互補,缺一則不正常。

  4、傳統上,群體活動的途徑特別受到重視。譬如集體參觀學習、聽報告,是黨員或團員還要通過組織生活,集體參加校園的文化活動***文化講座、詩歌朗誦、音樂欣賞、書法比賽、課外體育活動、新年晚會、辦牆報、黑板報等***。大學生參加群體活動,為了實現共同的奮鬥目標,結合在一起,相互幫助,共同努力,不僅使自己受到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而且在同學關係、師生關係上增進了瞭解,產生了感情、建立了友誼。大學生參加群體活動.便有機會與他人一起參與現實生活的變革,並從中獲得對人生價值的真切的理解、對時代文化精神的體認。現代高等學校內組織的活動,在其精神實質上展示了與以往時代不同的特徵。

  中學生寢室的人際關係

  寢室作為一個比班級更小的集體,離老師的視線也比班級遠了,一些學生的自身缺點更容易暴露出來,做事情可能也更加的率性自我。而從學生身上暴露出的問題上,我們不難發現,在當代中學生本身及其學生的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中都存在著一定的誤區。

  其一,當代的中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多半是捧著寵著的,為人處世只有自我沒有他人。案例一中兩個男生都是如此,捱打的不經允許就喝他人的飲料,打人的同學想打就打;案例二中的女生也是這樣,被孤立的女生,自身行為隨意,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另一群女生也很強勢,在爺爺來道歉的時候,絲毫沒有一點寬容忍讓的意思。還有就是有些學生在表達上存在誤區,交流過於簡練直接,更容易製造矛盾、產生誤解。而且,當代學生容易受到社會上那些自私冷漠、粗暴蠻橫等負面行為的影響,或是受不健康的網路的影響。

  其二,家長的不當介入,往往使事態擴大。案例一中打人學生的家長曾經因為孩子和其他班級的一個學生鬧矛盾,居然糾集了一車子的“光頭”,到學校裡來招搖過市。這個學生一不高興就對自己的同學拳腳相加,絲毫不計後果,可能和自恃有家長出頭大有關係。試想,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和“我爸是李剛”有什麼區別呢?案例二中的媽媽,在聽到孩子的抱怨後,根本沒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只聽了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詞,就打電話去質問女兒的舍友,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明顯是欠考慮的,說穿了就是偏袒自己孩子,只能激起對方的反感。

  其三,隨著擴招擴班,學校中住宿生的數量越來越多,每個宿舍基本飽和。除了在教室裡的時間之外,住宿生的其他時間基本就在寢室了。宿舍雖然有宿管人員,但是一幢樓一般也就一個,管不到這麼多,管不到那麼全,一些問題的出現不能及時被發現。要加強宿舍管理,除了校紀校規的嚴肅性,其實宿舍文化的建設也很重要。記得以前還開展過文明宿舍的評比,也進行過宿舍文化佈置的評比,學生為了建設共同的“家”而一起出力。現在,為了考試,這些活動大都已經不開展了,同學之間好像就只是學習上的競爭對手,平時也疏於交流。在一些大學裡,向舍友投毒下殺手的事情也就不足為怪了,因為殺的僅僅是個競爭對手!

  其實,進入中學階段良好的人際關係將成為影響中學生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現代人整體素質及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中學生的素質和心態也直接關係著未來社會的品德和浮現出的人文面貌。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未來社會的成功源於30%的才能加70%的人際協調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給人生帶來快樂,而且更能助人走向成功,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

  面對中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家庭、學校都要引起重視。

  首先,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條件,家庭是孩子最初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一定注意優化養育孩子的方式,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交往觀念。在孩子“被愛”即享受父母之愛時,就要有意識地教會孩子以同樣的愛回報父母、長輩,形成健康、完整、流動的愛。愛,只有流動起來,方能使孩子的愛不斷由“被愛”轉化為“施愛”,促使孩子在父母之愛的薰陶下,由感激父母、牽掛父母到想到為父母做事,回愛父母,這樣才能形成健康、熱情、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才能使愛的境界不斷昇華,由愛父母到愛老師愛同學愛他人,形成良好的人格,成為孝敬父母、尊敬他人、樂於助人的熱心人。但是在我們很多家庭裡,愛是單向的,父母的愛無微不至,很多家長只要孩子能交出滿意的分數就可以容忍孩子的任性、自我,使得孩子以為父母的愛是天經地義的,享受父母的愛是理所當然的,這樣想的孩子容易自我意識放大,常常不顧他人利益和別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