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員張夔

  張夔,宋代廣東潮州府海陽縣隆眼城都人,唐宋潮州八賢之一,歷任茂名令、廉州判官、知新州等。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幫助到大家。

  人物簡介

  張夔***1068年-1157年***,字柏舉,號致堯。宋代廣東潮州府海陽縣隆眼城都***今屬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人,唐宋潮州八賢之一。宋政和八年***1118年***擢進士。為政廉明,宋高宗賜璽書“南有張夔,北有周昕”。歷任茂名令、廉州判官、知新州等 著有《祿隱集》,今已佚。文章散錄於《阮通志·藝文略》,《海陽縣誌·藝文略》,《潮州志·藝文略》。詩作《和送舉人》,現存《永樂大典》潮字號53415冊中,《潮州宋詩三百首》中也有其作品。

  史書記載

  《潮州府志》載:張夔,饒平人,宋政和八年登進士,宰茂名,卻豪戶賄,黔賊黷吏,有廉名,宋高宗特賜璽書獎諭。擢判廉州,廉產沉香、生金,官此者皆囊括以歸,夔一毫無取。又能化諭群盜,令投戈自散。遷知新州,首興學校,捐俸梓五經,以頌民間子弟。築陂瀦水灌田千餘頃,民稱張侯陂。前後皆以清節著,高宗曾書其名於屏:“南有張夔,北有周昕,朕無憂矣!”《高州府志》:張夔,政和中,令茂名。辨民冤獄,太守疑焉。夔投告身而去,太守悟而留之。夔持己清嚴,秋毫無取……

  《廣東府志》中《七賢錄》記載:張夔,以文學名者也,七步能詩,日記聖賢千萬言,冠婚喪祭一體文公之家禮。“動作語默,不違聖賢之規”,與趙德、林巽、許申、盧桐、劉允、王大寶等稱為唐宋潮州七賢。

  張夔故鄉

  宋朝張夔是潮汕前八賢之一,家住海陽縣龍眼城鄉,即現今澄海蓮華鎮隆城鄉,毗鄰蓮花山。蓮花山南面的丘陵地帶遠觀似龍形,蓮華鎮境內的龍舌、龍鬚等地名,隆城鄉恰好處於龍的眼睛部位,故稱“龍眼城鄉”。歷史上龍眼城長期歸屬饒平管轄,為區別於黃崗龍眼城鄉,解放前凡是僑批、郵件均應註明“饒平隆都下堡”字樣方可寄到。後取興隆之意,亦稱隆城,解放後劃入澄海。隆城其20000多人,人口密集,商業繁華,是蓮華鎮政府的所在地。1980年,隆城劃分為隆華、隆南、隆北、東光四鄉,但四鄉村民仍以“隆城人”自稱。

  早在唐代以前,隆城一帶就是潮州城沿海的一處小港口,附近有象鼻山阻擋風浪,有利於船隻停泊,潮州出海漁民多在此地歇息,這是潮汕較早有人類活動和開發的地區之一。

  後世紀念

  張夔90歲逝世,安葬於饒平錢東鎮下河村地界的蓮花山北麓***墓地經夔公生前擇址***,陵墓坐東南向西北,這是潮汕少數的宋墓,墓主又是潮汕前八賢之一,彌足珍貴。經申請,2011年6月4日,饒平縣人民政府、饒平縣文廣新局批准張夔墓為饒平文物保護單位。

  張夔逝世132年後,公元12***,張氏後人在夔公選址處興建了澄海宗教名勝“蓮花古寺”,完成夔公的夙願,並追認夔公為倡建寺院的大施主,張夔也以“庵主”身份入主蓮花寺。在佛寺西廳,安奉著張夔漆金石像,白鬚,抱如意,穩重慈祥。每年重陽,當地民眾都來佛寺紀念這位可親可敬的庵主公。伴隨著梵唄聲聲,名勝與名賢的故事流傳至今,張夔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閃耀於璀璨的潮汕人文星空,垂範今人,光照後世。

  個人成就

  張夔廉政奉公,政績斐然,出類拔萃,高風亮節,才華橫溢,文學超穎。樟林書院有聯:“唐正將,宋鄉賢,名著異代世系遠;古瀛洲,今粵地,書香兩省本支榮”;又詩曰:“正將先生德業崇,乃翁配享此堂中;乾坤有喜雙忠誥,子性相承盡偉雄;千載祠堂遺世澤,兩朝勳閣著真容;令人起敬秋聲裡,端為清高氣象同。”隆都“報本堂”和赤寮“張氏宗祠”柱聯:“威名著自唐,鳳毛階上淵源遠;清節傳於宋,燕翼堂前俎豆香”。泰國張氏親族會創大祖祠“紹忍堂”和赤寮“張氏宗祠”柱聯:“正氣塞乾坤,人歸善惡自分明;丹心昭日月,事屬公私須有別。”以上聯和詩內涵深奧,留芳千古,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