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鏡頭知識

  單反就是指單鏡頭反光取景,即SLR***Single Lens Reflex***,這是當今最流行的取景系統,大多數35mm照相機都採用這種取景器。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單反鏡頭使用技巧

  大部分鏡頭,無論是變焦、廣角、遠攝還是其他鏡頭,都能達到比使用者平常使用好得多的效果。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如何使鏡頭達到最佳表現的問題,但很多人都做不到。這適用於自動對焦或手動對焦鏡頭,適用於原廠或副廠鏡頭,也適用於新品或二手鏡頭。在本章後面將談到這些選擇,以及如何測試鏡頭,不過先來談談如何將一支鏡頭髮揮到極限。

  使用三腳架

  三腳架笨拙不便,但它對於提高鏡頭成像銳度的作用是巨大的,並且鏡頭焦距越長,你就越需要三腳架。即使在“安全”快門速度下,比如50mm標頭使用 1/125秒,許多攝影師發現,使用三腳架與手持拍攝的照片相比,畫面中的邊緣線條更加清晰。另外,使用三腳架迫使你無法匆忙也有好處:由於用更多的時間考慮,照片通常會更好。雖然這是令照片完美的忠告,但不可否認有些時候確實需要快速靈活的手持拍攝才能得到更好的照片。當然有些攝影者使用三腳架過度,但更多更多的人用得太少了!

  只有你使用了三腳架,你才可能注意到下面兩種技術帶來的好處,那就是選擇最佳光圈和最佳快門速度。

  使用最佳光圈

  對於任何鏡頭,選擇成像最銳利的光圈,有兩條經驗。一是從最大光圈收縮兩檔,另一條是將光圈收縮到儘量小。兩者都是有用的經驗,但都不是完全精確。

  “收縮兩檔”的建議主要是用於早期最大光圈為f/3.5到f/4.5的大部分鏡頭,這樣收縮兩檔後為f/8左右。對於第二條儘量收縮光圈,對於早期的大幅相機可以使用,因為衍射限制的解析度不成問題;但對於35毫米相機,收縮光圈的程度是有限制的。

  更簡單的經驗是,對於35毫米相機的絕大多數鏡頭,在f/8光圈將達到最佳表現,也就是接近或達到衍射限制解析度。在f/5.6,表現應該也很好,與 f/8時接近,但在f/4應該可以看到像質下降,除了一些頂級鏡頭。另一方面,在f/11應該和f/8幾乎沒有區別,在f/16的成像只有在最嚴格的條件下才能發覺區別。然而你應該慎用f/22或更小的光圈。

  與此原則相背的是廉價變焦鏡頭和廉價超廣角鏡頭,它們的像質可能會隨著光圈的縮小不斷提高,直到最小光圈為止。

  使用最佳快門速度

  一些研究顯示,最常使用的快門速度,即1/30、1/60和1/125秒,對於一些單反相機來說將產生最差的銳度。對於1/250秒或更短的快門速度將能最大程度減輕反光鏡和快門振動的說法,還有爭論,不過對於1/15秒或更長的快門,這些振動已經結束,曝光期間大部分時間是無振動的。如果這些都是真的***證據還很模糊***,不同型號機身的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並且如果相機有反光鏡鎖,對此也一定有影響。根據我們的自身經驗,當然無法證明或反駁它。另一方面,應該知道的是,有些人推斷它的影響相當大。

  仔細對焦

  這乍看起來不太像個忠告。不過如果你發現用同一個鏡頭對焦會有多大的不同,你就可能會感到吃驚了。做一個簡單的試驗。手持相機朝一個物體對焦,將鏡頭調到最近對焦,再向該物體對焦,對好後用鉛筆在鏡頭的距離標尺上做一個標記。重複多次,直到你厭煩了。換一個鏡頭,再做同樣的試驗。根據鏡頭、機身、調焦屏和你的視力,對焦的不同可能會很大。很多時候,這些失誤被景深掩蓋了,縮小光圈使得錯誤沒那麼嚴重。如果使用最大光圈,對焦失誤可能已經超過景深的範圍。

  為了減小對焦失誤,應考慮使用較明亮的對焦屏,考慮使用屈光度糾正目鏡,對於很嚴格的情況,使用三腳架時,應考慮使用取景放大器,它可以使對焦更精確。

  除了自動對焦無法聚焦的那些情況外,這可能是關於自動對焦的最激烈的爭論所在。

  使用較細的膠片

  雖然不同廠商生產的同樣速度的膠捲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通常慢速膠片比高速膠片要銳利***細膩,顆粒小***。

  對於彩色反轉片,Kodachrome 25是當時最細膩的,但50和100度的也很銳利,區別不大。更需要注意的是膠片的色調***味道***。選擇一種你喜歡的,因為不同品牌的有很大不同。我們最多使用的Fuji 50和反差稍小一點的Fuji 100,後者更適於人像。超過100度的膠片顆粒增加,反差和色彩飽和度減小。

  對於彩色負片,ISO25和50的膠片與ISO100的在銳度上有很大不同,ISO200的差別就更明顯。ISO400和更高速的膠片上將能看到真正的顆粒。對於8x10英寸或更大的照片,需要慢速膠片***低於100***。

  當然負片的擴印過程也影響最終的銳度。除非你自己擴印,不然最好去尋找一家好的擴印店,重要的是要記住,有時價格和質量並不象你想象的那樣有著緊密的關係。

  在當時的黑白膠捲中,Ilford推出不久的Delta 100被認為是最好的,甚至可以和它同門的Pan F Plus ***ISO 50***以及Kodak Technical Pan相媲美。實際上,Delta 400和XP-2***ISO 400***已經很好,以至於鏡頭的解析度成為了限制因素。

  自動對焦的優點***或缺點***

  在自動對焦和手動對焦之間作出選擇,已經不再依靠理性,而更象一種宗教信仰。從各自本身來講,沒有理由說明為什麼一種比另一種更銳利,雖然據說一些最新的自動對焦鏡頭是有史以來最銳利的。另一方面,還有兩桶冷水應該潑給那些明確發誓認同自動對焦達到了發展頂點的人。

  首先,自動對焦機構與鏡頭的銳度無關。無論你能製造多麼銳利的自動對焦鏡頭,你都能製造一個手動鏡頭,至少與它的銳度相當。

  其次,很多***但還不是全部***自動對焦鏡頭並不是為尋求極高銳度的攝影者設計的。相反的,它們是為了業餘愛好者的方便設計的,他們通常只拍彩色負片,照片只擴到中等尺寸。在這樣的情況下,極高的銳度不是必要的,因此沒有包括在鏡頭內。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支老鏡頭,比如70年代的Vivitar Series One 35-85mm f/2.8, 確實能夠超過一些現代的類似焦段的變焦鏡頭,尤其是那些非恆定光圈的。

  第三點就是自動對焦相機從按下快門到快門開啟之間的時滯。自動對焦可能比手動對焦快,但實際上,它通常比不過一個預先對好焦的手動相機,後者當主體進入焦點時可以立刻按下快門拍照。

  我們的觀點是,如果你喜歡自動對焦,可以。如果你不喜歡也沒問題。我們絕大多數時間使用手動相機和鏡頭,並且我們知道用自動對焦相機也很難得到更銳利的照片,因此我們不需要更換所有的老器材。如果我們初步開始選擇器材,我們可能會很為難,但我們並沒有面對這樣的選擇,因此我們決定堅持使用手動對焦。

  原廠與副廠鏡頭

  原廠鏡頭幾乎是你可以買到的最優秀的鏡頭。當然,與Leica,Zeiss,Nikon,Canon等生產的最優秀的鏡頭相比,已經沒有更好的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名廠生產的每支鏡頭都是你能買到的最好的:比如可能Canon在某個焦段領先,而另一個焦段是Nikon,再另一個焦段是Zeiss勝出,依此類推。總體來說,這些差別非常小,雖然某些廠商偶爾也會生產'狗'頭。比如,原廠的43-86mm Nikkor鏡頭,就是Nikon有史以來生產的最差的鏡頭。

  然而,原廠鏡頭的最大缺點就是價格,它並不只是由鏡頭品質決定的。價錢中的一部分是付給了品牌,另一部分是因為有限的製造數量。在器材交易圈中,一個眾所周知的趣事就是,即使一些名廠的某些特殊鏡頭,也一直是由一個工匠製造的,因此如果他休假的話,訂單就要等到他回來才能處理。

  另一方面,副廠通常為不同的機身製造鏡頭:光學結構相同,卡口不同,有些是手動和自動對焦兼顧。這樣的經濟優勢是明顯的。少數幾個獨立生產廠與原廠受到同樣的尊敬:德國的Shneider和Novoflex以及法國的Angenieux就是明顯的例子。其他廠家只是因為在價格上有競爭力而出名。然而,在上述兩者之間,還有幾家在生產的所有鏡頭中,有一些確實是物超所值--與原廠鏡頭一樣優秀和耐用,價格卻便宜不少。

  對於購買者來說,問題在於情況總是多變的。比如,Vivitar生產的Series One鏡頭曾經是當時的最高水平,但卻相當昂貴,結果導致商業上的失敗。如今,這些鏡頭的絕大部分或全部成了崇拜的物件,停產型號的需求巨大,如 28/1.9, 35-80/2.8 varifocal, 90/2.5 macro, 90-180/4.5 flat field, 135/2.3, 200/3, 以及結實的折返鏡頭。與此相對,當Series One絕對領先時,很少有人把Sigma當回事;Sigma已經不容忽視了,它的14mm f/3.5就是我們的最愛之一。

  一些獨立廠推薦他們自己的某些鏡頭要比其鏡頭好,如Vivitar的Seris One系列與“普通”Vivitar鏡頭有顯著不同,Tomron的SP系列也是如此。其他廠家雖沒有這樣區分自己的鏡頭,但價格是一個不錯的參考:如果一個廠家大部分鏡頭價格是對應原廠鏡頭的三分之一,而少數以及鏡頭的價格比如說是三分之二,那麼通常可以認為這些高價鏡頭是比較優秀的。

  在此書撰寫當中,Sigma又推出一款全新的SLR帶有全新的卡口,並且將已有的34款鏡頭都配備此卡口。Sigma雖然還沒到為自己的品牌寫書立篆的時候,但它每一年都更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