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的師父是隱士黃石公嗎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閒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衝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裡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裡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覆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張良歷史評價

  劉邦: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陳平:智足決疑,量足包荒,才足折衝禦侮,德足輔世長民,皇帝從籌,百僚允若,炎漢萬民之鴻庥;辟穀仙遊,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勳之首冠也。

  司馬遷: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揚雄: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聵。

  班固:①聞張良之智勇,以為其貌魁梧奇偉,反若婦人女子。故孔子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學者多疑於鬼神,如良受書老父,亦異矣。高祖數離困厄,良常有力,豈可謂非天乎!②赫赫鈄軍,受兵黃石,規圖勝負,不出帷幄。命惠瞻仰,安全正朔,國師是封,光榮舊宅。

  馮衍:張良以五世相韓,椎秦始皇博浪之中,勇冠乎賁、育,名高乎泰山。

  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

  劉邵: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

  袁巨集道:投身刀戟之林,瀕死不悔,不盡其用不止者,張子房、荀文若、賈詡之流是也。

  歸有光:張子房當秦楚之際,以家世相韓,為韓報仇,擇可以委身者,遂從高帝。漢之天下已定矣,子房不受萬戶之封,願從赤松子遊。或謂子房不終事漢者,為韓也。夫誅秦滅項,子房之志已畢,移以事漢,何損於義而必去之?獨其為道恬澹,薄視人世之功名,而有飄然遠舉之志耳。

  黃道周:少年為韓,博浪椎秦。一編帝師,圯上老人。沛套天授,說合如神。還軍霸上,謝羽鴻門。當前借暑,理勢具陳。運籌決勝,功莫可論。封齒息反,從劉都尊。布衣封留,志願已伸。寶祠黃石,以明感恩。赤松從遊,辟穀採真。始見終隱,千古惟君。

  王夫之:漢高帝疑於所立,乃進而謀者,張良、叔孫通耳。良雖多智,而心固無私;通雖詭合,而緣飾儒術;且皆從容諷議之臣,未嘗握兵而持國柄者也。

  朱彝尊:當年博浪金錐,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陽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縱漢當興,使韓成在,肯臣劉季?便論功三傑,封侯萬戶,都未是平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