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的歷史

  鳩摩羅什是古代唯一被迫娶妻納妾的和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不近女色,不締結婚姻,是我國古代佛教僧侶的基本戒律,但也有個別僧人迫於某種壓力而娶妻納伎,我這裡要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古代的高僧大德——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瞭解中國歷史的人對這個名字大概不會太陌生。他原是印度人,家世相當顯赫,據說世為國相。其父鳩摩羅炎本來可以繼承相位,後來卻突然離家出走,東度蔥嶺,來到了龜茲。龜茲王久聞其名,奉之為國師,並且將自己剛剛二十歲的妹妹許配給他。不久,鳩摩羅炎與龜茲王妹就有了愛情的結晶,此即鳩摩羅什。鳩摩羅什,為人極聰明,據說她母親懷他的時候,竟因為他的緣故而變得智力非凡。七歲的時候,鳩摩羅什與母親一起出家,從此成為永遠的僧侶。鳩摩羅什所處的時代正好是我國東晉時期,當時他不辭辛勞,東來傳教,為把佛教介紹到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個偉人中的一個。

  鳩摩羅什雖然是僧侶,但卻曾有過兩次婚姻經歷。第一次是在前秦的時候,當時前秦將領呂光率兵攻破龜茲,時在龜茲的鳩摩羅什也被俘。鳩摩羅什此時已經是西域佛教領袖,聲名遠播,以至於前秦皇帝符堅對他也非常欽仰,“密有迎羅什之意”,苻堅命呂光討伐龜茲,實際也有要得到鳩摩羅什的用意。儘管如此,論年齡,鳩摩羅什卻還很年輕,“年齒尚少”,所以呂光便強迫他與龜茲王的女兒結婚,鳩摩羅什自然不肯,呂光就將鳩摩羅什灌醉了,把他和龜茲王的女兒關到一起,最後被迫和王女結合了。

  鳩摩羅什的第二次結婚,嚴格說來不是結婚,而是與女性同居。鳩摩羅什被呂光俘獲後,一直在呂光的控制之下。後來呂光建後涼,他自然又成為後涼的臣民。後涼滅亡,鳩摩羅什再歸後秦。後秦皇帝姚興對鳩摩羅什仰慕已久,待以國師之禮。有一天,鳩摩羅什在草堂寺講經,姚興及大臣僧侶等千餘人出席。但正當大家都肅容觀聽之時,鳩摩羅什卻忽然從講臺上走了下來,對姚興說:“有兩個小兒站在我的肩上,要讓他們消失,必須用婦人。”於是姚興就宣召一個宮女去陪鳩摩羅什,“一交而生二子”。姚興認為像鳩摩羅什這樣“聰明超悟,天下莫二”的人,如果沒有後代實在可惜,因此,後來又進一步賜給鳩摩羅什伎女十人,而且還不住僧坊,別立廨舍。對這一切鳩摩羅什當然還是予以拒絕,但迫於姚興的壓力,最後也只得勉強接受。

  鳩摩羅什的第一次結婚似乎沒有產生不良影響,第二次就不同了。僧侶們常年過著禁慾生活,合理的性要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儘管他們表面上可以裝出一副厭棄女色、超然物外的樣子,內心那份對性的渴望卻是無法消滅的。他們不知道鳩摩羅什有難言之隱,只看到他伎女成群,似乎很逍遙,於是就開始紛紛效仿,在鳩摩羅什周圍掀起了一個縱慾熱潮。這種情況的出現對佛教的存在、傳播和佛教的聲譽都是極為有害的,鳩摩羅什認為不能任其發展,必須設法予以制止。

  有一天,鳩摩羅什將眾僧侶召集起來,在他們面前放了一個缽,缽裡裝滿了針。鳩摩羅什對他們說:“並不是隨便一個什麼人都可以蓄養女人,只有像我一樣能將這些針都吃下去的才可以。”說著,鳩摩羅什就將那些針像吃飯一樣一個一個不緊不慢地都吃了下去。鳩摩羅什這一招叫吞針術,是早年在龜茲時所學,將針吃下後,一會兒他又吸一口氣將針從面板全部表出。眾僧侶從沒見過這種把戲,都深深歎服鳩摩羅什的不同尋常,這才不再盲目效仿,而鳩摩羅什則仍然被迫與眾伎女生活在一起……

  相關資料介紹:

  鳩摩羅什***西元344—413年***,梵語Kumarajiva,出生古代西域的龜茲國,又譯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略作羅什,意譯童壽。是東晉時後秦的一位高僧,譯經家。後秦姚興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東晉安帝義熙五年***西元409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在逍遙園火化。

  鳩摩羅什,後秦僧人﹑譯經家。父鳩摩羅炎出身天竺望族,後來龜茲,生羅什。羅什7歲隨母出家,初學小乘經典。9歲隨母赴罽賓***今克什米爾地區***從盤頭達多誦讀雜藏、阿含等經。12歲與母返龜茲途中,在疏勒駐留年餘,修習阿毗曇及六足論,從大乘僧人﹑莎車王子須利耶蘇摩誦讀<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復從佛陀耶舍授讀<十誦律>等。後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譯佛經。羅什為人神情開朗,秉性坦率,平時虛己善誘,專以大乘教人,而善於辨析義理,應機領會,獨具神解。羅什回龜茲後,廣習大乘經論,講經說法,成為中觀大師。時盤頭達多從罽賓到龜茲,羅什曉以大乘宗義,使之垂信。於是羅什之名聲大震西域﹐在漢地也有傳聞。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堅遣呂光攻伐焉耆,繼滅龜茲,劫羅什至涼州。三年後姚萇殺苻堅,滅前秦,呂光遂割據涼州,自立為涼主,羅什隨呂光滯留涼州達16~17年。其期間呂光曾多次侮辱羅什,讓羅什騎烈馬,坐惡牛。甚至侮辱羅什逼迫他破了淫戒,將白震之女阿素耶末帝嫁給了羅什。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伐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入逍遙園西明閣,以國師禮待,並在長安組織了規模巨集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爾後十餘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後秦姚興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東晉安帝義熙五年***西元409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在逍遙園火化。

  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鳩摩羅什抵達長安。姚興萬分喜稅,以國師之禮待鳩摩羅什,次年並敦請他到西明閣和逍遙園翻譯佛經,又遴選沙門僧契、僧遷、法欽、道流、道恆、道標、僧□、僧肇等八百餘人蔘加譯場。

  鳩摩羅什譯有<中論> 、<百論> 、 <十二門論> 、 <般若經> 、 <法華經> 、 <大智度論> 、《維摩經》、<華手經>、 <成實論> 、 <阿彌陀經> 、 <無量壽經> 、 <首楞嚴三昧經> 、 <十住經> 、 <坐禪三昧經> 、 <彌勒成佛經> 、 <彌勒下生經> 、 <十誦律> 、 <十誦戒本> 、 <菩薩戒本> 、佛藏、菩薩藏等等。有關翻譯的總數,依<出三藏記集>卷二載,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據《開元錄》卷四載,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東漢明帝時,佛法傳來中國,歷經魏晉諸朝,漢譯的經典漸漸增多,但是翻譯的作品多不流暢,與原梵本有所差距。鳩摩羅什羈留涼國十七年,對於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語言文字上能運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學多聞,兼具文學素養,因此,在翻譯經典上,自然生動而契合妙義,在傳譯的里程上,締造了一番空前的盛況。

  羅什持律並不嚴格。臨終前曾囑其弟子應以其著譯而不以其生活行事為準繩。譬喻“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羅什的弟子甚多,其中有道生、僧肇、僧睿、道恆、曇影、慧觀、慧嚴、道融、僧、僧遷、法欽、曇無成、僧導、僧業、僧嵩等,後世有什門八俊、四聖、十哲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