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讀後感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訊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拿來主義》寫得精彩,對文化取捨的建議也值得我們參考,而又有多少人會想到一個世紀後的國家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前些天,在校學習了魯迅的《拿來主義》有幾點感受,想發表一下。

  第一次讀完這篇文章,其實感覺魯迅說得有些過了,但是,重讀一遍,又感覺到,文化的取捨真的沒有這麼簡單,一味地守舊或一味的接受,都會給民族帶來災難與痛苦。我過去一直強調,要保留自己國家的文化,堅定不移地不被西洋人所同化,那也得加上一層“拿來主義”的思想。

  我讀完魯迅的這篇文章後,更加堅定地認為:在革除自身不良的腐敗文化的同時,也要有新的先進文化來替代,莫成為把自己的“魚翅”送給外國人,而把“煙槍”“菸斗”往自己家搬的情況再次重現。

  我們國家有些有識青年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迫於言論自由與高壓政治,也沒有過多說些什麼,這裡我也不便對這個問題展開言論,也沒有資格;而更多的人,則是被一些“御用文人”所寫的文章而矇蔽頭腦。魯迅曾經說過:“我的作品,不論早期或晚期,一律都在封禁的行列。”我想,現在有很多人也深有體會吧。

  既然一個國家的文化要革新,那麼“革”的那一部分要“命”出來,而創造性的思想也越發重要,這又不得不講到教育,當然,中國的教育現狀人皆見之,病態的制度和無效的改革也有目共睹,這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只有學生,想象一下,一個國家的學生可以當商品一樣賣來賣去的,這有多麼恐怖。並且改變學生的,是這樣的一種制度而已,這已是公開的祕密了,我不舉例說明了。

  前面說到創造性,那麼真正負責國家大業的創造性的研究生等科研人員中,有大半是為了求得高薪職位,而並不是想真正研究科學;然而那些真正想研究科學的人,承擔國家文化接替的人,卻拼命在過四六級英語,而無心去研究科學,如此這搬,革去的文化又怎麼來用優良的新文化來替代呢?

  而看看現在,被稱為“90後”的青年,國家20年後形態的預兆,又是如何呢?層出不窮的“非主流”,大肆糟蹋“魚翅”,而大量引進“煙槍”“菸斗”並大口地抽著***,那些“姨太太”是被走散了,卻形成了個文化空缺,這些糟粕來填補,這不是繼承了晚清失敗的命運嗎?

  網路小說的盛行,低俗小說的流行,這不都是精神***嗎?而被這些“***”所侵害的又是我們國家下一代的建設者,我想,30年代的魯迅如果看到1個世紀後的30年代還是一樣,魯迅又會有什麼樣的言論呢?

  《拿來主義》寫得精彩,對文化取捨的建議也值得我們參考,而又有多少人會想到一個世紀後的國家呢?

  篇二

  “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自己的思想被別人的思想統治!這不是說我們排斥所有的思想,在對待別人的思想可以採用拿來主義!魯迅在闡述拿來主義時這樣精彩的寫到:

  他佔有,挑選。看見魚翅,並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蔔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也不當眾摔在毛廁裡,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裡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

  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揹著周遊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對待別人的思想也可以研究和挑選。這裡想強調的是研究是挑選的基礎,在思想上切不可人云亦云,要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某些人為了自己的一些原始慾望而放棄自己的思想,這是一重悲哀!

  在歷史上有許多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思想而失去了高貴的生命!而有更多的人則在別人思想的統治之下低賤的活著!

  人類因為有思想才與動物有了本質的區別,我們經常這樣罵人:你這畜生!為什麼罵“畜生”呢?因為畜生是沒有自己的思想的!

  在中國的社會裡,在思想上出了不少偉人,但更多人的是思想的奴隸!因為統治者知道思想的威力,他們都擅長用思想來統治人民!所以,人們大都還在麻木!因此我說:醒醒吧!

  篇三

  魯迅先生的文章真的是越看越美越有味兒,別看這是雜文,魯迅先生也沒用上什麼華美的詞藻,但就是給我一種字字珠璣的感覺,從詞彙語句的平常,體現文章內容的不平常、魯迅先生內涵的不凡。

  在整本文集中,最最令我感興趣的,就是這篇《拿來主義》。魯迅先生在文章的開頭就開門見山地點出當時中國政府的腐敗,“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而到後來可更好,成了什麼“送去主義”啦,幾位大師帶著古董出國,還說是“發揚國光”。再後來,乾脆就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出國了。

  文章的第二段,魯迅先生大致有些調侃的意味兒,“為什麼我國沒有人根據‘禮尚往來’的禮節,大聲地說道:‘拿來’?!”“雖然送出去也不是壞事,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

  魯迅先生還在這裡批評他為“瘋子”,此處令我不禁笑出聲來。然而再一想,先生說得是個道理,尼采不是太陽,中國也不是太陽,魯迅批得有理,評得有價值,我們是應該大聲對那些向我們索要的國家說“拿來”!魯迅先生這段最值得我拍手叫好:“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這篇雜文需要我們反覆去咀嚼,去思考,否則,你感覺不到這篇文章的精妙,感受不到魯迅先生的良苦用心,我細細品了四遍,也只是略懂一二,感到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這雜文已不是普通的雜文,這篇《拿來主義》,是揭露社會腐敗的明鏡,是斬斷社會黑手的利刃,是對那些向我們索要的國家喝令停止的判書!

  中國人不是懦夫,我們要伸出手來,大聲、堅決地道“拿來”!我們不要“閉關主義”,我們要踢開“送去主義”,我們要“拿來”!尼采發了瘋,中國不可以!我們要大聲地說:“拿來,拿來,拿過來!”,弘揚民族精神,我們中華民族是有血有肉有骨的錚錚之國!送去,便要拿來,我們不是弱者!

  弘揚我們的民主精神,像魯迅先生一般地喊出來,讓世界知道我們,向世界展示我們的風采,讓那些愚夫們,聽聽我們鏗鏘的中國之聲——“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