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哲學論文

  最近看粗略一下《明朝的那些事》,對其中一段寫王陽明特感興趣,便到圖書館去查了一些資料,正好當做作業寫成一篇小論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摘要】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在歷史上受到的重視不是很多,就像他在明朝社會的官場上,人人都覺得他奇才蓋世,但他卻仕途坎坷,始終不被重用一樣。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塊真金,但是它與統治階層歷代推崇的理學相悖,所以自然要被埋在土裡。這在中國社會是一個既奇怪又不奇怪的問題。這麼說吧,並不是所有真金都會發出光芒的,關鍵要看人們是把你埋在土裡還是放在耀眼的櫃檯上。本文探討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無在乎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如何,而在於其思想價值對於當今社會有無所補,有無必要推陳出新,把這塊真金從土裡挖掘出來放在耀眼的櫃檯上?

  【關鍵詞】王陽明 心學

  一、 王陽明哲學思想簡介。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公元1472-1528年,明朝大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是歷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全能大儒。

  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即人們所命名為的"心學"。"而朱熹理學的核心則是"存天理,滅人慾","心學"是對朱熹"理學"的一場修正,而在中國歷史上,朱熹的理學曾是統治階層信奉的正統思想,因而王陽明所創造的"心學"在與"理學"的衝突中曾遭到統治階層的排斥。在歷史上,知朱熹"理學"的人多,知王陽明 "心學"的人少。

  王陽明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更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他認定“天理”就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主觀唯心地要求人們“知行合一”,通過提高自己內心的修養和知性,消除每個人自己的私慾和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即所謂的“致良知”。他主觀唯心地要求封建王朝:對人類實施教化,應該把道德倫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活動中去,以自我的“良知”代替私慾,就可以消除“心中賊”。他認定:“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並堅決地發出了“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更於事物上怎生求?”的反問。《王陽明全集》的開篇《知行錄之一·傳習錄上》就明確了王陽明的“心即理也。”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二、 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由來。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與其家庭背景、個人生活經歷、社會環境等密切相關的。

  1、王陽明的家庭背景對於其成長道路的影響。

  王陽明是在一個世代書香,卻淡泊名利的特殊的家庭環境里長大的。王陽明的六祖王綱在元末就文武雙全,小有名氣,會筮法,會相面。但是卻隱居山間,直至70歲時還是被劉伯溫推薦到朝中當了兵

  部郎中。王綱死後留下先世遺書,說:"但勿廢先業而已,不以仕進望爾也。"正如《王陽明大傳》一書作者周月亮所著:王陽明祖上"三代人耕讀養氣,不失'江左望族'的餘風,已殊為可觀。王陽明繼承了先祖的仁義和樂、與人交際親切藹然而尊嚴不可侵犯的個性,敏捷練達的才智,處逆心順的作風, "組織能力強,百務紛陳,應之如流;在危疑震盪之際,能卓然屹立"的大丈夫氣概。而正是上述這些人性氣息,奠定了王陽明未來的走向聖賢的道路。

  2、曲折的生活閱歷中昇華出來的人生真實感悟。

  王陽明早期師承朱熹,曾按朱熹"格物致知"的教誨坐在竹子前七天七夜,不顧風吹雨淋,不吃不喝,以圖窮竹子之理,最終這“理”沒格出來,倒是格出了一場重感冒。從此,他對朱熹的理學產生了懷疑。在龍場的缺衣少食、舉目無親的貧困生活中,王陽明發現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由此創造了他的"心學"基礎。他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而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王陽明走出貴州龍場,之後便一生在官場上游走。在擔任地方官時,曾造福一方百姓;在掛帥剿匪時累立奇功,曾大破宸濠之亂,平定江西匪亂。可是這些功業並沒有給他帶來吉祥,相反,卻遭人嫉妒與陷害,使他遭受了更多的磨難。晚年他奉旨去兩廣平定少數民族起事,勝利後返回途中病逝於船上。王陽明用自己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他臨終前,他的學生周積問他還有什麼遺言,他指著胸口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3、社會環境對於王陽明哲學思想的薰陶。

  王陽明所處的時代位於明朝中期最為腐敗,最為黑暗的時期。正德皇帝昏庸無度,整天沉浸於聲色犬馬之中,不理朝政,把江山大權整個交到了太監劉瑾手中。劉瑾利用手中的大權,專橫跋扈,設立了歷史上令人膽寒的東廠、西廠,專事迫害忠良,鎮壓百姓。於是,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髮生,社會動盪不堪,賢良志士遭受壓制,奸臣貪官小人得志。王陽明生活在這種時代,自然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但也正因為如此,心學在亂世中產生了。心學的產生,如慢慢黑夜中的一盞明燈,既照亮了個人的心,也照亮了社會。對於個人,人們可以用內心的平和、無私來抵禦外界的混濁,紛擾。對於社會,可用道德規範來抵禦世俗的敗壞。因此說,心學的產生,是明代中期以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陽明"心學"一出,學子云聚,風氣大開,"心學"思想立刻在社會上廣泛傳播開來。

  三、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於當今中國社會的影響。

  在中國封建社會具有這樣一種現象,治世興理學,亂世興心學。王陽明的心學是他在亂世之中歷經坎坷而悟出的任世間滄桑變幻,我自內心坦蕩的處世精髓,人們自然可以從中尋找到如何在世態炎涼的社會環境之中尋找內心平靜,保持高尚情操的精神武器。

  1、 有助於社會興利除弊、開放風氣。

  王陽明的心學教導人們破除心中賊,與孔子的克己復禮異曲同工,對於規範社會道德,改變社會風尚的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教育人們剋制自己的私慾,避免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以免遭至覆滅之災。我們今天宣揚王陽明的心學,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中一點是王陽明的心學非常有利於培養政府官員的勤政愛民思想,克服貪汙腐敗現象。王陽明不僅宣揚他的心學,而且用身體力行來實現他的

  "知行合一",在他為官的道路上,每到一地,就造福一方百姓,建立學堂、推行教化、整頓吏治、興利除弊、開放風氣,被當地百姓奉若神明。他的這些行為,正是現今的政府官員所應學習的。

  2、用"良知"來抵禦當代社會的拜金主義。

  目前中國社會個性如脫韁的野馬,私慾過於膨脹,人們對於金錢利益的過度追求。在洶湧的經濟大潮之下,很多人被金錢迷住了雙眼,各種道德淪喪、社會犯罪事件接連發生。而王陽明主張的"致良知",認為只有療救人心,才能拯救社會,只有每一個人去掉內心世界的"惡欲"和"私慾",才能解決現實社會問題。因此,我們大力宣揚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去發掘心中的良知,用高尚的良知去剋制無限的私慾是十分必要的。王陽明認為:"天下之患,莫大於風俗之頹靡而不覺。"我們有必要鼓吹王陽明的心學,教育人們以平常之心應對紛紜變幻的物質世界,用自己高尚的情操破除"心中賊"。這將有利於上升民眾的道德情操,扭轉不良的社會風氣。

  3、有助於我們破除迷信,大膽質疑,促進理論研究的發展。

  凡事皆有度,不能過度。無論什麼事情,一旦被人們極端地推崇,就變成了迷信。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恰恰可以幫助我們破除一些迷信,對世界、對人生有一些更實際的認識。王陽明最早師從朱熹,可是他不盲從,具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一旦從他所信奉的理論中發現了問題,就敢於大膽提出疑問,創立自己的新理論。我們應當學習王陽明這種不迷信,不極端,和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敢精神。實際上,這世界從來都是在否定再否定之中向前發展的,沒有一種理論是永遠正確的,就像沒有一種社會是永遠不變的一樣。社會改變了,理論也應隨之向前發展,"通權達變",是孔子認可的最高境界。不能通權達變就只能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參考文獻】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周月亮《王陽明大傳》;

  《朱子語類》卷四;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