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培育出世界上最大的葫蘆

  葫蘆含有豐富的營養,含有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而在日本,就培養出世界最大的葫蘆,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漲知識吧!

  

  日本2006年培育出世界上最大葫蘆,葫蘆可以長到3米多長

  1 形態特徵

  瓠瓜根系發達,莖為蔓性,長可達3~4米,分枝性強。單葉,互生,葉片呈心臟 形,上面有茸毛。雌雄異花同株。有時也產生兩性花,但所結的果實常為畸形果,無食用價值。花白色,多在夜間以及陽光微弱的傍晚或清晨開放,故有別名“夜開花”。雄花多生在主蔓的中、下部,雌花則多生在主蔓的上部。側蔓從第1~2節起就可著生雌花,故以側蔓結果為主[2]。

  瓠果,開花後10~20天即可採收,其幼嫩的果皮及胎座柔嫩多汁,可食用;老熟後果皮硬化,胎座組織也乾枯,不可食。觀賞葫蘆或稱小葫蘆。果實長僅10釐米左右,有一細腰或一長果頸。5個變種的染色體數均為2n=22,可相互雜交[3]。

  2 生長環境

  瓠瓜為喜溫植物。生長適溫20~25℃。栽培時一般先育苗、然後定植到露地。不耐澇、旱,在多雨地區要注意排水,乾旱時要及時灌溉。

  環境要求

  瓠瓜喜溫,小耐低溫,種子在15℃開始發芽,30~35℃發芽最快,生長和結果期的適溫為20~25℃。長瓠子不耐高溫。

  瓠瓜對光照條件要求高,在陽光允足情況下病害少,生長和結果良好且產量高。

  瓠瓜對水分要求嚴格,不耐早又不耐澇。結果期間要求較高的空氣溼度。

  瓠瓜不耐瘠薄,以富含腐殖質的保水保肥力強的土壤為宜。所需養分以氮素為主,配合適量的磷鉀肥施用,這樣才能提高產量和品質。

  3 地理分佈

  原產非洲南部。中國各地栽培。亦廣泛栽培於世界熱帶到溫帶地區。

  4 主要品類

  瓠瓜植株攀緣生長,葉片綠色,圓五角心臟形,葉緣淺齒近於全緣,葉面密生 白色短茸毛。子蔓結瓜,瓜細長棍棒形,上中部略細,光端略粗,瓜頂平圓,瓜基部瓜柄四周略突起有縱稜;瓜長60~70釐米,較粗祁分橫徑6~7釐米,較細部分橫徑4~4.5釐米,單瓜重0.5~0.75千克,瓜皮綠白克,瓜皮綠白色,表面密生白色茸毛.老熟時皮色塵淺,瓜皮變硬,茸毛脫落;瓜肉白色,厚1釐米左右,肉質細嫩,纖維少,品質佳且熟食,耐熱性較強,不耐寒,不耐澇。抗病蟲能力中等。

  長瓠子

  又名長葫產,夜開花,芋莆等,果實長圓筒形,長40~50釐米,果皮淡綠色,果肉白色,柔軟,品質優良,果實多結在子蔓或側蔓上,為早熟種。

  麵條瓠子

  又名香瓠子,南京地方品種。果實長70~100釐米,上下粗細相近,柄部稍細,果皮薄,淡綠色,有光澤,肉厚而嫩,白色。種子少,單瓜重I.5~2.0千克。耐老、較早熟。

  大葫蘆

  大葫蘆系北京地方品種。子蔓結瓜,瓜葫蘆形,下部膨大呈球形,底部平,上部漸細呈短柱狀,單瓜重1~2千克。嫩瓜外皮白綠色或淡綠色,底上有白色不規則花斑,表面密生白色短茸毛,瓜的上半部為實心,膨大部分瓤小肉厚,

  瓜肉白色,質地較緻密,水分多,纖維少,略有甜味,品質較佳,嫩瓜供熟食,老瓜可用盛器。耐熱、不耐寒、不耐旱、喜肥。

  孝感瓠瓜

  湖北孝感縣地方品種。果實長圓筒形,腰部稍細,先端稍膨大,長70釐米,橫徑7釐米,瓜皮薄,綠色,肉厚白色,種子少,品質好。單瓜重1千克左右,早熟高產品種。

  三江口瓠子

  江西省南昌市地方品種。第l雌花著生在土蔓第4~5葉節及側蔓第1~2葉節上。果實棒形,長49釐米,橫徑7.5釐米,外皮淺綠色,具白色茸毛,肉質細嫩,味稍甜,品質優良。單瓜重750克。較耐低溫,較抗病蟲。畝產3500~4000千克。

  ***葫蘆***瓠果大,長數十釐米,中間縊細,上部和下部膨大,下部大於上部。

  var.depressa***Ser.***Hara***匏瓜、葫蘆***瓠果梨形,直徑約30㎝。亦有更大、更小的變型。

  var.microcarpa***Naud.***Hara

  var.gourdaHara

  var.microphyllaHara***微型葫蘆***

  以上三變種可通稱“小葫蘆”。瓠果長不足10㎝,其中“微型葫蘆”更小。

  var.hispida***Thunb.***Hara***瓠子***瓠果圓柱形,長60-80㎝。

  亦作calabashgourd。亦稱白花葫蘆***white-floweredgourd***。

  瓠瓜葫蘆科***Cucurbitaceae***蔓生或攀緣藤本植物,學名Lagenariasiceraria,原產舊大陸熱帶,在溫暖地區已栽培數百年。葫蘆各栽培型別藤蔓的長短,葉片、花朵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果有棒狀、瓢狀、海豚狀、壺狀等,型別的名稱亦視果形而定。

  瓠瓜枝蔓生長快,莖多毛,卷鬚分叉,有麝香氣味。花大,白色,美觀。葉稠密。常栽培作涼棚或供觀賞。果實嫩時可食,成熟後殼硬,可做瓶、瓢、匙羹等用具,以及鳥巢、小裝飾品、燈具及樂器等。有些品種果實長逾1公尺***約3呎***。瓠瓜以種子繁殖,易栽培,但要求有較長的炎熱季節果實才能成熟。

  瓠瓜與葫蘆瓜出自一宗,葫蘆瓜是它的一個變種,因此名稱相混。瓠瓜原產非洲,7000年前在中國即有栽培,與葫蘆瓜相近。

  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蔓性草本。又稱瓠子、扁蒲、葫蘆。以幼嫩果實供食用。原產印度和非洲。在中國廣泛分佈,南方為主。

  瓠瓜根系發達,莖為蔓性,長可達3~4米,分枝性強。細腰葫蘆或通稱葫蘆和觀賞葫蘆或小葫蘆。

  長瓠子或蒲瓜***var.clavata***。果實長圓筒狀,長達50~70釐米,直徑6~10釐米,上下粗細幾乎相等,也有呈棒槌狀的;

  長柄葫蘆***var.caugourda***。果實先端為圓球狀,近果梗一端有細長的果頸;

  杓蒲或稱大葫蘆***var.depressa***。果實圓球形至扁圓形,老熟果可作瓢;

  細腰葫蘆或通稱葫蘆***var.gourda***。果實中段有一“細腰”,兩端均呈圓球形;

  觀賞葫蘆或稱小葫蘆***var.microcarpa***。果實長僅10釐米左右,有一細腰或一長果頸。5個變種的染色體數均為2n=22,可相互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