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唐僧江流兒的身世

  《西遊記》中有個驚天之謎,據說唐僧竟然是妖孽所生,這是真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唐僧出世前,父親被船伕推入水中,母親哀痛欲絕,一對才子佳人慘遭厄運。令人惋惜。後來細看小說,卻發現這一段故事撲朔迷離,離奇詭異,嚇出一身冷汗來。

  一、殷溫嬌是個母性與妖性並存的女人。

  西遊記第九回:唐僧的父親陳光蕊是新科狀元,被宰相之女殷溫嬌拋中繡球,雙喜臨門回鄉接了老母一同江州赴任。不料赴任途中被船伕打死推入江中。此時殷小姐已有身孕,生下玄奘後:“小姐暗思:此子若等賊人回來,性命休矣!不如及早拋至江中,聽其生死。倘若皇天見憐,他日還得相逢。”但恐難以識認,即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紙,將父母姓名、跟腳緣由,備細開載。又將此子左腳上一個小趾,用口咬下,以為記驗。

  拋至江中、寫血書這些情節常見於古代戲劇作品。但匪夷所思的是她一口咬下嬰兒的腳趾頭,簡直太嚇人了。不過是為了留待日後相認,印象中最狠不過瓊瑤在嬰兒身上燙個梅花烙,還有這等殘忍的做法嗎,天下哪有這樣的母親?這分明就是妖的行為啊。這和電視劇中馬蘭扮演的溫婉嫻淑,美麗端莊的殷小姐,差距實在太大了。吳承恩只用一回寫唐僧的身世,故事雖寥寥,詭祕的地方卻很多。

  二、唐僧父親被害,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殺害陳光蕊的是船伕,他叫劉洪。整個事件看起來十分可疑。

  其一、吳承恩這樣描寫劉洪第一次出場:只見稍水劉洪、李彪二人,撐船到岸迎接。稍水就是撐船的人。可疑的是“迎接”二字。既是迎接,必是特別派來的或是相熟的。要不一個普通的載客渡江的船伕只消說等候、僱用。沒有迎接的道理。其二、劉洪起狼心緣於殷小姐的美貌。如果是一個普通的船伕,殺人之後必然掠財奪女隱姓埋名遠走他鄉,怎還能堂而皇之冒名頂替。船伕和狀元僅僅是相貌差異嗎?學問、談吐、乃至氣度、舉止都不可能仿冒啊。其三,丞相女遠嫁,江州州主上任,怎會無一婢女跟隨,劉洪只殺了一個書童就萬事大吉了?這狀元與千金一干僕眾等,若一個船伕殺將開來,哪裡這麼省力。分明是挑個最主要的殺了了事,其他都不敢吱聲罷了。

  其四、看劉洪打死了光蕊,把屍首推到水裡,一把抱住殷小姐說:“你若從我,萬事皆休。若不從時,一刀兩斷。”聽這話,“萬事皆休”,好大的口氣,一介船伕殺人如殺雞?可見劉洪背景不簡單。其次“一刀兩斷”,若是初次見面,怎麼會說“一刀兩斷”,這不是很明顯說明,倆人早就認識嗎,早有私情嗎。其五、劉洪冒名十八年,人物言辭得當、行事果決,絕非一個普通的船伕所為。其次他對殷溫嬌也十分寵愛。殷溫嬌待他也是言語溫和,不像是殺夫仇人那般痛苦不堪的樣子。如此看來,兩人也可能是舊相好,否則不可能如此應對自如,婦唱夫隨。種種疑點,都讓人覺得這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吳承恩可能在最後定稿時隱去了不少細節。

  第三,唐僧外公為何十八年隱忍不發。

  唐僧的外公殷開山是當朝宰相,位高權重,卻不見他為女婿報仇,女兒改嫁他人也不加干涉。難道他十八年不曾與女兒女婿見面,難道是木已成舟,難道是家醜不可外揚。直到十八年後,殷丞相奏明唐王,王親自下令剿除賊寇,這才發兵江洲。只見他動用了御林軍六萬,曉行夜宿,星落鳥飛。如此大軍壓進還不敢冒然進攻,先說服了江州同知、州判兩人提兵協助,方浩浩蕩蕩、金鼓齊鳴,深夜圍了劉洪衙門。這哪裡是殺個船伕,分明是在剿滅謀反者嗎。如按此推斷,劉洪有可能是唐王族成員之一,或是江州的某一霸王。

  第四,唐僧報仇後,殷溫嬌為何要自盡。

  殷溫嬌被劉洪霸佔十八年,毫髮無傷,婦唱夫隨。但她很會做戲,每次出場,都是聲淚俱下的尋死鬧劇。第一次在劉洪面前,見他打死了丈夫,便要將身赴水。被劉洪一把抱住。第二次十八年後父親領兵攻入劉府,殷小姐羞見父親,就要自縊。被眾人勸慰。第三次,劉洪伏法,大仇已報,殷小姐江邊哭奠光蕊,又欲將身赴水。被玄奘扯住。

  眼淚自然不假,只是次次當著眾人面,尋死覓活的,不過是女人博得同情的小手腕罷了。最後殷小姐的結局頗為諷刺。大團圓的背景中,陳光蕊隨朝理政,玄奘寺內修行,唯獨她,書中輕飄飄一筆:後來殷小姐畢竟從容自盡。從容二字看似隨意,用意卻深。這十八年裡,殷小姐和劉洪溫柔度日,享盡榮華富貴。她若有良知,為什麼不再寫血書?不一紙訴狀告到王庭,不捍衛自己的尊嚴?若是普通女子,和殺夫殺子的仇人朝夕相處,非瘋即死了。她倒沒心沒肺,只是偶有思念,偶然做夢落淚。再看看她的婆婆,十八年中,蝸居破窯乞討為生,眼睛都哭瞎了。

  殷溫嬌的末日估計不好過,無論是禮教還是婦德,面對唐僧和陳光蕊,她恐怕都沒臉再活了。揹負著這種良心債和眾人鄙夷的眼神,也只好趁著月黑風高找一處僻靜地,一根繩子悄悄了結了。吳承恩刪刪減減,將這段極具戲劇性的故事濃縮在一回裡面,許是為了給唐僧留點顏面吧。可冥冥中還是留下了不少蛛絲馬跡。取經路上無數妖魔,誰說都在荒野密林,人世間這樣的妖太多了。唐僧不是凡人,可惜原本也是妖孽所生。

  相關資料介紹:歷史上的唐玄奘

  玄奘,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第一高僧。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

  為我國傑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始人。[2]師之生年,一說為隋代開皇二十年***600***。

  其兄先出家於洛陽淨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時,理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淨土寺,就慧景聽涅盤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遍歷隴、蜀、荊、趙諸地,參謁宿老,足跡及於半個中國。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毗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後復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嶽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嘆眾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遊天竺,以問惑辨疑。於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中亞地區、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蹟,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為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宣告、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後,遍遊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遊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後又制‘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於曲女城為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於會後歸依為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之無遮***佈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貞觀十七年,師正式辭王東歸。經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闐、樓蘭而回國,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裡。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敕命樑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

  師所齎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師歸後,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

  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師於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師嘗斥責鳩摩羅什等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而信筆直譯之翻譯法,遂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後代譯經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而稱玄奘以前所譯之經為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為新譯。師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內載西域、印度、錫蘭等138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110國,傳聞者28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之價值,至堪珍視,故亦甚為歐美日本學者重視。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師示寂後,高宗哀慟逾恆,為之罷朝三日。追諡‘大遍覺’之號。敕建塔於樊川北原。

  其後,黃巢亂起,或奉其靈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國時,塔圮;迨至亂平,堙沒無人能識。

  近30多年來玄奘大師真身頂骨***一部分***一直珍藏於南京靈谷寺。南京靈谷寺的淨然法師說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真正的玄奘法師頂骨是不能輕易示人的,一般祕藏於密室裡,除非有重大佛教活動和重要佛教友人來訪,才會請出真正的玄奘法師頂骨,而一直在寺裡的玄奘法師紀念堂展出的乃是等同於真頂骨的影骨。

  另外對日抗戰***1937~1945***時,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到大師部分頂骨,移奉日本。後一部分頂骨歸還臺灣,現奉安於臺灣省南投縣日月潭玄奘寺。〔參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西域記序、玄奘三藏師資傳叢書、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續高僧傳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九、開元釋教錄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