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範文

  高一的學生,剛從初中進入高中,變化有些大,難免影響情緒。那麼關於高一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要怎麼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篇1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生產的發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有16.79%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高中生佔15.76%,而且這個比例正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出一種直線上升的攀升趨勢。針對如此嚴峻的教育形勢,為了切實有效的推進素質教育,國家教育部明確規定:“中等及其以上發達地區的城市,條件具備的學校必須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並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檢驗學校素質教育達標的重要指標。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校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統一規劃指導下,正式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了正規教學計劃之中。為了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因材施教”,我校心理諮詢室面向我校學生進行了一次《學生心理素質調查》,旨在瞭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以後的心理檔案建設和某些課題研究以及教育教學提供真實有效的參考資料。

  1.研究方法

  1.1 被試抽樣 為了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可靠,這次調查採取了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在調查學生中抽取一個班級40名學生***男25,女15***作為一個隨機大樣本,然後再在其餘的5個班級中每個隨機抽取10名學生***男女各5名***。抽樣群體年齡分佈在15---16、17這一學齡中期階段***調查學生共248名,抽樣比例為37.5%***。

  1.2實施調查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40份,並附指導語,被試做完後將答題卷交回主試老師。回收有效答卷215份,有效率為73%。

  1.3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內容涉及心理適應、人際交往、自我意識、意志品質、情緒、人格等多方面社會問題,各題附設四個答案***有的為兩個***,受試選擇最切合自己的一項作為答案。調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學生個人背景調查;第二個部分為心理健康分項調查;第三部分為學生個項問題自由調查。

  1.4資料處理 本次調查所獲資料採取百分統計法,並由SPSS 10.0 for Windows進行處理分析。

  2.調查結果及其具體分析

  2.1總體理論界定及評價

  根據目前我國學制的具體劃分,初中生大致處於學齡中期***15、---16、17歲***,在這個時期,個體將完成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轉變。其間,由於個體生理髮育的超前成熟與心理滯後成熟之間的矛盾,使得這個時期既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同時又充滿著各種心理矛盾和衝突。正如日本大西誠一郎在他的《中學生的心理與教育》一書中指出,少年期“在人生中起著特殊作用,處於特殊地位,存在著特殊的問題。”

  如不對這些特殊問題及時進行心理保健,就會出現適應不良和心理疾病,這對他們今後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按照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學齡中期青少年心理上正處於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二者之間,如果發展順利,則將成功塑造具有學術、做事、詩人的基本能力;如果發展出現障礙,則將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由此可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

  對於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朱智賢教授曾概括為“過渡期,是從兒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過渡的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複雜的時期。”至於這一評價是否符合現時代的青少年,我們將從下面的具體分析中找尋到答案。

  2.2具體分析

  2.2.1環境適應 適應能力是人的一種綜合心理特徵,是人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目前競爭與挑戰已成為整個社會的生存運作機制。一個人只有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游刃有餘,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工作方式,才能泰然面對各種突發事件,並迅速擺脫困境,發揮自己應有的能力水平;而適應力差的人,只有慌亂,不知所措,最終因與時代的不合拍而落伍,甚至“被淘汰”。調查顯示,中學生因為身心條件的限制,在環境適應問題上,不可能做到我們期望的那樣閃電式的“斷乳”,70%的同學表示能慢慢地適應新的環境,只有5%的同學表現出了“強烈的抵制情緒”。對於新鮮事物,他們表現出了極強的好奇,並對其發展抱有堅定的信心。

  2.2.2人際交往 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資訊、溝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聯絡過程。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鼓舞人的精神,培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會價值感,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形成樂觀的人生價值觀,使個性健康得到保證;反之,不良的人際關係及交往障礙則會影響人的心理的健康發展。隨著交往面的擴大和心理的成熟,中學生有著強烈的瞭解他人和被他人瞭解的慾望,渴望擁有一份平淡而真誠的友情。

  資料顯示,除了70%的同學認識到升入高中後知識學習質與量的巨大變化之外,還有21.25%的同學也認同了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在處理朋友關係上,資料顯示大多數同學都十分的理性,比如87.5%的同學“能夠虛心的接受朋友在公共場合所指出的自己的不足”;在交往原則上,有85%的同學選擇了“平等、相互尊重”,可見現時代的青少年已經開始有了獨立、民主傾向的社會態度,而這正是後兒童期的發展任務。

  2.2.3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又稱自我,是指人們在自己意識中覺察到自己的那個心理過程或意識過程。自我意識的發展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到了青春期,人的自我越來越完善,自我調節的系統越來越發展,青少年從而開始注重分析自己的個性,關心自己個性的優缺點,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表現得非常敏感。他們渴望自治、自理,希求能得到周圍環境的認可和尊重,並建立起新型的人際關係,走向社會。調查顯示,初中生在自我意識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同一性危機,即理性的自我與現實自我的不相符所引發的心理衝突。

  高一新生正是一個多夢的群體,他們對自己、對未來都作了理想化的設計,但現實中又由於自身的身心特點、成長任務、獨立狀況、問題解決的行為能力等因素的不完全具備,又常讓他們感到挫折、失敗的威脅,從而引發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導致心理失常。在自我認識問題上,65%的同學認為很清晰,29.4%的同學認為較模糊。

  2.2.4意志品質 意志是人們為達到既定目標,自覺地去克服困難,不斷地調節個人行動的一種心理過程。意志是一個人事業成敗的重要條件,是其心理能動性的集中表現。一個意志堅強的人鍥而不捨、兢兢業業,始終如一地敬業奮鬥,就能建功立業;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哪怕IQ再高,是很難有較大作為的。中學生正處於人生髮展關鍵期,意志品質的優劣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未來,這具體表現在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堅韌性等品質方面。

  這次調查,顯示學生在意志品質方面的認識及發展比較理想。比如, “當你面臨重要抉擇時”,65%的同學選擇了“果斷抉擇”;“當你面臨重要抉擇時,你會。這些都顯示了初中生良好的個人品質及自控能力。

  2.2.5情緒 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緒情感作為人的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心理衛生和社會實踐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一個人心理是否正常,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情緒。大量的事實所證明:當個體長期處於過強不良情緒狀態時,可干擾和分散注意力,影響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形成思維僵滯,記憶力下降。由於心理狀態不佳,意識範圍狹窄,心理反應過於敏感或遲鈍,勢必會降低學習、工作效率,影響正當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

  當前,我國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普遍偏重:過多的課業負擔、激烈的考試競爭、家長老師的殷切期望等都無形的給學生情感上加了一道厚厚的閘門。他們感到一些合理的情緒無法得到正常的宣洩,渴望與師長進行心靈的交流,而外加的壓力又迫使他們假扮“成熟”、順從。難怪38.75%的同學感到“焦慮太多”;35%的同學感到“孤寂”,當這一切得不到解決的時候,他們也只選擇“靜坐”***56.25%***、“發怒”***33.75%***,而少有人***3.75%***選擇適當的移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2.2.6人格 心理學上的人格是個體在對人對己及一切環境中的事物時所顯示的異於別人的性格。中學生由於知識學習的增強,知識面的擴大,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逐漸趨於成熟,他們能夠較好的理解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等深層次問題。

  3.存在問題及結論

  根據本次調查所獲資料分析的結果表明,我校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以下特點:

  3.1學生心理成長過程中交織著複雜的矛盾關係,如:

  3.1.1學生與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存在不適應,環境適應力較差。

  3.1.2自我意識的增強與行為自控能力、行為解決能力之間存在矛盾。

  3.1.3感情充沛與內省探索造成了心理的自我封閉。

  3.2學生認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心理品質發展的同時,行為上顯得有些稚嫩,常出現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現象。

  3.3中學生生理的超前成熟與心理髮展相對滯後使得他們把握不清友情、愛情之間的分別。據平時諮詢與訪談掌握的資料,許多異性同學間的友情正是在同學、教師、家長的“責怪”與“教導”中發生質變的。這無疑警醒了我們平時的教育方式。

  篇2

  一、研究目的

  高一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關係到自身的全面發展,而且影響到全民族的素質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中學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然而,面對現代社會競爭的加劇,教育的侷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心理困擾和障礙,影響其健康發展。作為教育者,如何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呢?為此,我對我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專門調查。

  另外,通過問卷,學生會顯得不那麼拘束,會說出真實的想法。老師和家長可以從中瞭解到學生的想法,從而適當的改變一些教育方式,增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讓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

  二、研究物件:**中學高一十班54名學生

  三、研究方法:採用不記名問卷調查法

  調查問卷共發放了54份,有效回收54份。

  四、研究時間:星期二班會

  利用班會發放、填寫、回收調查問卷。

  五、問卷內容與調查結果

  表格略

  六、結果分析

  1、學生的學習狀態較差,對新學習環境不適應。

  上課時,集中注意力學習的時間短,容易走神;如果別人不督促,很少主動學習;在學習和娛樂發生衝突時,74%的學生拿不定主意,而主動選擇學習的竟是0%;經常很想學習,但總是無法集中精力學進去的佔44.5%;能按計劃學習的人只佔5.5%;77.7%的學生學習勁頭時高時低;等等。高一學生承擔的學習負擔與壓力和初中相比更重,高一階段的課程明顯增多,難度增大,教學進度比初中明顯加快。此外高中老師對學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積極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層的探究,去發現一般性規律。隨著學習科目的增多和學習內容的加深以及方法的改變,學生難以很快適應任課教師新的授課方式,在方法和學習習慣上仍沿襲初中的老習慣。因此,對於剛進高中的新生來說新學習環境的確是不易接受。

  2、學生感到學習壓力較大。

  42.6%的學生感到學習負擔很重;9.2%的學生常為短時間內成績沒有提高而苦惱不己;42.6%的學生經常討厭考試;學習壓力主要來自激烈的升學競爭和家長、老師的高期望。學生們談到,各個方面反覆警示他們的是:過得了高考獨木橋即是陽關大道,過不去則跌入萬丈深淵。在這種偏頗的教育觀念之下,學生的學習被層層加碼,在校學習時間很長。與此同時,課後作業繁重,考試頻繁,且不斷公佈分數排位,學生們承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重負。如果有一場考前心理講座,53.7%的學生希望的內容是情緒調節。

  3、學習目標不明確,但能及時調整。

  僅有5.5%的學生為自己剛開始的高中生活有詳細規劃的;92.5%的學生認為學習是不得不做的事; 62.9%的學生有時能能按計劃學習;等等。學生在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三學年,都是勤奮、拼搏的,考上重點中學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們在初三學年竭盡全力,當終於結束中考,有一部分學生便鬆懈下來,完全沒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這些學生認為考上高中了可以休息下了,高一學年不必太緊張,不妨先放鬆一下,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下降。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了方向感,感覺迷茫,產生了失落感,學習目標不明確,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座標。但是,72.2%的學生,當給自己定的學習目標有困難可能做不到時,他們會縮小目標;51.9%的學生有時會為了實現一個大目標,給自己制定循序漸進的小目標;等等。說明學生一旦認識到現狀就能調整目標,調整心態。

  4、責任心不強,缺少擔當。

  3.7%的學生希望在班級中當幹部;主動參加班級的各種活動的學生大致佔14.8%。大部分學生很自我,一切以自己為準,不替他人不替班集體考慮,常常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班集體榮譽感薄弱。

  七、思考與改進措施

  無論學生出現哪種心理障礙,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的消極影響是顯著的、巨大的。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年級的班主任,一定要做預防心理失衡的提前指導,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導工作。下面,本人根據自己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體會,談一談對高一學生心理障礙的預防與疏導。

  1.關心學生的心理。

  作為老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業發展,而且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雖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但是要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是有難度的。其實,中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比成年人更加的敏感和脆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心理問題,首先跟家長取得聯絡,不然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從而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良好的心理環境不但是提高教學的有力保證,而且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保證。教師要主動同學生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協作、共同探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2.引導學生正確辨識自我,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高一學生受認識水平的侷限,還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往往由於自我估計過高或過低,造成主客觀不協調,無法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於是有可能出現以上一系列心理問題,所以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學會情緒調節,發揮自身潛能,面對現實,迎難而上。教師如能對學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可增進學生自我認識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過家長會向家長授課,使家長正確對待考試成績,從而減輕學生來自家長的壓力。

  3.學習方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