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供養人有什麼特點

  供養人,是指因信仰某種宗教,通過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製作聖像、開鑿石窟、修建宗教場所等形式弘揚教義的虔誠信徒。今天,也指那些出資對其他人提供撫養、贍養等時段性主要資助的個人或團體。那麼?

  供養,也是一個佛教名詞。簡單地說就是以香花、燈明、飲食等資養三寶為“供養”。還可以分作財供養和法供養兩種,香花、飲食等物叫財供養;修行積德,利益眾生叫法供養。在佛教中,具備上述供養行為的人,稱為供養人。

  元代衣冠以戴笠帽為主。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本圖為戴鈸笠,穿雲肩式大翻領窄袖衫,腰束抱肚,兩側垂金牌,腳穿靴的元代供養人***敦煌莫高窟壁畫***。

  敦煌供養人畫像

  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人。

  供養人是敦煌壁畫的重要內容之一,敦煌學中的所謂供養人就是指信仰佛教、出資出力、開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包括當時社會上各階層、各民族的佛教信仰者。這些開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為了虔誠奉佛,時時供養,功德不絕,同時也為了留名後世,顯示自己和家族的名望,開窟造像時,在洞窟裡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部下屬僚以及侍從奴僕的肖像,這些肖像車,稱作供養人畫像。 段文傑先生在《敦煌學大辭典》中對供養人畫像和供養畫像做出了這樣的註釋“供養人畫像”即出資造窟的功德主和其家族的畫像及出行圖。據《敦煌石窟供養人研究》課題組最新統計,莫高窟現存洞窟中有供養人畫像的洞窟281個,供養人畫像總數超過了9000身。

  供養人音樂

  在供養人畫像行列裡常畫一些奏樂歌舞的人物肖像畫,在敦煌學中,把供養人畫像中持樂演奏的人物畫像,定名為供養人樂伎。

  供養人樂伎分為兩大型別:一是供養人禮佛樂隊。北朝時期洞窟所畫的供養人行列中常有禮佛樂隊。禮佛樂隊畫在供養人行列的前面,起引導作用。如北涼第275窟北壁下層供養人行列最前面就畫有兩身吹角號樂伎。

  供養人樂伎第二類是供養人家族的供養樂隊。隋代以後一些豪門貴族所營建的洞窟裡,不僅畫供養人祖先、本人以及音標眷、屬傣、侍從、奴僕的畫像,有的還畫供養樂隊。這些供養樂伎一是為了表示供養人對佛的禮讚;二是顯示供養人家族的富貴;三是體現供養人現實中的生活情景——實際上就是豪門貴族的家庭樂伎。例如:隋代第390窟南壁東側下層,女供養人行列尾部畫女供養樂隊共計8人,分別演奏琵琶、箜篌、方晌、橫笛、排簫等樂器。

  皇澤寺大佛窟供養人

  皇澤寺位於四川廣元市,皇澤寺摩崖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佛窟規模巨集大,佈局皇澤寺大佛窟供養人合理,造像精美,是皇澤寺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雕刻技藝最精湛的洞窟,也是我國初唐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代表作品。大佛窟內,刻有一“供養人”像,在全國“佛界”中再也找不出相同的面孔。

  皇澤寺大佛窟供養人  大佛窟供養人像高0.67米,身著官服,頭戴唐制雙翅官帽,雙手合掌跪於佛前虔誠禱告,在大佛足下,顯得卑微而又渺小。據張大千老先生考證認為,此“供養人”應為被廢后的唐中宗李顯[1],因希求復帝,以取悅母后武則天,正為其母祈禱。另一說法為章懷太子李賢。因李賢曾令范曄詮譯《後漢書》,有影射皇權旁落之嫌而得罪於武則天,被廢為庶人;後李賢奉令監造皇澤寺時,令石工將自己的像雕於大佛腳下以示懺悔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