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盾的簡介

  盾是古代防護性兵器之一,用來防護自身免遭敵方兵器傷害。自上古一直延用至明清,說明其歷史悠久,效能很好,是古代軍隊裝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防禦兵器。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中國古代盾牌又稱"幹、秉甲"。占人作戰,左手秉盾以自衛,右手持刃以殺敵。盾一般不超過三尺長,多為長方形或梯形,也有圓形的。較大的盾叫"吳魁",或稱吳科。

  戰車用的盾較小,稱為矛盾。盾的後面有把手,便於手持作戰。大型的防盾稱做。彭排",高約八尺,牌長可蔽身,內施槍木倚立於地,供城守、水戰,布營用的大型盾叫苦,是防守戰具。盾大部分用木頭、藤、竹製作,有的蒙以生牛皮。銅鐵盾因份量重,除儀仗用外,很少在戰場上使用。盾的表面塗漆,並繪有龍虎、神怪、鳥獸花紋。殷商時期,盾牌上裝有青銅飾器,多製成猙獰的獸面或人面,藉以恐嚇敵人。東周流行長方形木後,表面塗漆,紋飾精美。春秋時代盾成為主要衛體護具。宋代騎兵用小圓形旁牌,步兵用長方形尖頂旁牌。"明代軍中多使用輕型盾牌,如手牌、搓***挨***牌、燕尾牌等。每面長五尺,多用白楊木、松木製造,闊約二尺左右。還有藤條編織的圓形藤牌,徑約二尺,周緣略卜高,箭射中後,防止箭滑脫傷人。火器出現後,盾逐漸被淘汰。

  此面盾牌是在秦陵一號銅車馬上郄發現一面銅盾牌,插在內側的盾囊裡,這個銅盾由於是青銅製作,雖經兩千多年,仍完整如故,是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盾牌。外觀非常精緻美觀,上部呈弧形,中部雙亞腰,四角上聳而內卷,下部呈方形,形若"出"字,正面中部縱有一條鼓起的膂背,體表中間隆起,上下兩端凹下,背面正中也鑄鼓起的凸梭,在背的中間處有橋樑 鼻紐後握,紐樑上鑄出纏扎的革帶紋。通高36.2釐米,盾的正背兩面滿飾絢麗的花紋圖案。 一號車是按原物的1/2縮小的,因此放大一倍後***即原大***的後牌則長72.4釐米,寬47.8釐米,這樣大的盾牌顯然是用在車防禦敵方的,具有防護與進攻兼備的功能,它不僅是一件精良的防禦性兵器,同時也是件極其珍貴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