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離別之情的詩

  “多情自古傷離別”。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為這撥動心絃的時刻寫下了不計其數的離別詩作。千百年後的今天,這些詩作依然動人心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篇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唯 通:惟

  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註釋

  ⑴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

  ⑵故人:老朋友,這裡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⑶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豔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篇2

  雨霖鈴·寒蟬悽切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好景 一作:美景

  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註釋

  ①長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

  ②悽切:淒涼急促。

  ③驟雨:急猛的陣雨。

  ④都門:國都之門。這裡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⑤帳飲:在郊外設帳餞行。

  ⑥無緒:沒有情緒。

  ⑦蘭舟:古代傳說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這裡用做對船的美稱。

  ⑧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

  ⑨去去:重複“去”字,表示行程遙遠。

  ⑩暮靄:傍晚的雲霧。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樣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⑫暮靄沈沈沉沉楚天闊:傍晚的雲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⑬今宵:今夜。

  ⑭經年:年復一年。

  ⑮縱:即使。風情:情意。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⑯更:一作“待”。

  篇3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朝代:宋代

  作者:楊萬里

  原文: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

  荷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豔麗鮮紅。

  註釋

  ①曉出:太陽剛剛升起。

  ②淨慈寺:全名“淨慈報恩光孝禪寺”,與靈隱寺為杭州西湖南北山兩大著名佛寺。

  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祕書。

  ④畢竟: 到底。

  ⑤六月中:六月的時候。

  ⑥四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在這裡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

  ⑦同:相同。

  ⑧接天:像與天空相接。

  ⑨無窮:無邊無際。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

  ⑩映日:太陽映照。

  ⑪別樣:宋代俗語,特別,不一樣。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

  篇4

  贈汪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註釋

  ①踏歌: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

  ③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倫:李白的朋友。李白遊涇jīng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註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遊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後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係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於汪倫其人》。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閒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於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於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