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長最大的鱷魚

  鱷魚是世界上最危險也是最大的爬行動物,那麼最長最大的鱷魚的又是什麼呢?

  

  灣鱷,又名河口鱷、鹹水鱷、馬來鱷,因二戰末期的蘭裡島之戰而出名,因此又名食人鱷,位於溼地食物鏈的最高層次,為23種鱷魚品種中最大型的一種,也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由於它是鱷目中唯一頸背沒有大鱗片的鱷魚,所以亦被稱為“裸頸鱷”。灣鱷與鱷魚種群中的其他鱷魚一樣,屬於恐龍家族,大約在兩億年以前就在地球上生存,至今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變化,它的凶狠殘忍與其他鱷魚無異,但它們是所有鱷魚和遷徙動物中最具耐力的一群,可以遊過1000多公里的海洋。灣鱷具地盤意識,擁有適應高鹽度水質的生理結構。中國已採取行動,爭取讓已在中國絕跡千年的灣鱷重生。

  分佈範圍

  灣鱷分佈圖灣鱷為熱帶及亞熱帶的物種。原產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印度亦有發現,主要分佈於東南亞沿海至澳大利亞北部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灣鱷適合生活在不同的溼地,如河口、紅樹林、沼澤等地的沿海和潮汐帶。本種對海水的耐受性較一般鱷大。

  飲食習性

  灣鱷以大型魚、泥蟹、海龜、巨蜥、禽鳥為食,也捕食野鹿,野牛,野豬,咬合力超強,最大個體達4200磅,可一口就粉碎海龜的硬甲和野牛的骨頭,是世界上現存咬力最大的生物之一。

  領地意識

  雄鱷獨佔領域,驅鬥闖入者,一雄率擁群雌。成鱷經常在水下,隻眼鼻露出水面。耳目靈敏,受驚立即下沉。午後多浮水晒日,夜間目光如炬,幼鱷則帶紅光。

  生長繁殖

  交配季節在5~6月之間,連續數小時,而受精僅1~2分鐘;因應地區而定:泰國品種在7~8月產卵,爪哇品種甚至可在2月見到鱷卵。灣鱷利用腐草在淡水江河邊約4米的林蔭丘陵營巢,以尾掃出一個7~8米的平臺,臺上建有真徑3米的安放鱷卵的巢,每次產20~90枚卵,卵徑80×55毫米。母鱷守伺巢側,時時甩尾灑水濡巢,保持30~33℃溫度,一般經過75日***爪哇***至96日***斯里蘭卡***,便可孵出幼鱷。雛鱷出殼長240毫米,1年可達480毫米,3年可達1156毫米,重5.2千克。凶猛不馴。

  種群現狀

  野生灣鱷在多數國家是受保護的,但有些國家的保護有效性值得懷疑。國際上公認保護得最好的應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那裡的野生種群都處於可持續利用和增長狀態。如今有一個與上述兩個國家相類似的保護管理計劃正在印度尼西亞開始試驗和實施。另外,人工灣鱷飼養數量正大幅上升,尤其以東南亞國家為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或近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