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習慣是經過反覆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下面和小編具體瞭解下。

  好的學習方法:

  第一:要學習好,首先要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按計劃進行學習,就能合理安排時間,得當分配精力***重點學科、難點學科重點投入,但絕對不能偏科***。只有按計劃才能使學習做到心中有數,不會打亂仗,長此下去,可以使生活、學習規律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大提高學習能力。

  第二:掌握好高效的聽課方法。課上集中精力聽課,是掌握知識的捷徑。聽講時,思想上必須與老師講解的思路保持一致,聽老師對事物是怎樣分析、推理;聽老師解決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技巧;聽老師對問題有哪些提問和解釋。這樣才能把握住聽課的重點。聽講中,要把自己在預習中的理解,和老師講解的相比較,看自己和老師有哪些相同點和區別點。

  第三:合理安排複習時間很多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有幾個時間段有利於鞏固記憶:一是學習後最初幾分鐘內,電生理活動引起蛋白質的合成;二是學習後在48小時內複習;三是一週之後腦突觸發生永久性變化。根據人在學習過程中這一生理變化,採用複習加強記憶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的內容即將忘記時進行復習,那麼複習的效果最好,效率也最高。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實驗發現了人的記憶與遺忘規律。實驗證明:在學習僅過了20分鐘後,就忘記記憶內容的42%,1天后忘卻量已經達到了66%,到了第31天,忘卻量高達79%。他根據實驗結果,畫成了著名的遺忘曲線。並表明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這條規律提示我們,—定要儘早、及時地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以便在知識還在大腦內時就加深印記,否則大腦中已經沒有痕跡了,只能再費精力重學。合理安排複習時間特別重要並且必要,制定複習計劃,嚴格按精英特計劃執行,併力求形成習慣,是我們每一位學生都應該力求努力做到。

  我們為什麼要複習呢?因為我們記憶效果沒有那麼好,不可能過目不忘,所以需要重複、增強記憶。同時,複習的進展也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我建議你可以學習一下“精英特速讀記憶”,我中學那會兒訓練過,對學習、複習、考試幫助都特別大。具體的我就不說了,你具體搜了看看。

  第四:做作業的科學方法這裡有七種做作業的技巧:

  1、先複習後做作業。複習是做好作業的關鍵,只有複習得好,作業才能做得好。做作業前先把老師這一節課所講的內容認真地看一看,弄清楚基本原理和概念後再去做作業,作業才能做得既快又好。

  2、認真審題。 做作業最關鍵的—步就是審題,連題都判斷錯了,作業內容就全錯了。首先第—步要弄清楚題目的內容,所給的條件,什麼要求,需要聯絡哪些知識等等;其次是考慮好解題思路、方法、步驟,要善於把—道題分成幾部分,化大為小、化難為易、分清其中的已知和未知,弄清各部分的聯絡,設計好整個解題步驟,—定要讓自己做到不明白題意不做題,不清楚方法步驟不下筆。

  3、細心的做題。 做題是表達思路的全過程,這個過程要求既動腦、又動手。做題的關鍵是要保證“規範”、“準確”。要做到這兩點就要求學生認真的抄好題,書寫格式必須正確、規範,嚴格按照各類題的解題要求,仔細演算解題的每—步,得出正確的結果。只有平時做題認真細緻,步驟完整,思路正確,表達嚴密,準確無誤,考試時才能按照這種良好的習慣進行。

  4、要認真檢查作業。做完作業後認真檢查,是保證作業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作業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漏洞和問題,因此,作業做完了之後,—定要認真檢查之後再交上去,這樣就避免了作業中的差錯和漏忘。作業檢查—般分四部進行:—是檢查題目是否抄對;二是審題是否正確;三是運算是否正確?四是方法、思路與步驟是否正確。平時做完題要認真檢查,養成習慣,考試時方能如此。

  5、做完作業後要耐心思考。作業完成之後,—定要耐心的再思考—遍,想一想做這一道作業題用了哪些概念、原理、公式,這道題和例題有什麼關係,和哪些題有聯絡,有什麼特點、規律可尋,稍加變化還能變成什麼樣的題,是否還有其它的解題方法等等。這樣才能把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達到系統掌握,觸類旁通和舉一反三的目的。

  6、認真分析批改後的作業。老師把作業批改發回來後,—定要儘快翻閱,認真分析、耐心反思。對做對的題目,想—想是採用什麼樣的思維和方法做對的,以後遇到類似的題能不能觸類旁通;對做錯的題,要找出做錯的原因。是由於慌張、馬虎、粗心大意而搞錯,還是基礎知識沒有掌握,弄錯了概念、定律、公式,或者是思路不對?屬於第一種原因,就要警告自己以後做題時多加小心;屬於第二種原因時,就要在預習、聽課和複習上下功夫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後再去做作業;屬於最後一種原因者,就要認真鑽研和分析例題,明確解題方法。只有經過分析反思,才能吸取經驗教訓,避免今後再有類似的錯誤發生。

  7、改掉作業拖沓的習慣。有的學生是因貪玩而拖沓作業;有的學生是對學習無興趣而拖沓作業;有的學生是因為能力限制完成作業有困難而拖沓作業。無論是屬於哪些情況,都不能養成拖沓作業的習慣。當天的學習當天完成,明天還有明天的學習任務,困難只會越積越多。克服作業拖沓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天天督促要求自己當天辦完當天的事。

  第五:重視錯題積累在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可能遇到過一錯再錯的現象。

  究其原因,多數是由於在學習中不求甚解,不注意總結積累所致。那麼,該怎麼辦呢?實踐證明,自編一本“易錯題集”是避免做題一錯再錯的最好辦法。

  錯題本的複習方法:

  1、每週把該周錯題本中記錄的題目快速瀏覽一遍;

  2、每月把該月錯題本中記錄的題目再快速瀏覽一遍;

  3、每個季度把錯題本中三個月記錄的題目再快速瀏覽一遍;

  4、大考前把該錯題本中的所有題目認真複習一遍,確保題不二錯。

  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上課環節。

  課堂是同學們獲取知識的主渠道。然而,聽課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走神”的現象在高一的第二學期和高三第二學期十分嚴重,有些甚至還做“白日夢”,頭腦思維處於空白狀態,對老師講的什麼、重點、難點是什麼,全然不知。至於只聽老師講不動腦去分析,學習處於被動地位,不假思索,不求其解的同學就大有人在。

  要注意改正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上課習慣。良好的上課習慣有哪些呢?精神飽滿進課堂,有著一種強烈渴求知識的願望,這是上好一堂課的保證和動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養成手腦並用的好習慣,做到邊聽邊想邊記,以聽為主,這裡面既有方法的問題,又有習慣的培養。實際上,一般的學習方法經過程式化以後就形成了習慣,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是形成學習能力的基礎。這樣,“上好課”既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掌握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讀書環節。

  對於教科書,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想讀而讀不好”或“不會讀”。其一,認為“教科書教難,不會讀”;其二,認為“老師已經講了,沒有新意,高考也不考書本,不必再讀”;其三,讀書障礙很多,不想讀。其實,讀書這個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決不能忽視。要提高讀書的效果,應當把握以下三個環節:即“上課前要先讀”,即預習,可以“粗讀”,這樣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問進課堂;做作業之前要再讀,即複習,要求“細讀”;在訓練中遇到疑難問題,找到對應章節要反覆讀,要求“精讀”。另外,讀教科書還要從中把握好知識點、重點、難點,通過自己的歸納、小結,形成本節課或本章節的知識結構,把零碎的、一點一滴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訓練,同學們可親自去體驗品嚐讀書的味道,真正認識到“書本是最好的教師”,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掌握了讀書方法,自學能力也就相應地提高了。

  3***三***練習環節。

  課堂練習或課後練習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檢查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課堂所學知識,訓練學生應用知識的技能、技巧,發展思維能力。對於這些目的,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明白,對此,教師要心中有數。一定要告訴學生,練習要認認真真地完成,因為它既是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又是學風、意志和品德的考驗。不僅要保質保量,而且還要獨立和按時完成,更要從中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