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於昨天的城市音樂論文

  在中國文化中,海派文化是近代崛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也可以代表上海的近代文化。這種文化的精神實質,能在上海的近代建築形象中得到顯現;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凝固於昨天的城市音樂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摘要: 建築表現著城市文化.建築為人所造,供人所用,反過來影響著人本身.上海近代建築是上海近代社會的產物,也是形成上海近代文化和人們的觀念形態的環境要素.這就是近代上海建築的深層價值所在。

  關鍵詞:城市,音樂,於昨天

  論文正文:

凝固於昨天的城市音樂
 

  引言:在視覺這樣一個概念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建築成為最熟悉的藝術。然而,對建築的熟悉卻模糊了我們的視線,它們對我們視覺的衝擊開始變得越來越普遍,我們開始忘記它們在文化層面上的種種寓意,尤其是因為建築有著太多的和藝術無關的構成,比如:他的坐落地點,所有權,甚至傢俱,空調系統等等,從而導致我們甚至忽略了它們的美,它們的特色,它們的價值。

 

  建築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建築創造了城市。使城市有了個性。有了活力,使社會得以發展,文明得以傳承。

  建築是文化的積澱。受舊中國特定的社會大背景和世界建築文化的深刻影響,形成了上海獨特的建築文化,它是世界近代建築發展史的一個縮影,融合了中西建築文化的精髓。不同國家的民俗,不同流派的風格。在上海這座城市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體現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海派建築風格。誠然,這些巍峨聳立的大樓和燈紅酒綠的豪宅背後,隱現著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洋人、買辦、官僚、大亨、地主等人的身影,但本書力求客觀地反映史實,無意去渲染和張揚他們。建築是凝固的歷史。每一幢歷史建築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建築是藝術的結晶。建築是一種對藝術的感悟和創造,上海百年建築的發展,融匯了中外建築大師的奇思妙想,凝聚了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藝。
 

  1 、現代建築在近代中國的分佈狀態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現代建築的中心城市和前沿陣地,現代風格的建築數量最多,規模最大、質量也最高,這是因為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此時期的上海已成為中國乃至遠東最大的都市,建築業達到極度繁榮的程度,並因此而給建築設計行業帶來了無限的機會,這一時運吸引了一批外國建築師、留過洋的中國建築師以及在海外學習建築專業的中國留學生歸國來到上海從事建築設計,正是這些瞭解世界的建築師把發源於歐洲而影響世界的現代建築思想帶到當時遠東最繁榮的上海,導致了頗具規模的上海現代建築設計和建造。就在上海掀起現代建築浪潮的同時,國內某些城市也出?了向現代風格過渡的簡化設計趨勢並生產現代建築作品。
 

  2、 近現代中國的建築文化

  上海的近代建築文化可以看作中國近現代建築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因為它始終站在近現代建築演變浪潮的前端。

  在中國文化中,海派文化是近代崛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也可以代表上海的近代文化。這種文化的精神實質,能在上海的近代建築形象中得到顯現。

  近現代中國的建築文化在西方資本主義建築文化的影響下正在接受著強烈的衝擊,19世紀中葉,當八方的海風跨海越洋而來之時,西方現代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演變和發展。正是在此基礎上成型並發展起來,最終在上海近代史的發展軌跡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內地與沿海交流、農村與都市交流綜合形成的產物。上海,是一座經濟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經過百年的滄桑變遷,一種體驗著各國建築風情的與上海獨特的氣息油然而生。上海因多元文化而充滿生機與活力,世人喜歡將上海的諸多方面冠以“海派”二字。所謂海派,筆者認為是吸納和融合各種建築風格的一種有上海特點的風格。

  兼收並畜,敢於創新,追求時尚,成為海派文化的基本內涵,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是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上海作為中國的第一個商業都市,其藝術文化各領域的形成就這樣被打上了舶來的烙印。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上海城市的風貌也變得迥異起來,迷離的風情及豐富的建築風景線便是海派文化最為精湛的存在形式。海派建築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衍生物,是海派文化很重要的一個表現形式,海派建築植根於海派文化的根基中。建築歷來是人類文化中最具有表現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表現了不同文化在不同時代的價值趨向。海派建築文化主要是上海近現代的建築文化,體現了中西建築文化交融和發展的過程。

  上海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擁有著名的古代文化遺存和古建築,而且以近代優秀建築而顯示優勢。上海近代優秀建築是凝固於昨天的城市音樂,保持了城市歷史的記憶,反映了城市文化的積澱,凸現了城市建築的沿革,充當了城市無形文化遺產的載體。舊上海開埠百年來,發展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大都會。林林總總、華洋雜處的“海派”建築群,是上海邁向現代化的曲折歷程的形象見證。

  作為萬國建築博覽會的上海,外灘可以作為一個代表。自1843年開埠起,上海的城市建設隨著外國勢力的不斷擴張和外商的不斷侵入,首先在建築上發生了巨大變化,本來是江南水鄉的田園漁村和吳越風格的傳統民居,一時受到衝擊,被納入西方的建築之林,從早先的木結構,到後來的磚木結構,隨後出現的鋼筋水泥結構,在上海的土地上驀地出現一片高樓大廈。這些各種型別的西方風格的建築物,先是從外灘一帶展現,隨之出現在臨近外灘的幾條馬路上又波及到舊上海的大片土地上。   隨著新思潮的引入,新材料的發展,上海的建築師們已很好地將西方住宅文化與本地居住理念融合在建築設計中。又如,石庫門的房型迎合上海人居住的習慣,使用適宜,注重生活空間的營造;在後期新式里弄的造型風格設計上,並不一味沿用傳統和西方的風格,而是結合現代建築的理念,創造出新的樣式。

  弄堂建築是歷史賜予上海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它積澱了上海深厚的人文底蘊,承載了上海百年以來的厚重歷史。

  上海弄堂的起源還要追溯到上個世紀,歷經上百年的沿革,弄堂住宅具有了獨特而強烈的空間藝術特徵,不同層次的空間序列和戶內的空間組合使整個弄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社群。廣佈於弄口、石庫門和山牆上豐富多彩的建築裝飾,成為了區別弄堂之間視覺形象特徵的主要標誌,也使弄堂建築充滿了藝術氣息。

  上海弄堂從誕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了中西合璧的烙印,也是上海近代最能反映這種海派文化特質的一種建築型別。 而更重要的是,這種中西合璧的特質,甚至成為了遠不止於弄堂的整個上海近代建築最大、最重要的特徵。

  弄堂是建築藝術和上海文化的搖籃,讀懂了弄堂,你就能把握整個上海跳動的脈搏與生命。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30年代,在短短的一個多世紀中,上海已從太平洋西岸的一個海濱小城一躍而成遠東最大的都市。站在浦江邊上,從北到南舉目望去矗立在西面一字排開的高高低低、樣式各異的建築物,也真如同參觀世界建築博物館,凡是形成風格的異國建築,都可在這裡一睹風采。尤其是在節日晚間,各種建築物上彩燈齊放的時刻,望著這些燦爛輝煌,眩入眼目的高樓大廈,會使人不禁感嘆:上海多美啊!外灘多麼迷人啊!

  上 海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外灘、南京路,乃至淮海路上的近代建築群,它們之間的協調、和諧是當代中國城市許多建築群所無法比擬的。
 

  3 、繼承和發展“海派”建築特色

  在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的今天,上海這座城市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海派”特點。上海的近代文化充滿活性,欣欣向上,樂於創新,敢於冒險,易於吸納新事物,因此近代上海在經濟、科技和文教諸方面都走在全國城市的前列。上海的近代建築正是這種精神的集中表述。

  因此,我們應當繼承和發展海派建築的特色,延續城市的文脈,保持城市的個性,挖掘和保護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及城市街道區域。因為歷史是無法再生的,再精緻的複製品也都是贗品。上海有許多諸如豫園、文廟、石庫門、朱家角、名人故居等建築形式,在城市大發展的今天,已經有太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從城市中消失了,毀滅性的拆遷,磨滅了城市原本的肌理。所以,海派建築要保持、維護、局部發展這些建築文化的特殊內涵和外延。

  其次是要發揚光大,這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發揚海派文化的精神,堅持海派建築的特點,注重建築的人性化與適用性相結合。在城市改造和新區建設過程中,延續上海建築的風格,在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吸收當今世界新的建築技術和設計理念。
 

  4 、結語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經濟第一的觀念逐漸在人們的頭腦中蔓延,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響建築發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現了“國際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現象,地域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中國的建築文化也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正在受著猛烈的衝擊。傳統而精美的木工手藝漸漸消失,鍾靈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堆疊的建築所代替,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真的落後到這種地步,這種完全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地步了嗎?

  我們應該明白不論歷史文化還是建築文化,它們的久遠都是衡量歷史珍貴性的重要標誌。尤其是這些生長於本土的建築文化,它們之所以能長存這麼久遠,就是因為它們在適應當地氣候、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平衡、運用當地技術以及體現可持續發展方面均有自身的優點,它是與當地環境和諧相處中形成的,我們應該改良、應該吸納未來文化的影響,但這不是我們拋棄祖先留給我們遺產的理由。因此在我們這個有著輝煌文明史的國家中,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築文化的精華、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築,是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奮鬥的目標。

  我們應該明白繼承和吸納是一個揚棄的過程,我們不能一味封閉自己,也不能完全西化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是中國,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蘊,正如貝聿銘大師所說“中國的建築要有中國的面孔,就要貼近中國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簡單的抄襲西方的東西。”所以說當代中國建築文化應該立足於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基點上,吸收未來文化的精華,結合現代中國社會生活需要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時代特徵的建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