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有下跪嗎

  那個時代歐洲有許多中國迷,也就是嚮往和崇拜中國的人。那時歐洲學者們認為要向中國學習,要與中國接軌。 伏爾泰說,“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馬戛爾尼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中國迷,他一輩子最嚮往的事就是去中國 。那麼?

  男兒膝下有黃金

  馬戛爾尼的事前策劃和細緻準備,乾隆帝當然不知道。在乾隆眼中,英國使團既然打著給自己拜壽的旗號,那就跟朝鮮、暹羅等當時向中國稱臣的國家一樣,是來進貢效忠的。不過,英國地處偏遠,來一趟不容易。既然來了,就要熱烈歡迎,好生款待。於是,乾隆帝下令,破例允許使團的船隻進入沿海任何口岸,要求地方官員做好接待準備。

  東印度公司是英國政府在遠東地區做生意的特許商。為配合馬戛爾尼使團的行動,特地向清朝兩廣總督福康安寫了一封信。雖然言語謙恭,但稱呼中英兩國君主時不分高下,平等相待,而且說明真實來意就是構建中英兩國的外交關係。

  眼下,福康安正在西藏打仗,這封信就轉到了廣東巡撫郭世勳手裡。郭巡撫這封信,有些為難。如果原原本本地奏報朝廷,乾隆帝肯定不高興:遠來小邦,怎能跟我天朝平起平坐呢?可是,郭巡撫長期跟英國人打交道,知道英國是海上第一強國,平等交往似乎也沒什麼錯。

  於是,郭世勳將這封書信的譯文加以修飾,添了許多吉祥話。正是這樣一封口氣和意思都變了味的書信,矇蔽了乾隆帝,讓他以為馬戛爾尼使團就是來祝壽的。

  乾隆帝雖然八十多歲了,但不糊塗,大概他也聽說過英國是海上霸主。他覺得,既然英國派使團送上門來,應該藉機炫耀下“天朝的威嚴”。就這樣,乾隆帝讓沿海口岸在歡迎使團的同時,整肅海防,嚴陣以待,既要展現八旗軍容,又不能因此擾民。沿海各省督撫領會聖意,時刻跟蹤和奏報使團的行蹤。不過,由於語言不通,只是迎來送往,接洽並不深入,他們對使團的真正來意也不清楚。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1793年7月25日***,馬戛爾尼使團抵達天津大沽口,登岸後受到直隸總督樑肯堂,欽差大臣、長蘆鹽政徵瑞的隆重歡迎。然而,雙方的分歧很快就出現了。

  馬戛爾尼一行跟著樑肯堂、徵瑞等人抵達天津,乘船沿白河向北京前進。船上插“英吉利貢使”旗幟。馬戛爾尼覺得不對頭,又怕惹麻煩,只好不吭氣。

  七月初六日***8月12日***樑肯堂在奏摺裡說:

  “該正副使***在筵席中***向***皇***上免冠叩首,並令通事轉向臣等告知,初入中華,即蒙大皇帝種種恩賜,今又給以筵宴,實在感激無地。”

  樑肯堂提及的“免冠叩首”,乾隆帝有點懷疑,就下了一道諭旨。其中講道,不管馬戛爾尼是否懂得清朝禮節,抑或是英國的習俗就是脫帽鞠躬,必須在赴宴的時候,要他結結實實地磕頭。聽說英國人是用布扎腿,跪拜不便。那就在行禮前鬆開布條,行禮之後再紮上好了。如果他堅持脫帽鞠躬,就要婉言相勸,告訴他其它來北京進貢的國家,無論是使臣還是國王,都要對皇帝三跪九叩。如果他不磕頭,那大老遠地跑來進貢,未免讓別的國家恥笑,朝堂大臣不容。

  既然皇上發話了,徵瑞就得奉旨辦事。七月初九日,馬戛爾尼使團來到北京東郊的通州附近。徵瑞前來拜會,傳達了聖旨:覲見皇帝時,應按中國禮儀,行三跪九叩禮。方法是雙膝跪地三次,每次叩三個頭。任何國家朝貢,都不能免此大禮。

  馬戛爾尼直接答道,我們願意按照向本國國王行禮的方式,向清朝皇帝行禮。不過,英國的禮儀有所不同,不是下跪磕頭,而是脫帽鞠躬。後來,雙方几次交涉,徵瑞還派人給使團做示範。馬戛爾尼就是不同意磕頭,堅持鞠躬行禮。

  七月十九日,馬戛爾尼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如果清朝皇帝能派出一位官銜跟我相當的大臣,穿著朝服在英國國王的畫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禮,那我就向清朝皇帝三跪九叩。徵瑞一聽,臉都氣綠了。在他看來,英國國王算老幾,怎能跟大清皇帝享受同等待遇!大清臣子膝下有黃金,跪爹跪娘跪皇上,憑什麼給你的國王下跪啊!

  男兒膝下有黃金

  馬戛爾尼的事前策劃和細緻準備,乾隆帝當然不知道。在乾隆眼中,英國使團既然打著給自己拜壽的旗號,那就跟朝鮮、暹羅等當時向中國稱臣的國家一樣,是來進貢效忠的。不過,英國地處偏遠,來一趟不容易。既然來了,就要熱烈歡迎,好生款待。於是,乾隆帝下令,破例允許使團的船隻進入沿海任何口岸,要求地方官員做好接待準備。

  東印度公司是英國政府在遠東地區做生意的特許商。為配合馬戛爾尼使團的行動,特地向清朝兩廣總督福康安寫了一封信。雖然言語謙恭,但稱呼中英兩國君主時不分高下,平等相待,而且說明真實來意就是構建中英兩國的外交關係。

  眼下,福康安正在西藏打仗,這封信就轉到了廣東巡撫郭世勳手裡。郭巡撫這封信,有些為難。如果原原本本地奏報朝廷,乾隆帝肯定不高興:遠來小邦,怎能跟我天朝平起平坐呢?可是,郭巡撫長期跟英國人打交道,知道英國是海上第一強國,平等交往似乎也沒什麼錯。

  於是,郭世勳將這封書信的譯文加以修飾,添了許多吉祥話。正是這樣一封口氣和意思都變了味的書信,矇蔽了乾隆帝,讓他以為馬戛爾尼使團就是來祝壽的。

  乾隆帝雖然八十多歲了,但不糊塗,大概他也聽說過英國是海上霸主。他覺得,既然英國派使團送上門來,應該藉機炫耀下“天朝的威嚴”。就這樣,乾隆帝讓沿海口岸在歡迎使團的同時,整肅海防,嚴陣以待,既要展現八旗軍容,又不能因此擾民。沿海各省督撫領會聖意,時刻跟蹤和奏報使團的行蹤。不過,由於語言不通,只是迎來送往,接洽並不深入,他們對使團的真正來意也不清楚。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1793年7月25日***,馬戛爾尼使團抵達天津大沽口,登岸後受到直隸總督樑肯堂,欽差大臣、長蘆鹽政徵瑞的隆重歡迎。然而,雙方的分歧很快就出現了。

  馬戛爾尼一行跟著樑肯堂、徵瑞等人抵達天津,乘船沿白河向北京前進。船上插“英吉利貢使”旗幟。馬戛爾尼覺得不對頭,又怕惹麻煩,只好不吭氣。

  七月初六日***8月12日***樑肯堂在奏摺裡說:

  “該正副使***在筵席中***向***皇***上免冠叩首,並令通事轉向臣等告知,初入中華,即蒙大皇帝種種恩賜,今又給以筵宴,實在感激無地。”

  樑肯堂提及的“免冠叩首”,乾隆帝有點懷疑,就下了一道諭旨。其中講道,不管馬戛爾尼是否懂得清朝禮節,抑或是英國的習俗就是脫帽鞠躬,必須在赴宴的時候,要他結結實實地磕頭。聽說英國人是用布扎腿,跪拜不便。那就在行禮前鬆開布條,行禮之後再紮上好了。如果他堅持脫帽鞠躬,就要婉言相勸,告訴他其它來北京進貢的國家,無論是使臣還是國王,都要對皇帝三跪九叩。如果他不磕頭,那大老遠地跑來進貢,未免讓別的國家恥笑,朝堂大臣不容。

  既然皇上發話了,徵瑞就得奉旨辦事。七月初九日,馬戛爾尼使團來到北京東郊的通州附近。徵瑞前來拜會,傳達了聖旨:覲見皇帝時,應按中國禮儀,行三跪九叩禮。方法是雙膝跪地三次,每次叩三個頭。任何國家朝貢,都不能免此大禮。

  馬戛爾尼直接答道,我們願意按照向本國國王行禮的方式,向清朝皇帝行禮。不過,英國的禮儀有所不同,不是下跪磕頭,而是脫帽鞠躬。後來,雙方几次交涉,徵瑞還派人給使團做示範。馬戛爾尼就是不同意磕頭,堅持鞠躬行禮。

  七月十九日,馬戛爾尼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如果清朝皇帝能派出一位官銜跟我相當的大臣,穿著朝服在英國國王的畫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禮,那我就向清朝皇帝三跪九叩。徵瑞一聽,臉都氣綠了。在他看來,英國國王算老幾,怎能跟大清皇帝享受同等待遇!大清臣子膝下有黃金,跪爹跪娘跪皇上,憑什麼給你的國王下跪啊!

  接見儀式將在萬樹園內的一座大帳篷裡舉行。禮樂聲後,乾隆皇帝乘坐無蓋肩輿,在眾多侍衛的簇擁下來到萬樹園。馬戛爾尼提前走出帳外,迎接聖駕。當乾隆帝經過人群時,大家全都跪倒了,接下來就是三跪九叩。

  大家都跪了,馬戛爾尼如果還堅持站著不跪,在那個場合裡將會“鶴立雞群”,何等尷尬!他和斯當東爵士只好從眾,“單膝下跪,把頭低在地上”。

  雖說事後馬戛爾尼等人在向英國政府的彙報中有意強調,單膝下跪與三跪九叩在“動作上的不同”,但他們都回避了這一動作是否重複。大家可以想象,既然大家都三跪九叩,你如果只堅持單膝下跪一次,顯然不合拍。所以,他們只能跟著三跪九叩的節奏不斷重複。只不過,跟別人不一樣的是,他們沒有雙膝跪倒叩頭,而是重複單膝下跪、以頭向地的動作,即“九次單腿下跪,伴隨著九次鞠躬向地”。

  乾隆帝在大帳篷裡坐定後,大家也各就其位。在專人引導下,馬戛爾尼雙手捧著裝有英國國王書信的精美盒子置於頭頂,從御座旁拾級而上,呈給乾隆帝。乾隆單手接過,但並不啟封閱讀,而是隨手交給旁邊的御前大臣。御前大臣也不拆閱,而是放在皇帝寶座旁邊的墊子上。

  乾隆帝拿出一柄如意交給馬戛爾尼,請其轉贈英國國王。馬戛爾尼收下後,也取出兩塊鑲嵌鑽石的金錶獻給乾隆帝。接下來,馬戛爾尼向乾隆帝介紹斯當東爵士和其他成員。大家逐一行禮,接受贈禮。只是,所有的談話都必須經過翻譯。乾隆帝可能覺得這樣有點麻煩,就問使團裡有沒有會講漢語的人。馬戛爾尼立即推薦了斯當東爵士的兒子——年僅12歲的小斯當東。乾隆帝很高興,就把他叫到跟前試講漢語,隨後解下自己腰帶上的一個檳榔荷包相贈,以表喜愛之情。

  覲見儀式結束後,馬戛爾尼等人回位,宴會正式開始。席間,乾隆帝把馬戛爾尼和斯當東叫到跟前,親自溫酒碰杯,寒暄一番,問及英國國王的年齡。宴會結束,乾隆帝起身離開。在斯當東爵士的印象中,乾隆帝雖然年邁,但情緒不錯。

  其後兩天,馬戛爾尼在和珅等大臣的陪同下,在承德參觀。八月十三日是乾隆帝83歲壽辰,馬戛爾尼再次前往避暑山莊參加萬壽慶典。在禮樂聲中,全體人員向皇帝寶座方向行三跪九叩禮。馬戛爾尼一行該怎麼辦?

  英方的記載裡,有說行了屈膝禮,有說行了深鞠躬禮。中方的記載裡,軍機章京管世銘說馬戛爾尼一行“一到殿堂齊膝地,天威能使萬心降”;嘉慶皇帝后來也堅稱馬戛爾尼行了三跪九叩禮。在我看來,大家都跪倒磕頭,只有一個人搞特殊,恐怕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很可能跟前次一樣,單膝跪倒,頭碰地面九次。

  雖說男兒膝下有黃金,雖說敦達斯事先有過訓令,讓馬戛爾尼必須維護英國國王的尊嚴,可為了完成此行的使命,他還是在清朝的禮儀規矩面前屈服了。然而,他的讓步能否換來使命的圓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