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高僧雲棲祩巨集簡介

  雲棲祩巨集***1535-1615***,明代高僧,中國淨土宗第八代祖師。俗姓沈,名祩巨集,字佛慧,別號蓮池,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下面是。

  生平

  大師杭州仁和人氏,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生於望族世家。父名德監,號明齋先生,母周氏。初習儒業,十七歲補諸生,以學識與孝行著稱於鄉里。居俗家時,鄰家有一老嫗,日課佛號數千,

  大師問其所以,老嫗答言:“先夫持佛名,臨終時無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唸佛功德不可思議”。大師宿根深厚,聞語深為感動,信佛法之不可思議,遂寄心淨土。曾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以自警策。後來因為父母相繼去世,悲痛無比,由此對於佛家生死無常之理體會更深。於是與妻子湯氏訣別,決志出家修行,言之曰:“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為計!”並作七筆勾詞***表示世間名聞利養、兒女私情等等,一一捨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詞分為七節故名之***,遂於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投西山無門寺性天和尚落髮,在昭慶寺無塵玉律師處得受三壇具足大戒,此後便杖策遊方,遍參四處賢善知識。北遊五臺,感文殊放光,入京師參訪笑巖德寶禪師,亦有所省悟,在向東昌的歸途上,忽聞樵樓之鼓聲而大悟,並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大師功德

  隆慶五年***公元1571***,入杭州雲棲山,見山水清幽,易於安居修行,逐往山中結茅舍居之,常去山腳村落乞食以資養命。山中時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師慈悲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便絕。時歲又逢亢旱,村民懇請大師祈雨以解災情,大師手擊木魚,率眾繞田埂唸佛,一時頃,所及之處,雨下如注。村中民眾歡喜踴躍,對佛法生大誠信,並自發組織力量,為大師建造禪院。自此之後,師於道場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聞風而至,海眾雲集,共修淨業,逐漸成為一大叢林。

  大師主持道場後,注重真修實行,以戒律為基石,以淨土為皈依。禪與淨土兼提並重,弘宗演教常年不衰,此時南北戒壇久廢,為使戒法不絕,便令受戒者自備衣缽,於佛前為作證明而受具戒。並著述有關律制,軌範文例,如《沙彌要略》、《具戒便蒙》、與《菩薩戒發隱》等,以便信眾學習戒法。提倡戒殺放生,於寺中開設放生池和放生所,所著《戒殺放生文》風行於世。同時又修訂《瑜伽焰口》、《水陸儀規》、和《朝暮二時課誦》等佛門法事儀規行文。這些儀規,一直沿用至今。

  在生活上,簡樸清淡,始終以麻布素衣蔽身,一麻布幃用幾十年,日常行作都自力親為。著有三十二條自警以律己。待人接物心懷慈悲,外顯威儀而不失溫和,為道場與大眾不辭勞苦,以大悲心平等攝化一切有情。

  圓寂

  大師一生致力於弘揚淨土法門,主持雲棲道場四十餘年,言傳身教接引無數佛子同歸淨土,臨終前半月預知時至,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別諸弟子及故舊等,後歸寺中具茶湯設供話別眾僧。七月初一,上堂對眾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師示微疾,瞑目靜坐於丈室。次日夕,諸弟子等請留遺訓,大師睜眼開示:“大眾老實唸佛,莫捏怪,莫壞我規矩。”言畢向西唸佛而逝。師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弟子奉其舍利入塔於五雲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師生西,至蓮池大師行化於世,其中間隔五百五十餘年。此時間內教法式微,淨宗不振,雖有高僧大德出現,弘揚淨土唸佛法門,以救道法之衰落,然收效匪著。證諸史冊,自身行持謹嚴,度眾不遺餘力,蓮池大師當為最為出色者之一。

  雲棲

  蓮池大師愛雲棲之環境,此地既離杭州不遠,又是個山幽境勝之地,大師結茅駐錫,終使雲棲寺成為歷數百年而不衰的專修淨土道場。

  山徑紆徐日,溪聲到處聞。

  竹深陰戛日,木古勢幹雲。

  倚檻聽啼鳥,攀崖採異芬。

  韶華春已半,萬物各欣欣。

  此詩為清康熙皇帝巡幸雲棲寺時所留下的五言詩,短短四十字,道出了雲棲幽靜深奧的特色。

  上世紀三十年代,臨海項氏士元編纂《雲棲志》十卷,其《自序》有:“杭為浙省首區,西南一帶,湖山秀美,選佛之場,棲真之宅,環列錯峙,五雲在諸山中尤為秀聳,江湖映帶,南北兩峰,均落腕中,山之西麓,

  雲棲寺在焉。境則變喧而幽,土則去穢而淨,蓋五雲檀有杭州山水之美,雲棲尤佔五雲之勝也。溯茲寺自宋乾德間伏虎禪師開山以來,中經吳越王錢氏暨釋裯巨集發揚演播,慧光日啟,逮至有清,聖祖世宗高宗輩迭次巡幸,加以褒崇,香火益盛。嘉道以還,雖火患頻遭,故物多化灰燼,而寺僧鳳翔、瑞真等鹹克發抒願力,銳志重興,承缽之徒,亦能篤守老實唸佛之戒,以故宗風廣扇,迄今未衰,祇園紺宇,先後增闢,以視疇昔,更遠駕而上之”。此文言簡意周,不僅敘述了寺之環境與歷史沿革,並說明距今七十年前之寺貌。從而我們可知此寺自蓮池大師之後,一直是“篤守老實唸佛之戒,宗風廣扇,迄今未衰”的淨土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