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上的潘美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常常使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被誤讀。潘美如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許多人認為歷史上的潘美就是潘仁美,其實這是錯誤的。歷史上只有潘美而沒有潘仁美,潘仁美是《楊家將演義》中的虛構人物,雖然有潘美的影子,但與真實的潘美大相徑庭。由於《楊家將演義》潘仁美塑造成一個用心險惡的奸臣,再加上人們認為潘美和潘仁美是同一個人,致使潘美這個北宋名將背上了奸臣的罪名,被後人罵了幾百年,這是極不公正的。因此,把歷史上的潘美與小說中的潘仁美嚴格區分開來,是十分必要的。

  初出茅廬,深得周世宗器重

  潘美***925—991***,字仲詢,大名***今河北大名東北***人。父親叫潘璽,擔任軍校之職,駐守常山***今河北正定***。潘美生於亂世,長得非常英俊,曾在府中當過典謁***掌管賓客請見的傳達和接待事務***,相當於今天政府辦公室的幹事。別看他年紀小,但卻胸懷大志。他對朋友王密說:“漢代將終,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時立功名、取富貴,碌碌與萬物共盡,可羞也。”潘美所說的漢代,是指五代時的後漢。後漢是五代中壽命最短的王朝,前後僅僅三年。

  公元950年,後漢大將郭威推翻了後漢王朝,當了皇帝,第二年在汴京即位,建立了周,史稱後周。郭威就是後周太祖。後周建立的時候,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後漢高祖***的弟弟劉崇不服後周統治,佔據太原,成為一個割據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漢***十國之一***。劉崇為了跟後周對抗,就投靠了遼朝,拜遼主為“叔皇帝”,自稱為“侄皇帝”,他多次在遼兵的幫助下進犯周朝,都被後周太祖打敗。

  當時,後周太祖郭威沒有兒子,柴皇后有個侄子叫柴榮***後來的周世宗***,從小聰明能幹,練得一身武藝,郭威非常喜歡,就把他收作自己的兒子。柴榮當開封府尹的時候,潘美在他的手下做事,關係非常好。當時,趙匡胤也成為柴榮的部屬,深得柴榮賞識,因此,潘美與趙匡胤相處,交情甚厚。

  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柴榮繼承皇位,就是周世宗。柴榮當了皇帝不久,就提拔潘美當了供奉官***皇帝身邊的武官侍從***,參與軍政事務。

  周世宗當了皇帝,北漢國主劉崇認為周朝局勢不穩,就集中三萬兵馬,又請求遼主派出一萬騎兵,向潞州***今山西長治***進攻。周世宗決定率軍親征,他率領大軍到了高平***今山西高平***,跟北漢兵相遇,雙方都擺開陣勢,準備決戰。劉崇以為周世宗的兵馬比自己的少,就驕傲起來,結果被周世宗打得大敗,最後只剩下100多騎兵,狼狽不堪地逃回了晉陽***今山西太原***。

  周世宗得勝後回到汴京,封賞有功將士,潘美被提升為西上閣門副使***負責禮儀交接的官員***。過了兩年,周世宗準備統一中國。他親率大軍征討南唐***十國之一***,攻下了長江以北十四個州。接著,他又下令北伐,收復北方大片失地。在此期間,潘美先後擔任陝州***轄今河南三門峽市、陝縣、洛寧、靈寶及山西平陸、運城東北地區***監軍、引進使***掌管臣僚及外國和少數民族進奉禮物事務的官員***,深得周世宗器重。

  南征北戰,為北宋的建立和鞏固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959年,周世宗病逝,軍權落在大將趙匡胤手裡。第二年正月,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攻打北周邊境,趙匡胤奉命出征。到達離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時,趙匡胤的部下發動兵變,擁戴趙匡胤當了皇帝。由於趙匡胤與潘美原來關係就好,所以趙匡胤當了皇帝,自然對潘美委以重任。

  趙匡胤雖然建立了宋朝,但天下並不太平。北方有契丹建立的遼國和盤踞太原的北漢國,南方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等國,湖南還有人擁兵自立。所以趙匡胤統一天下的任務十分艱鉅。當時,陝州軍帥袁彥擁兵自重,信任奸佞小人,濫殺無辜,趙匡胤擔心他叛亂,就派遣潘美去擔任監軍,以消除隱患。潘美單騎獨馬到了陝州,向袁彥等人曉以大義,陳述利害。袁彥被潘美的真誠所打動,於是跟著潘美到了京城,以示效忠。趙匡胤非常高興,說:“潘美不殺袁彥,能讓他來覲見,正合我的心意啊。”

  建隆元年***960年***九月,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在揚州叛亂,並打出了“驅逐趙賊,回覆周室”的旗號。宋太祖趙匡胤率部親征,命大將石守信為招討使,潘美為行營都監。叛亂平定後,潘美被留在揚州,任巡檢,後又任鎮撫、秦州團練使。當時,湖南的叛將汪端被平定後,人心不穩,趙匡胤又任命潘美為潭州防禦使。

  南漢國建都廣州,國主叫劉魫,十分荒淫殘暴,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南漢幾次進犯桂陽、江華,都被潘美打敗。武陵山一帶的夷落***少數民族***自唐代以來,經常鬧亂,潘美帶兵征剿,終於穩定了這一地區的局勢。乾德二年***964年***,潘美又與丁德裕率軍攻克了郴州。

  開寶三年***970年***,宋太祖又命潘美征討南漢。宋軍很快攻克了富川***今廣西富川***,劉魫急忙派一萬多人來援,被潘美軍打得大敗,隨即又攻佔了賀州。十月,潘美的部隊又連續攻佔了昭、桂、連三州,西江諸州都紛紛投降。潘美因為連戰連勝,宋太祖提升他為南面都部署,率軍進逼韶州***轄境相當於今廣東韶關市以及周圍八縣,治所在曲江,即韶關市曲江區***。

  韶州是廣州北面的重要門戶,南漢國在這裡駐紮著十多萬人馬。潘美指揮部隊進攻韶州,斬殺數萬南漢軍,佔領了韶州。劉魫沒有辦法,於第二年二月派人請降,實際上是想拖延時間,負隅頑抗。潘美根據趙匡胤的旨意,沒有答應劉魫。劉魫就派他的弟弟劉保興率兵抵抗,潘美率大軍長驅直入,距廣州只有120裡了。南漢軍15萬人靠山谷佈陣,準備抵抗。潘美與諸將商量說:“南漢軍以竹木為屏障,如果用火攻,對方必定潰亂。然後再以精銳部隊夾擊,此為萬全之策。”於是,分別派遣數千人,手持火炬,等到夜間,萬炬齊發。正趕上颳起了大風,火借風勢,劇烈地燃燒起來。南漢軍驚慌失措,慌忙應戰,潘美指揮大軍發起攻擊,南漢軍大敗,損失數萬軍士。潘美指揮大軍逼近廣州,兵臨城下,劉魫沒有辦法,放火燒了府庫和宮殿,出城投降。潘美派人將劉魫押送到東京***今河南開封***,然後釋出文告,安撫百姓。五月,宋太祖任命潘美為山南東道節度使,第二年又兼任了嶺南道轉運使。土豪周思瓊聚眾負海為亂,潘美率兵征討,平定了叛亂。自此,嶺南局勢穩定下來。

  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決定向南唐進兵。南唐建都金陵***今南京***,佔有現在的江蘇、安徽淮河以南和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東部,南唐國主就是有名的李煜。李煜自知不是宋朝的對手,所以一直向宋朝納貢。後來,李煜自動取消了南唐國號,改稱江南國主,企圖維持他的統治地位,但宋太祖還是決定要除掉他。九月,宋太祖命令潘美、曹彬等率十萬大軍兵出荊南。臨行前,宋太祖對他們說:“攻破金陵城的時候,千萬不可濫殺無辜。尤其是李煜一家,要設法讓他歸降,不可加害。”

  潘美與劉遇等率兵先到江陵***今湖北荊州***。十月,任命潘美為升州道行營都監,與大將曹彬一同到達秦淮。當時,因為船隻還沒有準備好,潘美就下令說:“我受皇上的命令,帶領數萬兵馬征討南唐,一定要取得勝利,怎麼能因為河水阻擋而停止前進呢?”於是,他身先士卒,涉水而進,大軍也跟著他搶渡秦淮河,南唐軍大敗。潘美指揮宋軍在採石磯架設浮橋,南唐兵用二十多艘戰船來阻擊。潘美指揮部隊奮勇出擊,奪得南唐兵的戰船,並俘獲鄭賓等七名將領,隨後攻破了城南水寨,分兵把守。這天夜晚,南唐兵偷襲水營,由於潘美早有準備,南唐兵未能成功。

  第二年夏天到秋天,宋軍連連獲勝,潘美、曹彬等人率大軍兵臨金陵城下,連續幾次把南唐軍打得大敗。李煜非常著急,於十月、十一月兩次派徐鉉到開封請求延緩進佔金陵的時間,宋太祖沒有答應,仍詔令諸將促令李煜歸附。李煜沒有辦法,連夜派部隊數千人,手持火把來攻潘美的軍隊。潘美率精銳軍隊與敵軍短兵相接,又與大曹彬率領軍隊在黎明時分攻城,一舉攻克了金陵。金陵平定後,潘美被封為宣徽北院使。

  宋太祖用了13年時間,消滅了南方五國,接著就出兵攻打北漢都城太原。由於北漢有遼國的援助,北伐沒有成功。不久,宋太祖病死,他的弟弟趙匡義***趙■***繼承皇位,這就是宋太宗。

  抗遼英雄,身背罵名幾百年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太宗任命潘美為南院使。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加封潘美為開府儀同三司。

  宋太宗決心完成統一北方的事業,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自率領四路大軍圍攻北漢都城太原,並任命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判太原行府事。遼兵又來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斷了援兵的要道,把太原城包圍起來。太原城裡無糧草,外無救兵,北漢國主劉繼元只得投降,北漢自此滅亡。劉繼元手下有一名老將叫楊業,也歸附了宋朝。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就讓楊業做了大將。由於遼軍不斷侵擾宋朝邊境,宋太宗又派楊業為代州刺史,扼守雁門關。

  宋太宗滅了北漢,想乘勝攻打遼國,統一北方。在征伐范陽時,任命潘美為知幽州行府事。宋軍攻勢凌厲,幾個州的遼朝守將紛紛投降,宋軍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後來,遼朝派大將耶律休哥救援,雙方在高粱河***今北京城西***打了一仗,結果宋軍大敗,宋太宗乘了一輛驢車才逃回東京。在宋軍撤退的時候,宋太宗又讓潘美兼任三交都部署,並在那裡屯兵,以防禦遼國的進攻。

  三交西北三百里有個地方叫固軍,地勢險要,是北邊的咽喉。潘美率兵偷襲,佔領了這個地方。他積蓄糧草,嚴陣以待,遼國一直不敢輕舉妄動,北方邊境暫時穩定下來。

  不久,遼國一萬多騎兵來犯,潘美祕密行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大破遼軍。宋太宗十分高興,封潘美為代國公。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改任忠武軍節度使,升封為韓國公。

  公元982年,遼主耶律賢死去後,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12歲,所以由他的母親蕭太后執政。有人向宋太宗建議,認為遼國幼主即位,朝政不穩,可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接受了這個建議,於雍熙三年***986年***命潘美、曹彬、崔彥進分別率大軍北伐,並且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

  三路大軍分路進攻,旗開得勝,潘美、楊業這一路人馬出兵雁門關,很快收復了四個州。但是,曹彬率領的主力由於孤軍深入,被遼軍殺得大敗,宋太宗急忙命令各路大軍撤退。

  潘美、楊業接到命令,就率領大軍,掩護四個州的百姓退到狼牙村。這時,遼兵已佔領了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兵勢十分凶猛。楊業建議派兵佯攻,吸引住遼兵主力,然後派精兵埋伏在撤退的路上,掩護軍民撤退。

  監軍王詵反對楊業的意見,說:“我們帶了幾萬精兵還怕他們?我們只管沿著雁門大路,大張旗鼓地行軍,也好讓遼軍見了害怕。”

  楊業說:“現在敵強我弱,這樣幹一定要失敗。”

  王詵帶著嘲笑的口氣說:“楊不是號稱楊無敵嗎,怎麼在敵人面前卻畏縮不前了,是不是另有打算呀?”

  這一句話把楊業激怒了,他說:“我並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現在時機對我們不利,怕士兵白白喪命。你們一定要打,我可以打頭陣。”

  潘美愛惜楊業是個難得的將才,本來不同意他去送死,但有王詵從中作梗,只得違心同意。楊業無可奈何,只好帶領手下人馬出發了。臨走時,潘美抓住楊業的馬韁繩,說:“楊此去一定要多多保重,能勝則勝,不能勝則迅速回兵,不必戀戰。”接著又問道:“楊還有什麼要交代的嗎?”楊業含著眼淚對潘美說:“這個仗肯定要失敗,我本來想看準時機痛擊敵人,報答國家。現在大家責備我懼敵,我不得不先死了。”

  接著,他指著前面的陳家峪***今山西朔縣南***說:“希望你們在這個谷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敗之後,退到這裡,你們帶兵接應,兩面夾擊,也許有轉敗為勝的希望。”

  楊業出兵沒多遠,果然遭到遼軍的伏擊。他帶兵拼殺了一陣,終於抵擋不住,只好一邊打一邊把遼軍引向陳家峪。到了陳家峪,正是太陽下山的時候。楊業退到谷口,只見兩邊靜悄悄的,連一個宋軍的影子也沒有。原來,楊業走了以後,潘美按照楊業的意見,把人馬帶到了陳家峪準備接應,但等了一天,聽不到楊業的訊息。王詵認為一定是遼兵退了,他怕楊業搶了頭功,就催促潘美把伏兵撤離了陳家峪。

  楊業見約定的地點沒有自己的人接應,氣得直跺腳,只好帶兵與追上來的遼兵展開搏鬥。楊業雖然勇猛,但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在遼營絕食三天而死。

  訊息傳到東京,宋太宗十分難過,他把王詵革職查辦,又把潘美連降三級,讓潘美擔任了檢校太保。第二年任檢校太師,任真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幷州通判。

  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又加封潘美為同平章事,但數月後就去世了,終年67歲。死後追贈中書令,賜諡號為武惠。

  楊業的死雖然與潘美沒有堅持在陳家峪接應有很大關係,但他並沒有要陷害楊業的意思,更沒有要故意置楊業於死地的意圖。他的失誤在於,當監軍王詵心存私念讓他從陳家峪撤軍時,潘美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是一昧聽命於王詵,致使楊業兵退陳家峪時沒有得到援助。因此,楊業的死,主要責任在王詵,次要責任在潘美。

  《楊家將演義》成書於明代中葉,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書中塑造的潘仁美故意陷害楊業,一定要置楊業於死地,是一個讓人痛恨的奸臣。但是,潘仁美是一個藝術形象,跟歷史上的潘美根本不同。潘美之所以身背奸臣罵名幾百年,終究是受了《楊家將演義》的影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