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夏天的古詩大全

  夏天代表著枝繁葉、茂繁花似錦、愉快、炎熱、 酷熱、灼熱的季節,古代詩人在夏天作出了許多經典的代表詩。那麼古代有哪些代表夏天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篇1

  《溪上遇雨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崔道融

  原文:

  回塘雨腳如繅絲,野禽不起沈魚飛。

  耕蓑釣笠取未暇,秋田有望從淋漓。

  坐看黑雲銜猛雨,噴灑前山此獨晴。

  忽驚雲雨在頭上,卻是山前晚照明。

  譯文

  環曲的池塘水面,雨水像在抽絲一般密織,野禽因為雨勢太大無法起飛,魚兒卻驚得在水面飛躍起來。耕種的人和垂釣者都來不及取蓑衣和斗笠,秋季的田地都多麼期待這麼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啊。

  我獨自坐在山間的岩石上,看見前面濃密的烏雲含著雨水噴灑在前方的山巒上,而此卻依然陽光燦爛。我正悠然欣賞大自然這一奇觀時,忽然大吃一驚——滾滾的烏雲挾帶著狂風驟雨,已瀉到了我的頭上!不過我卻意外地發現:前山青翠的山峰上,還是映照著一抹夕陽的餘暉!

  篇2

  《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

  譯文

  柳林外傳來輕輕的雷鳴,池上細雨濛濛;雨聲浙淅瀝瀝,滴在荷葉上發出細碎之聲。不久小雨即停,小樓西角顯現出被遮斷的彩虹。我們靠倚欄杆旁,直等到月亮東昇。

  燕子飛回門前,窺伺著飛到畫樑問;我從玉鉤上放下門簾。床上竹蓆紋路平展,好像清涼的水波,卻無波紋湧動。床頭放著水晶雙枕,她的金釵從發上墜下,橫放枕邊。

  註釋

  ①輕雷:雷聲不大。

  ②闌干***lán***:縱橫交錯的樣子。

  ③月華:月光、月色之美麗。這裡指月亮。

  ④畫棟:彩繪裝飾了的樑棟。

  ⑤玉鉤:精美的簾鉤。簾旌***jing***:簾端下垂用以裝飾的布帛,此代指簾幕。

  ⑥“涼波”句:指竹子做的涼蓆平整如不動的波紋。簟***diàn***:竹蓆。

  ⑦水精:即水晶。

  ⑧‘‘傍有”句:化用李商隱《偶題》:“水文簟上琥珀枕,旁有墮釵雙翠翹”。墮***duò***:脫落。

  篇3

  《池上早夏》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

  靜拂琴床蓆,香開酒庫門。

  慵閒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譯文

  晚春初夏的一個晚上,剛下過雨,塘裡的水積得很深,抬頭望頭頂的枝丫上已經長出了葉子。

  遠處幾隻船好像沒有組織的渡家一樣散亂的排著,旁邊村落籬笆疏散,好像只是一個小的江村。

  閒來無事靜靜地撫摸著琴床,突然想起開啟酒窖,取上一瓶好酒來獨自品味。

  終日無事,只能不時地逗逗還不懂事的小孫子。

  篇4

  《夏日三首·其一》

  朝代:宋代

  作者:張耒

  原文:

  長夏村墟風日清,簷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網添絲屋角晴。

  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

  久斑兩鬢如霜雪,直欲漁樵過此生。

  譯文

  夏日晝長,江村風日清麗,屋簷上棲息著許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長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間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氣裡,蜘蛛在屋角悠然織網。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簾子上,斜倚枕上,聽著潺潺溪水聲。久已花白的頭髮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個樵夫或漁翁混過這一生!

  註釋

  ***1***簷牙:屋簷如牙齒一般。

  ***2***蝶衣:蝴蝶的翅膀。 晒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

  ***3***落落:稀疏的樣子。

  ***4***嘈嘈:雜亂的聲音。

  篇5

  《遊赤石進帆海》

  朝代:南北朝

  作者:謝靈運

  原文: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陰霞屢興沒。

  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髮。

  川后時安流,天吳靜不發。

  揚帆採石華,掛席拾海月。

  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越。

  仲連輕齊組,子牟眷魏闕。

  矜名道不足,適己物可忽。

  請附任公言,終然謝天伐。

  鑑賞

  南亭之遊***參見《遊南亭》***後,謝靈運開始了他在永嘉境內的探奇搜勝。一方面山水並不能真正撫平他心中的幽憤,所以這一段時間中,他的中經常出現“倦”遊的字樣;然而另一方面,山水又時時給他以新的感受,使他失去平衡的心態,至少獲得宣洩而趨於暫時的平衡。也就在這種徬徨徜徉中,他確立了自己山水詩鼻祖的地位,這或許是他自己始料所未及的吧。

  赤石在永嘉郡南永寧***今浙江永嘉***與安固***今浙江瑞安***二縣中路之東南,去郡約有數十里,東瀕今日的溫州灣。帆海,注家常以為地名,其實可商,據宋鄭緝之《永嘉郡記》,“帆遊山,地昔為海,多過舟,故山以帆名”,在安固縣北。靈運所謂帆海之地,當在此山一帶。但鄭記並未說有帆海地名,因此帆海二詞當是動賓結構,題意似為遊覽赤石,進而揚帆海上。詩的重點在帆海,遊赤石只是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