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哲學論文

  哲學是可以看作是一種尺度——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係。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孔子思想中的人生哲學探析

  摘要:《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無論是從治國之道還是為人處世方面,《論語》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帶給後人無限的人生智慧。文章剖析了《論語》中經典的為人處世之道,深入分析了其中的至理名言,並從學習、做人、做事三個方面來看《論語》中的人生智慧,從中學習其為人處世的原則。

  關鍵詞:論語;為人處世;至理名言;人生智慧

  引言

  《論語》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其作為研究孔子思想的最權威資料,蘊含了豐富的政治、哲學、道德、教育等諸方面的思想[1].其中,“仁”“義”“禮”“智”“信”貫穿了《論語》的方方面面,“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而《論語》作為一部經典著作,無論是對兩千多年前的社會還是現在的中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乃至在世界上也影響深遠。《論語》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深深影響了人們對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為人處世的思想觀念,它是中華民族的精髓,給了人們無限的智慧與啟迪。

  一、從《論語》中學會學習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貫穿於人的一生,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社會裡,樹立終身學習觀念顯得尤為重要。《論語》中蘊含了很多教育人們如何學習的至理名言,這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掌握至關重要。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對子路的教導,大意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這教育人們要端正學習態度,對待學習,就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如果對於不知道的問題,還要裝作知道,這無疑對學習有害,而且這也是一種不誠實的表現。此外,在學習方面,孔子特別強調“敏而好學,不恥下問”[2].說的是聰明的人喜好學習,不以向別人請教他們認為很低階的問題而感到羞恥。當看到這句教誨時,筆者不禁想到現在很多學生提問的一些情況,有些學生明明對某些問題不懂,但羞於向別人提問,因為他們擔心會被別人嘲笑問這些低階簡單的問題。或者,有些學生羞於向比自己成績差的人提問,因為他們覺得這些人不如自己,向他們提問都是羞恥的。其實,作為學生,就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不懂就要積極提問,沒有人會嘲笑一個好學者所提出的問題。當然,除了端正個人的學習態度之外,還要掌握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學好。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其大意是指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的領悟,這樣學習才會進步。由此可見,孔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對於現在人的學習依然很有啟示,是學生在學習上的指路燈。

  二、從《論語》中學會做人

  筆者認為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對父母盡孝,對朋友真誠。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懿子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不違背就是孝。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能違背長輩的心意[3].作為兒女,孝敬父母,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聽父母的話,在孔子看來就是孝順。當然,古時候的孝就是對父母的話無條件地順從,不違背父母的任何旨意,這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而現在,大家說的“無違”並不是無條件地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任何事情,而是在充分考慮父母意願的基礎上,再做出判斷,不做違背仁義道德的事情,將父母的意見充分考慮進去。那麼,我們看孔子教誨對待朋友的原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月,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在此想表達的意思是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就不能行走。可見,孔子認為誠信是非常重要的,人無信而不立。筆者一直認為誠信是人的身份證,是人們立足於社會的基石。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答應了朋友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說話一定要算數,就是這個道理,否則就不要輕易許諾對方。總之,對父母,要盡孝,對朋友,要講究誠信,這樣才是君子。而做人的原則還不僅僅只是孝和信,還需要有一顆仁義之心,《論語》中的做人原則,隱藏了大智慧。

  三、從《論語》中學會做事

  《論語》指導人們如何學習,教會大家如何做人,自然也告訴人們怎麼做事。“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所謂三思而後行,就是指在做事之前,一定要慎重考慮,等考慮清楚之後,再做出決定。這其實是在告誡我大家,做任何事情,必須要仔細考慮,否則就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而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人做事之前欠缺考慮,導致了嚴重的後果,甚至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所以,大家還是得牢記古訓。做任何事情,仔細思考,同樣,“言寡尤,行寡悔”也是告誡人們做事要謹慎。這裡,孔子告訴他的學生子張,說話要小心,就會少一些怨尤,行事要多思、多想、多聽、多看,日後就會少一些後悔。而大多數人在說話的時候,總是不注意自己的措辭,有時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一句話,惹怒了別人,可事後再怎麼道歉,也於事無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不可能再收回來。有很多人在做事的時候,往往急於做決定,結果釀成大錯,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若做事之前慎重考慮,就不會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論語》蘊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和智慧,它教會人們端正學習態度,告訴大家學習方法,給學習者提供指導;它教會做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人要守信用;它告訴人們做事要三思而後行。當然,《論語》的現實意義還遠遠不止這些,其對於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民主政治的建設也影響深遠。《論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人民影響深遠[4].作為中國的文化結晶,《論語》的內涵也影響著世界,孔子學院,已經在多個國家設立;現出現多種語言《論語》的不同譯本。可見,儒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是中華文明的典型代表。

  參考文獻:

  [1]劉佳.試論《論語》中孔子的言語觀[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4***

  [2]徐寧.《論語》的生存智慧淺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3]陳澤冰.經典本身是最好的老師---淺析《論語》中的“孝”[J].才智,2014***35***

  [4]環志峰.試論《論語》中的君子人格和其對大學生教育的意義[J].青春歲月,2015***11***

  篇2

  中西方哲學的異同點分析

  摘要:一般認為,西方哲學的主要特徵是邏輯的、分析的,而中國哲學的主要特徵是體驗的、綜合的。傳統的中西方哲學比較研究也是基於這個認識的,但對於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應當從中西方哲學智慧,內容以及他們的相同之處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中西方哲學 智慧

  哲學可謂博大精深,雖然這個學期已經學習了一個學期的西方哲學,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說是隻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簡單的哲學思想,對於那些複雜一點的哲學思想仍然是不理解。現在就我的那一點理解來談談對中西方哲學的看法。

  中華民族的哲學。它致力於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歷史演變的規律,形成了自己獨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觀、歷史觀、倫理觀、認識論和方法論。而西方哲學是擁有相同歷史傳統和統一概念體系的統一的哲學體系。公元前5~3世紀,人類文化史上出現了一大奇觀,中西方文明幾乎同時達到了一個新高峰。中方哲學以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繁榮為標誌,而西方哲學則以古希臘科學文化的昌盛為特徵。中西方這一時期的哲學和科學傳統對於後來東西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下面將從以下幾方面談談中西方哲學的異同點。

  一、中國哲學的神祕主義與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

  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學的開創者,也是第一個用理性的目光審視自然的先哲。他認為自然界的萬物總是由某種最基本的東西構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泰勒斯對自然的解釋是“水是生命的源泉,萬物的基始是水”。這個觀點為人類認識自然開創了一條可貴的理性認識之路。它引導人們從自然本身去解釋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避免了用主觀意志或憑個體好惡解釋自然帶來的任意性和神祕性。雖然古代西方人對構成自然界萬物的本原的認識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們都是通過理性方法來解讀自然。其意義在於人類對自然開始有了理性思考,推動了哲學思維和科學理性思維的發展,這對西方後來科學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基礎意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西方理性主義。

  中國的自然哲學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顯然,在老子的道家學說中,“道”是構成萬物的本原。老子的“道學”將人們從多元宇宙觀發展為一元宇宙觀,力圖從自然自身解釋自然的多變現象,這與泰勒斯是一致的。在老子那裡是“道”帶來了一個整體的一,即宇宙這個統一的大系統。中國人認識自然的視角,從老子開始就與西方的泰勒斯不同,米利都學派追求的本原是構成萬物的分立體;而東方的“道”卻是形成整體一的基礎,它是抽象的。老子說過:“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抽象特性,它將引導東方人論“虛”,並樂於思辨玄想,因而缺少微觀實證分析的本性。中國的中醫理論體系明顯地體現了這一特色。 由於泰勒斯的本原是構成萬物的分立體,因此,它引導的是西方學者對具體事物的結構和形成規律的尋求。東方的中國人接受的是道家學說,它的抽象性和神祕性以及它的整體視角和運動本性,它引導的是東方學者用思辨和玄想及經驗觀察去對整體性質和物質的運動做出把握。

  二、中西方哲學智慧的差異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國智慧發展的堅實基礎。東方信仰“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孔孟之道”一統天下,長達五千年之久,這種“倫理精神”和“價值理性”世代相傳,沿襲至今,至使東方的科學技術發展,受到極大的阻礙。然而,這卻成就了東方的文化發展。西方的智慧是理性的,有兩千年的哲學、自然科學發展史,創造了完整的哲學、自然科學的理論體系,有邏輯嚴謹的數學。西方人把他們的智慧用於對哲學、科學體系的探索與研究,利用他們已有的科技成果發展軍事,進行殖民擴張。西方的科學體系推動了全世界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方龐大的、具有系統性和體系化的歐氏理論與中國的認識論和多神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東方智慧以直覺思維為主體,西方智慧以邏輯思維為主體;東方與西方智慧的巨大差異,構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與發展結果。

  三、中西方哲學的相通之處

  中西方哲學的發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他們的發展自始至終充滿了激烈的鬥爭。就世界構成“本體”而言,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爭;就認識論而言,是反映論與先驗論之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在不同程度上發展了辯證法。唯心主義長期佔據統治地位,成為官方哲學和宗教哲學。 幾千年來,唯物主義作為非官方的民間哲學,長期受到壓抑,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就方法而言,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爭。中西方哲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哲學傾向的貫徹,是為一定的階級、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務的。

  中華傳統思維早就了我們發現知識經驗,西方思維造就了他們發現就形成了知識。中西方的哲學如果互相借鑑的話,那麼西方也就不會有異教徒慘死這樣的慘案發生,都嘗試著去包容別人就不會覺得別人的信仰是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自由,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權力。如果我們能夠借鑑西方的公理化的思維方式,把我們的發現形成知識,再經過一代代人的完善,那麼我們今天就不用去學習別人的知識,說不定現在世界上的大部分的高科技知識都是我們國家的,因為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是近三百年才開始落後的,在這之前,我們的水平都處在世界的前列,只是這短短的三百年就造成這樣巨大的差別,不得不讓我們反省一下。以上的這些有些是個人的想法,也有來自對他人的借鑑,儘管這門課的上課時間很短,但我已經在上這門課的時候感受到西方哲學的魅力並且讓我對西方哲學增加了興趣,希望以後可以更多地接觸到西方哲學。

  參考文獻:

  《淺析東西方哲學的分殊點及其影響》 沈佳強

  《中西方哲學智慧的比較分析》 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