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永城十大考古發現

  永城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彪炳史冊的燦爛文化。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作者簡介

  李俊山,永城市酇城鎮人,1953年12月出生,河南大學歷史系畢業。中國漢畫研究學會會員、河南省博物館學會理事。原永城市博物館館長、文博副研究館員。在國家、省、市級刊物發表專業論文多篇,出版《永城石刻》一書;與人合著出版《商丘漢畫像石》和《芒碭山西漢王陵詳解》。

  之永城文物漫談

  永城自古以來皆被譽為膏腴之地,土肥水美,人口聚居,留下的遺蹟遺物實在太豐富了!龍山文化遺址之眾多;漢代王室陵墓群之巨集大;漢畫像石雕刻之精美;這些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聲望。本文即是以個人的親歷見聞,把建國以來永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列述下來,以饗讀者。

  1961年3月,河南省博物館派周到、王與剛等文物專家來永城,在茴村公社固上村發掘了兩座畫像石墓***編號Ml、M2***。兩墓東西相距8米。一號墓門向南,有斜坡墓道,墓道長2.86、寬2.48米。墓道兩壁用小磚平臥錯縫砌成,墓室為石結構,青石板鋪底並砌成四壁,頂部用由大逐小帶有斜面的石條疊砌內收成覆鬥式頂。墓室分前室和左右兩後室,後室長3.90、寬2.12米。該墓出土畫像石刻於門楣、門扉及墓室橫樑上。二號墓墓門朝東,斜坡墓道長3.64、寬2.42米。墓道兩壁也用小磚平臥錯縫砌成。墓分前後兩室。前室略呈正方形,長1.66、寬2.1米。後室長方形,長2.18、寬1.62米。四壁及頂部砌築構造方法與一號墓相同。畫像刻於門扉、門楣、門柱,前室南北兩壁、後室***除門之外***的三壁上。兩墓共出土畫像石29塊:有朱雀鋪首銜環、白虎鋪首銜環、雙鳳穿環、百獸率舞等。從出土王莽時期的錢幣和隨葬器物的形制,以及墓葬結構和畫像石的雕刻特點判斷,這兩座墓均屬東漢早期。

  這是建國後在永城第一次重要的考古活動。由於兩墓均遭早期盜掘,故隨葬器物所剩無幾,但遺留下來一批精美的畫像石較為珍貴。其中“伯樂相馬”和“雙鳳穿環”畫像國內罕見,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早在1971年12月,地方政府在保安山北峰西北角約300米處建芒山石灰廠時,用推土機推出小型漢墓一座。出現了國內外考古史上罕見的奇蹟!一個小型豎穴土坑漢墓,其形體之小、之簡陋,連當時普通人的豎穴土坑石棺墓也不如!但它卻出土了芒山漢樑王諸陵,乃至國內古代帝王陵考古中所見最為精美的金縷玉衣。小玉衣片全用和田白玉琢磨而成,這標誌著製作的玉衣用料好,做工複雜檔次也就最高!文物出土時被當地圍觀群眾爭搶一空,商丘及永城文化部門派員前往清理時,當地政府配合召開群眾大會,經說服動員,徵集收回玉衣片700餘枚,透雕白玉璧2枚,大型畫像銅鏡1枚***殘***、貝幣l枚、白玉環1件,漆奩蓋上的銅朱雀器鈕l件,以及其他文物。其中畫像銅鏡殘塊按同心圓方法復原後,直徑達到50多釐米,也屬於同類鏡子-之中的王者了。穿著最美的玉衣,陪葬極漂亮且最大的畫像鏡,但義埋在寒酸的小土坑墓內,墓主人究竟是誰,因不見印信,已成千古之謎了!從墓室位於樑孝王李王后墓北側300餘米處的山坡上,陪葬品漆奩、畫像銅鏡凸顯女性特點,金縷玉衣規格之高等情形推測,墓主人有可能是樑孝王的一位貴妃。因為樑孝王死的早且突然,該貴妃受到略強於高祖鍾愛的戚夫人的待遇,落了個豪華全身而去,只不過小土屋太簡陋了,以示李王后對其生前得寵的懲罰吧!村南高臺取土時,發現一處磚石結構的地下建築物。靠臺地南側頂部有一個直徑60釐米的盜洞,洞口下方一顆白色的人頭骨及骨架令人毛骨悚然。據後來參加發掘的考古專家推斷,這是一個參與盜墓者的遺骸。當他把所盜之物全都託舉遞給上面的同夥,探頭就要出洞時,同夥舉起磚頭狠狠砸在他的天靈蓋上,然後用泥土掩封了洞口,帶著本該兩人均分的寶物,趁著夜色從容離去。

  1973年12月,都城公社韓樓村群眾在

  發現該墓的資訊逐級呈遞,直送至河南省文化廳革委會。省博物館立即派文物專家楊肇清、李京華先生等來鄖發掘。經清理可知,這是一座四墓合塋的大型東漢畫像石墓,合葬有四對夫婦,共有29個墓室,其規模之大,結構之複雜,堪為國內之最,前所未見。該墓門朝西,東西進深7.02米,南北寬15.32米。四個門楣石均雕刻二龍穿璧,雙扇石門上刻朱雀鋪首銜環,室內立柱上刻雙龍嬉戲,伏羲女媧。前後左右隔牆過樑上雕刻珍禽異獸,有蒼龍、應龍、翼虎,三首人面獸,四首人面獸。還有降牛伏虎、羽人昇仙等,共57塊畫像石。

  此墓由於早期已遭盜掘,貴重的金屬隨葬品被劫掠一空。所餘部是一些陶器。有陶樓房、豬圈、雞、狗、倉、灶、井、廁、盤、磨、勺、耳杯等。最為珍貴的是遺留下來一批內容豐富、雕刻精美的畫像石,這是非常難得的藝術珍品。事後,畫像石全部運往商丘博物館,墓磚被鄖城公社用來建成5間高大寬敞的辦公室。

  1977年5月,在我省考古專家鄭傑祥和永城文物專家魏自亮先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陳勝墓的位置。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覆,撥款5000元,以每畝70元徵購後窯村土地6畝,植柏樹300株,為陳勝墓修築高5米、直徑15米的石圈墓冢一座,樹石碑一通。當年,文化館派人前往北京拜見郭老,郭沫若先生在醫院病榻上書寫了碑文“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河南省永城縣革命委員會立,一九七五年五月一日”。此碑文是永城縣革命委員會事先擬好的,所以郭老沒有在落款寫上自已的名字,成為以後幾十年來永城的一大憾事!每次上級領導來永去芒,我們地方陪同介紹時還要加上一句:這碑文是郭老寫的。事後,縣裡領導安排文化部門,在碑上加刻“郭沫若”三字。但這事要向上級文物主管部門請示。我們專門報告河南省文物局,批覆是:“尊重史實,保持原貌。”類同的事出現多次,但終究未改。近幾年重新立一巨碑,才加刻郭沫若三字。不知九泉之下郭老作何感想!想必不會生氣,也是一笑了之!

  1977年春、秋二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洛陽隊,來永發掘黑堌堆、王油坊兩處古文化遺址。我有幸參加了這次考古發掘的全過程。經鑽探確定發掘布方後,我被分配跟著屈恕忠師傅清理一座戰國墓。有人告訴我:屈師傅原是盜墓者出身,解放後為新中國的考古事業忠誠工作,得到大家的好評和擁戴。大量文物出土後,趙芝荃隊長又讓我清洗包裝那些陶片。黑堌堆、王油坊兩處遺址發現的數萬片陶器殘片,均經我手洗刷乾淨後又寫上編號。對陶片的親密接觸,為我一生所從事的文博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早在1936年12月初,前中央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員韓維周、李景聃等,在前往發掘黑垌堆遺址途中就發現了王油坊遺址。1976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為了解夏商文化及其淵源問題,到此調查。1977年3月底至4月底和同年1O月中旬至11月中旬,社科院考古所河南二隊在隊長趙芝荃及鄭光先生的帶領下,會同商丘地區文管會、永城縣文化館兩次發掘該遺址,共開探方25個,探溝4條,發掘面積800餘平方米。共清理出房基20座,灰坑44個,石灰窯3座,墓葬14座,並獲得大批陶、石、骨、蚌器。王油坊遺址涵蓋河南龍山文化早中晚三期,在我國考古學界影響很大,並稱其為王油坊型別。

  該遺址上發現有裝滿石灰的園坑,還發現了石灰窯,是研究我國石灰起源的主要資料。房基已使用夯築和土坯砌牆技術,是我國建築史上新的資料。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實驗室對王油坊遺址出土的木炭進行放射性碳元素c14測定年代為:上層距今4000年,下層距今4500年。說明我們經常講永城有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有科學根據的。

  該遺址豐富的文化遺存,為研究古代人們的生產、生活;研究我國建築發展史;研究我國階級社會的形成等,都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2006年5月25日,該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起1978年全縣文物大普查的酸甜苦辣,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這可是有史以來我國第一次大規模、深入的文普工作!當時,我縣文物普查小分隊有文化館副館長魏自亮帶領,成員有劉永信和我以及龍崗公社楊樓村的文物保護員王玉軍。各自騎著自已的自行車,每人一條長2米、寬1.2米的白色厚帆布,包裹著被褥,能防點小雨,夜裡又可當席子用。魏館長騎車親自帶路,劉永信揹著海鷗120相機,黑白膠捲每卷可拍12張照片。我和王玉軍順著車大槓各捆一把長約3米的洛陽鏟。就這樣走鄉串戶,風餐露宿。夏頂烈日,冬迎寒風!走遍永城的田野、村落,山山水水。春夏宿街頭、野外;秋冬住牛屋,拱麥秸窩。偶而在天黑時趕到公社駐地,享受一回自帶鋪蓋的招待所待遇算是最好的條件了。為了節約開支,中午的一頓主餐每人5毛錢。兩毛錢買倆燒餅,3毛錢一碗最低檔次的雜燴菜。為了填飽肚子,魏館長每次點飯時都安排大師傅:多添碗水,不用好肉,加點肉皮、雜碎、丸子,弄實惠點,?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俁喔?澈韌氬頌饋K凳禱埃?暱崛艘惶斕酵肀疾ㄓ指商辶?睿?庋?砸簿褪歉銎摺?順殺ァ:罄矗?頤僑?瞿暱崛嗽詒澈笞苣夢汗莩さ?ldquo;多添碗水”開心一笑!至今想起當年的情景如在眼前,如聞其聲!可惜這位誠實能幹的老領導、老同志太早的離我們而去!令吾輩深為痛惜和遺憾!他是一位受人愛戴的、多麼好的老人啊!

  經一年多時間的艱苦奔走,我們調查登記古文化遺址267處,古墓葬64座,古碑刻41通,以及其它石雕、古建築等文物共500餘處,為永城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礎。

  1979年4月,縣文化館派劉永信和我前往太丘,搶救清理太丘一號漢畫像石墓,該墓位於老君堂基址下,經調查此處應是東漢墓群。發掘前當地群眾取土已揭開了墓頂蓋石,這是一座石砌多室夫妻合葬漢畫像石墓,由前室,左、右兩個中室,左、右兩個耳室以及兩個放棺的後室組成。墓壁嵌有精美的剔地淺浮雕畫像石16幅。墓室內積水深約30釐米,無法排出,那些文物都是劉永信我們兩個從水中仔細探索摸撈出來的。有陶豬圈、彩繪陶盤,陶人物俑、雞、鴨,石燈臺,石豬以及鐵刀、鐵劍等文物近百件。最令人驚歎的是出土17件青瓷壺和罐,這是我國考古發現中所罕見的!在漢墓中有這樣精美的青瓷,一些大牌文物專家看後也為之唏噓不已!前段時間鑑寶專家毛曉滬、黃鼎、王敬之見到這批青瓷器時,都表示:若不是你們親自從漢墓中發掘得到的,怎麼也不敢相信這是一批漢代的東西!

  1978年到芒山普查文物時,我們住在芒山供銷社招待所內。這是我長那麼大第一次見到山,心裡高興又激動。剛轉戰到芒山時,天已黑了。第二天天還沒亮,我一個人悄悄爬起來,沿著曲折婉延的小道,一口氣跑上了芒碭山主峰之巔。後來我們終於踏遍這10來個小山頭的每個山洞及墓頂,對芒碭諸山的文物詳細登記造冊。在僖山東頭調查時,我和劉永信觀察到山頂斷崖上正中有一個近似“U”形缺口,斷定此處應是一個墓道口,就上報省文物局。後來省文物局安排省考古所派人過來發掘。但考古所認為這是一個被盜的墓葬,不會有什麼東西,就委託商丘文化局文物科和博物館來清理。1986年4月17日至7月19日,商丘文化局、博物館在永城縣文化部門配合下發掘了僖山一號漢墓。誰也沒有想到,竟出土有金縷玉衣片1000餘枚。還有玉璧70多枚,堪稱國內一絕的玉戈,以及玉板、玉圭、玉鉞、玉佩、玉璜、玉貝、玉環、玉舞人、瑪瑙珠、水晶珠等數百件之多。

  另有陶器壺、罐、豆、甕、鍅等。鐵器燈、錘、鑊和生活、生產用具,及刀、劍、鏃等兵器。銅器有鶴足燈、環、劍飾,鎏金熊形器座、鎏金朱雀器鈕、弩機等。收穫令人震驚!這是迄今為止,芒山漢樑王墓群中出土玉器最多、最精美的一次。因為是商丘主持發掘的,出土文物也全部收入商丘博物館囊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得知此情況後悔不迭!出土的玉衣、玉戈、玉舞人大家已熟悉了,選兩幅很少露面的玉劍飾、玉佩供同志們欣賞。

  柿園壁畫墓所在位置1985年是屬於柿園村民趙德友的採石塘。實際上他已經把墓門上方五、六米高的帶有整齊鑿痕的石壁打掉。行內人一看就知下方是墓口。但具體還有多深才能到墓門尚不可知。直到有一天他的鑽頭鑽破了門洞頂部,

  他找準了墓門,順著歷史上的盜洞鑽了進去。這事很快傳播開來,得此訊息後,我與魏館長立即前往。我帶著手電進入墓內看情況如何!先看到鮮豔如新的壁畫,心中按捺不住的激動與震驚!後仔細觀察各個小室,均空無一物,也不見搬動器物留下的遺痕,確如趙德友所說:裡面啥也沒有。但他破壞古墓,擅自入內,亦屬違法。後被有關司法部門判其拘留15天,***200元的處理。

  洞門已開,我們報請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於1987年9月7日至10月10日;1988年5月4日至16日:***8月16日至24日;1990年6月21日至7月30日;1990年10月7日至12月19日,分五期對柿園壁畫墓進行了清理髮掘。商丘市文化局、文物隊、博物館、永城縣文管會、商丘縣博物館、虞城縣博物館抽出業務骨幹參加發掘工作。發現墓門前蓄水坑內有一錢窖,出土漢代“半兩”銅幣225萬枚,重約3噸。墓道西段封石下面清理出騎兵俑和侍女俑43件,有分屬20輛車的鎏金、鎏銀及鐵質車馬器飾,還有弩機、承弓器、銅鏃、鐵劍、帶扣、帶鉤等器物10000餘件。這些陪葬品全部為明器,約相當於實物的三分之一大小。該墓中最重要的發現當屬繪於主室頂部的巨幅彩色壁畫。畫面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有異議***四神為主題,四周配以綬帶穿璧和繚繞的雲氣,龍騰虎躍,栩栩如生,是中國繪畫藝術中的瑰寶。此墓的發掘被評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以前見諸各宣傳品上的壁畫,多是在複製後拍攝。這裡上一幅在原畫面上拍攝的讓諸位賞之!效果可能還不如複製後拍的,但終究是原作,在文物膺品充斥的時代,大家不是都追求真實嗎!

  1982年至1984年期間,商丘地區行政公署和永城縣人民政府各撥款1萬元,由文化館副館長魏自亮帶著劉永信和我長住芒山,在芒山公社抓文教的周西山同志協助下,對樑孝王墓、漢高祖斬蛇碑、文廟等古蹟進行維修。在維修樑孝王墓時,我去請杜敢文先生題寫“樑孝王墓”四字,杜先生寫了好幾遍,放在一起,比較哪個字更好看,可見杜先生辦事認真、精益求精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

  重立“漢高斷蛇之處”新碑時,殘缺的明代碑文由閏樹梅老師進行補充。閆老師學識淵博,自幼愛習碑文,他憑藉記憶填補缺字,我幫著抄錄整理,反覆推敲確定。成文後我們邀請芒山最有名的石雕大師晏鴻鈞先生刻制。劉永信和我一起去茴村請來鄭效治先生前往書寫碑文,經過縣城時,我們陪鄭先生在招待所吃了一頓大餐,又買了一盒百壽牌香菸,足足花去5元多錢。碑立好後,劉永信和我又陪芒山公社建築公司劉懷勤經理一起遠赴曲阜,購買了建碑亭所用的硫璃瓦及脊、角飾構件。碑亭建好的第二年,就發現了驚動全國的劉邦幻影事件!這是後話,全國人民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