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時代價值傳統文化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一是講仁愛,即待人要講愛人之心。儒家以“仁”作為最高的價值取向,“仁”既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孔子說“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孟子講“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說“愛利人之親”。“仁”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真切關懷,忠人之事、寬恕為懷等,充滿人文主義情懷。二是“重民本”,即執政要重視“以民為本”,因為“民為邦本”。“民本”的理念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民為君之本。所謂“民貴君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的相背決定執政者的寶座。二是民為官之本。所謂“吏”者,“民之役”也“,役於人而食其力,可無報耶”?就是官員是人民僱來為其服務的公僕,你拿人民的薪水,怎能不思報答,好好為人民服務?三是民為國之本。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重社稷必愛百姓也”。三是“守誠信”,是講做人要恪守誠信的底線。誠信是為人之本、立國之本。孔子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守之以信,守之以禮”。四是“崇正義”,要求社會主持公平正義,照顧每個社會成員的利益。周武王曾向殷朝老臣箕子討教治國大法,箕子的建議是推行中正公平之道,“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無黨無偏、無反無側就是天下長治久安的“王道”。五是“尚和合”,就是在正視事物之間差異和矛盾的基礎上,尊重差異、協調矛盾。《周易•繫辭》中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論語》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合思想為保證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繁榮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我們今天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啟示。六是“求大同”,即追求“天下為公”、“民胞吾與”的“大同”社會理想。《禮記》描述這種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泉

  黨的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將其基本內容概括為“三個倡導”“,三個倡導”直接或間接地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借鑑了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民本”、“以和為貴”等思想。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鑑了儒家“天人合一”、“崇正義”、“隆禮重法”思想。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傳承了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應該具有“仁、義、禮、智、信”五方面的品質,中心重在人的品格的培養、精神的塑造。這些無疑是我國古代關於人自身發展方面的精髓,至今也具有積極的教育和指導意義。在當今社會,一些不良社會現象有悖於優秀傳統文化。如:古語講,“儉以養德”、“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但奢侈浪費、奢靡之風還屢禁不止。又如: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應該成為人們立身做人的根本,但毒奶粉、地溝油、缺斤少兩、以次充好等一些領域的誠信缺失現象仍然存在。再如: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但重利忘義、金錢至上、不盡孝道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當代社會危機問題普遍存在的歷史條件下,儒家的人文情懷對於消融人與人的衝突與矛盾無疑是一劑良藥。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國之道

  黨的以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了新的內涵,同時也深深紮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片沃土之中。“小康”一詞來源於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形容社會生活穩定,治理有方,國泰民安的社會狀態。正如儒家經典《禮記》中的《禮運》篇所述“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在《周易•繫辭下》有這樣一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呂氏春秋》中有“時移世易,變法宜矣”,意思是在面臨不能發展的局面時,必須改變現狀,進行變革,事物才能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道路中出現的一系列瓶頸和問題,我們仍然需要以傳統文化中“變”的精神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思維,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制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藍圖,因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許多“法治”觀念存在,戰國時期的法家學派便十分強調法治的重要性。“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韓非子認為“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他認為治國之道重在用法律來禁止作惡,因此要重視執法用法。全面從嚴治黨核心問題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很多相關的論述,為執政黨建設提供滋養。《大學》雲,“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型政黨建設對應著“格物致知”的過程“;正心誠意”則對應著黨面向人民的逐步民主化程序;而“修身齊家”更對應著“嚴於律己”的德政措施。《論語》有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優秀的為政者無不重視自身道德修養和品質歷練,好的德政會讓更多人才自發地支援黨的事業發展,起到凝聚黨心民心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的寶貴財富,只有大力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借鑑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調動積極因素,凝聚力量、激發活力,夯實全國人民團結奮鬥和睦的精神紐帶“,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