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溢位效應溢位效應的應對策略

  溢位效應是指一個組織在進行某項活動時,不僅會產生活動所預期的效果,而且會對組織之外的人或社會產生的影響。那麼你對溢位效應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溢位效應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溢位效應的簡介

  1、事物一個方面的發展帶動了該事物其它方面的發展。

  2、一國總需求與國民收入增加對別國的影響。

  3、溢位效應,有技術溢位效應,跨國公司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發明者,是世界先進技術的主要供應來源,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內部化實現其技術轉移。這種技術轉讓行為對東道國會帶來外部經濟,即技術溢位。一項技術溢位是一個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況,它既不是在經濟活動本身內部獲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該項活動的產品的使用者獲得利益。換句話說,這種利益對於經濟活動本身是外在的,對社會產生了外部經濟。 例如,一家跨國公司發明了一項新技術,隨之該技術被競爭企業複製或學習,表現為競爭企業通過蒐集跨國公司新技術的基礎知識,加上自身研究開發組合成與跨國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時間以後,相關市場中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會體現這類技術,那麼這些產品或服務使用者的利益將是外在的,由於是實現或產生利益的企業與產生技術的企業展開競爭,即技術產生了溢位效應。

  溢位效應的理論背景

  1、阿羅最早用外部性解釋了溢位效應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他認為新投資具有溢位效應,不僅進行投資的廠商可以通過積累生產經驗提高生產率,其他廠商也可以通過學習提高生產率。

  2、羅默提出了知識溢位模型。知識不同於普通商品之處在於知識具有溢位效應。這使任何廠商所生產的知識都能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在羅默模型中總生產函式描述了資本存量,勞動力,以及創意技術的存量與產出之間的關係。

  3、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溢位模型指出:人力資本的溢位效應可以解釋為向他人學習或相互學習,一個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人對他周圍的人會產生更多的有利影響,提高周圍人的生產率。但他並不因此得到收益。

  4、帕倫特研究了技術擴散、邊幹邊學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他設計了一個特定廠商選擇技術和吸收時間的邊幹邊學模型,他認為在前後各種技術吸收之間,廠商通過邊幹邊學積累的專有技術知識為進一步的技術引進做好了準備。

  5、科高認為技術溢位效應的發生來自兩個方面:其一來源於示範、模仿和傳播;其二來源於競爭。前者是技術資訊差異的增函式,後者主要取決於跨國公司與當地廠商的市場特徵及相互影響。

  6、旺和布洛姆斯特羅姆比較全面地看到了當地廠商和跨國公司子公司的決策行為對溢位的影響。一方面,假定跨國公司子公司能意識到技術擴散的成本,另一方面,假定當地廠商也能意識到溢位的存在。在互為約束的前提下,可以求取各自的動態最優解。理論上,無論是跨國公司子公司還是當地企業都可能通過其投資決策影響溢位水平。跨國公司對新技術的投資越多,溢位越多。當地企業對學習的投資越多,其吸收溢位的能力就越強。可見,除了原有的溢位效應外,還存在著一種取決於當地廠商和跨國公司子公司投資決策的溢位效應,這種影響是累積的,具有正反饋性質。

  溢位效應的應對策略

  提高資本

  巨集觀上講,提高人力資本水平,才能提高對技術溢位的吸收能力,只有將各地區人力資本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才能充分發揮FDI的技術溢位正效應。而對於微觀企業來說,企業內相應技術的專業人才存量是決定企業吸收能力強弱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企業對引進行業內專項技術的吸收效果以及對所吸收的技術向現實的產品,進而向企業的效益的轉化能力。同時,人才存量構成整個國家***地區***的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於促進整體的技術溢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吸收能力

  實施不同的開放政策:為提高企業的吸收能力,需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強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促進企業與技術水平較強的國外企業、研發機構的合作。實施不同的開放政策,對於吸收能力較強的行業,可以採取開放政策;對於高科技行業,由於內資部門的市場份額下降和人才流失,會造成向外資企業的逆向技術擴散,所以高科技行業應採用逐步開放的政策。

  建立環境

  為企業建立有利於其競爭和能促進其自主研發的制度環境。

  ***1***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智慧財產權。

  ***2***逐步建立支援創新支援體系和創新風險承擔機制。

  ***3***進一步消除各種體制機制性障礙,打破行業和市場壟斷,創造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

  ***4***建立由企業牽頭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案的機制,為各類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社會化、市場化服務。

  建設經濟

  就首都北京而言,2010年11月11日,河北省邀請包括北京市規劃委在內的官員、專家學者,就“環首都經濟圈”規劃編制方案徵集意見。會上,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表示,北京“不會獨自建設首善之區”,而會通過區域整體發展的方式,來解決面臨的問題。

  “環首都經濟圈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在鄰近北京將近1000公里的範圍內,建設一個發展特區。”河北省委、常務副省長趙勇表示,河北省委全會已通過決議,河北將“舉全省7000萬人口之力”,將環首都經濟圈建設作為第一戰略。他介紹,這個發展特區將包括京東、京南、京北三個新城以及7個人口在30萬人以上的中等規模城市,將環繞北京建成一個全封閉的城市帶。對這個特區,“將給予比深圳更優惠的政策”。在規劃上,他表示,將借鑑東京、首爾等首都經濟圈的經驗,制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規等,預計將在2011年1月底前完成。

  2010年11月10日,趙勇接受專訪時表示,北京現已面臨人口壓力、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難題,河北將通過打造環首都經濟圈,承接首都的“溢位”效應。趙勇當時已與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一起,召集兩省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同舉行了“進一步加強冀京合作座談會”。趙勇稱雙方就兩省市互動共贏協調發展方向高度認同,並達成了一系列的共識。總體來說,目標就是力爭環首都地區2-3年內與北京實現“同城化”,其中涉及建設“京南新城”涿州、京北新城”懷來等,北京至燕郊廊坊輕軌已於2011年開通,“010”區號也將在年底進入河北。

  京冀合作的經常性工作機制也已經建立,河北與北京建立了省市常務副省***市***長層面的會商機制,每個季度會商一次,解決合作中的重大問題、遇有應急事項可隨時溝通協調併成立了專門的協作辦公室,前線指揮部設在燕郊。

溢位效應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