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臺在哪裡

  黃金臺,亦稱招賢臺,戰國時期燕昭王築,為燕昭王尊師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於河北省定興縣高裡鄉北章村臺上***臺上隸屬於北章村,由黃金臺在此而得名***,目前遺址尚存。

  史料考證,燕昭王於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執政33年。他即位之初即著手招徠人才。有感於千金買骨的故事,高築“黃金臺"以招賢納士,以致名將樂毅、劇辛先後投奔燕國。公元前284年,樂毅率軍聯合各國攻齊,佔領70餘城。推測築臺時間起於公元前310年。

  當時臺略成方形,佔地約20畝,高約20米,臺頂平臺約10畝。臺頂後建昭王殿,高約8米,兩側為招賢館,東有鐘鼓樓,鍾高6尺,重約1噸。殿後為進院,內有觀音殿;再後為三進院,內建藥王廟、孫聖殿、露天石佛等。整個臺上殿、堂、閣等建築共25間有餘,樹木花卉盈庭。同時並建一寺,名隆興,正殿前上嵌寶鏡,內有僧侶數十人。殿前鑿有一井,後人稱金臺古井,傳說每值夕照,通過寶鏡反射,井內呈現類鬆似柏的奇數影像,為定興縣八景之一—金臺夕照***北京有同樣的地名,但不應混淆***。

  明正德二年***1507年***寺僧本海重修,樹有碑刻一通,名為重修金臺寺記,迄今猶存,碑文主意為“古人築臺在拜將為國,今之修寺意是奉神祈福……”,惋惜久經戰亂,建築盡毀兵燹。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8月復建昭王祠,亦以年久失修傾圮,民國36年***1947年***後,土臺被民建所建所用,臺基全部變為村民住宅區,惟古井獨存。1984年縣將臺址、古井、碑刻均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故事

  《戰國策·燕策一》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攬人才,而更多的人認為燕昭王僅僅是葉公好龍,不是真的求賢若渴。於是,燕昭王始終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的。

  後來有個智者郭隗給燕昭王講述了一個故事,大意是:有一國君願意出千兩黃金去購買千里馬,然而時間過去了三年,始終沒有買到,又過去了三個月,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匹千里馬,當國君派手下帶著大量黃金去購買千里馬的時候,馬已經死了。派去買馬的人用五百兩黃金買了千里馬的馬骨。國君生氣地說:“我要的是活馬,你怎麼花這麼多錢弄一匹死馬的骨頭來呢?”

  國君的手下說:“你捨得花五百兩黃金買死馬骨,更何況活馬呢?我們這一舉動必然會引來天下人為你提供活馬。”果然,沒過幾天,就有人送來了三匹千里馬。

  郭隗又說:“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被國君採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強的人,必然會聞風千里迢迢趕來的。”

  燕昭王採納了郭隗的建議,拜郭隗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後來沒多久就引發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有齊國的陰陽家鄒衍,還有趙國的遊說家劇辛等等。落後的燕國一下子便人才濟濟了。從此以後一個內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接著,燕昭王又興兵報仇,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個小城。

  關於黃金臺的詩歌:

  雁門太守行

  李賀***唐***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一作“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