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姬誦人物生平

  周成王姬誦***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姬姓,名誦,周武王姬發之子,母邑姜***齊太公呂尚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受政周公

  周武王克殷商後兩年去世之時,姬誦被立為成主,由於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諸侯叛周,於是乃親自攝政治理天下。

  周公親踐天子之位,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弟兄懷疑,於是管、蔡聯合武庚發動叛亂,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復叛亂,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讓微子開繼承殷朝的後嗣,在宋地建國。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遺民,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封,讓他做了衛康叔。晉唐叔得到一種二苗同穗的禾穀,獻給成王。成王又把它贈給遠在軍營中的周公。周公在東方接受了米穀,頌揚了天子賜禾穀的聖命。

  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頒度量,天下大服。周公在攝政的第七年,成王年長能親政,於是周公還政於成王,北面就臣之位。

  成王以周公治理天下有功,將周公分封到曲阜,地方圓七百里,革車千乘。並命後世魯公可以天子禮儀祭祀周公。

  成王踐奄

  奄國主要分佈於今山東曲阜附近,是商朝極有實力的方國之一,在商中期,商王南庚、陽甲均曾定都於奄,到盤庚時才遷都於他處,而奄保留了大量商朝子民,逐漸發展成東方的強大方國,又因與商的密切關係,而被大量史料稱為"商奄"。

  "三監之亂"爆發後,原分封於殷商舊地的管叔、蔡叔及殷紂之子武庚祿父起兵叛亂,叛亂還得到徐國、奄國、薄姑等東方小國的支援。據史書記載,奄君薄姑當時勸祿父說:"武王剛死,成王年幼,周公被天下人懷疑,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請舉事!"叛亂的影響很大,成王命周公調大軍東征,"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才得以平叛。而此次叛亂的主角,武庚被殺,管叔自殺,蔡叔被俘,奄國被滅,並將其國君遷到蒲姑***現在的山東青州附近***。

  營建洛邑

  平叛"三監之亂"之後,周成王開始繼承武王的遺願,在"有夏之居"的"土中"建立新的都城,用以管理東方廣大的領土。成王首先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體規劃建都的地址。召公在途中走了半個月,三月初五到達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在洛水北岸規度城郭、宮室、郊廟、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規劃完成。

  第二天,周公到達洛邑,全面視察了新邑,並且進行了占卜,在澗水東、瀍水西之間和瀍水東的洛水之濱營建新邑,皆卜兆大吉。於是周公便把營建洛邑的地圖和卜兆呈送給成王,得到成王的讚許批准後,於十四、十五日,殺牛、羊、豬等犧牲,在新邑立廟祭地。又過了七天,周公向各諸侯國民和殷民頒佈命令,之後命令殷民開始大舉動工,經過八九個月的興建,年底成周城便告建成。

  不久,周成王來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諸侯前來朝賀,他向周公、成王奉獻玉璋、大弓等禮品。召公向成王獻詞:"皇天上帝讓你做黎民之元首,請接受上天賜您的神聖職責。殷紂無道,萬民哀號。上天憐憫蒼生,把天下託付盛德的文王、武王。今王嗣位,宜勉修德政,以祈不負上天重託,不廢先王之功業。王雖然年幼,但為國之元首,望能和洽民眾。今王遷宅於土中***洛邑***,親理朝政,動靜語默,均須持重,應敬重德行,躬行德教。上天將根據帝王的德行賜智慧,賜吉凶,賜享國期限。我王初據新都,更應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賜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眾邦君長,入朝進賀,並非慰勞君王,只是供奉禮品,獻祭於上天,使王位世代相傳,永無止期。"

  周成王對召公說:"我還年輕,需要您的輔佐。希望公發揚偉大光顯的功德,使我繼承文王、武王的事業,奉答上帝的教誨,使四方百姓和悅,定都在洛師,隆重舉行大禮,辦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條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勞施於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雖遭橫逆的事而不迷亂。文武百官努力實行您的教化,我這年輕人就早夜慎重進行祭祀好了。"

  宅茲中國

  成王五年四月,周成王在京宮大室對武王進行了豐福之祭,並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說道:"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就告祭於天,將以洛邑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你們這些後輩要記住祖先的蔭福。"隨後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

  成王七年二月,周成王遣太保召公先前往之洛邑相土,三月又遣周公到成周占卜吉日遷宅。

  在洛邑舉行祭祀大典時,周公說:"新都洛邑已成,它將是您始作萬民明君之地。在那裡,你將首次奉行隆重禮儀,在洛邑舉行祭祀大典,這一切都已經有條不紊地進行了安排。"成王說:"你勤勉輔佐我這個年輕人,指示我弘揚文王、武王之功業,奉答天命,和撫萬民,居於洛邑,舉行大典。您的教導,我無不順從。"

  朝賀已畢,成王率滿朝公卿、眾邦君長在洛邑舉行冬祭,時在周公攝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親政,以朝享之禮獻祭於文王、武王之廟,稟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廟、武王廟各獻一頭赤色牛。成王入太廟,獻酒於先王之靈。至此,成王完成遷都和親政大禮。

  成王遷宅之說,在文獻、考古均也得到證實。20世紀60年代,在陝西出土的"何尊銘文",對成王遷宅洛邑有明確記載,其"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自之乂民"語,記載了成王遷宅於成周***洛邑***的歷史。古人稱洛陽為中國,意為天下之中,周王朝在這裡建立新都,有利於對民眾的統治。

  成王親政後,周公寫有告誡之詞《尚書·無逸》,是告誡成王不要過分追求享受,無節制地遊樂、嬉戲、酗酒、田獵,於國於身均不利。

  成周之會

  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37年***,周王朝苦心營建的洛邑宣告竣工,隨即就以"四方入貢道里均"為由,決定以洛邑為新都,史稱"新邑",頒佈《召誥》、《洛誥》,併為此舉行盛大的諸侯集會。這是周成王即位以後第一次會盟諸侯,在周朝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各方諸侯以其方物進獻王室。史載,這場檢閱諸侯的盛會規模盛大。成周朝會諸侯,壇上掛著紅帳子,用黑羽毛作裝飾。天子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上沒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間插著大圭。唐叔、郇叔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都有冠冕,也沒有垂珠,朝服七彩色,都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壇上。

  成康之治

  成王臨終,擔心太子姬釗勝任不了國事,就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成王逝世之後,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去拜謁先王的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覆告誡太子,要他一定力行節儉,戒除貪慾,專心辦理國政,寫下了《顧命》,要求大臣們輔佐關照太子釗。太子釗於是登位,這就是康王。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告文王、武王的業績,反覆加以說明寫下了《康詔》***康王之誥***。所以在成王、康王之際,天下安寧,一切刑罰都放置一邊,四十年不曾使用,史稱"成康之治"。

  周成王姬誦的人物評價

  總評

  周成王作周建立統一封建政權後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間完成了對東國的一系列征伐,鞏固了周在東方的統治。此外,他繼承了武王遺志,在周公的輔助下為周初政權鞏固做出了傑出貢獻。

  在西周的史牆盤和徠盤中,都認為成王是一個能夠統御四方,能夠剛柔並舉的"憲聖"的君主。

  歷史評價

  曹植:"成王繼武,賢聖保傅。年雖幼稚,岐嶷有素。初疑周公,終焉克寤。旦、奭 佐治,遂致刑錯。"

  范曄,《後漢書》:"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風之變,而無中興康寧之功也。"

  房玄齡,《晉書》:"及成王之為太子也,則周召為保傅,史佚昭文章,故能聞道早備,登崇大業,刑措不用,流聲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