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哲學論文範文

  學哲學,要抓住兩個重點:世界觀和方法論,學好世界觀以啟迪人生,學好方法論以指導工作;學哲學,要把握兩個環節:學哲學和用哲學,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淺談中國畫中的道家哲學精神

  中國畫是一種精神勞動,它要求畫傢俱有高深的藝術修養***包括人生經歷、學養沉澱、膽識、才識等幾個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知識。它通過表現不同於西方透視的空間意識和奇妙的精神氛圍以及對繪畫語言創造性的運用來表達中國人的精神追求,這種精神追求源於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主張適應自然、與大自然和睦相處,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曰:“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基於此,我們要用心感悟自然,使自己的精神得以昇華。在創作繪畫時,必須將內心雜念徹底滌除,心境昇華到對世俗繁雜之事一塵不染的空靈境界,才能創作出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妙品佳作。這種感悟方式是一種精神的昇華,體現了物我互融的大思想,使物我感應達到物我為一的境界,最終將超越存在的精神力量得以體現。《莊子·人間世》雲:“且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乘物以遊心”,就是要求我們在作畫時,心要平,氣要和,神要靜,慮要遠,心隨物遊中,萬物是如此之玄妙。將自我融於萬物,通過心靈遨遊,擺脫名韁利鎖的束縛,擺脫各種世俗觀念的羈絆,神遊物外,得莊子之逍遙、老子之無為,才知繪畫之本源,然後迴歸本體,復入有我之境,達到下筆如有神,乎隨心遠,筆隨意至,乃至於意猶未盡的境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士大夫們眷戀山水,領略玄趣,追求道家的精神境界,這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指出山水畫的作用是“澄懷觀道”“澄懷味象”。“澄懷”就是要領略玄趣,盪滌汙濁勢利之心,遁於空靜的山林,體會聖人之道。遠離塵濁世俗,“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靜靜地思索,深沉地入靜,方能得道。有世俗名利之心的人,奔走於勢利之途、名利之場,一心想發財,一心想做官,還能“不爭”“處下”“無為”嗎?還能像莊子一樣拒絕禮聘嗎?還有時間和心思去“逍遙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嗎?眾多文人雅士遊山觀水,歌詩以詠之,繪畫以形之,通過歌詠描繪自然山水,寄託自己的情懷,尋求老莊的精神支柱,寄託高逸清雅的情操。受到老莊之道影響的畫家,不願出世為官,而是遁入山林,與自然為伴,求得自我的解放。他們的審美意趣是老莊的審美意趣,是樸素、自然、清淡的,傳統中國畫的發展就是深受這種審美意趣的影響。莊子曰:“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刻意尚行,離世異俗”***《莊子·刻意》***,這是高人、逸士刻苦自勵的修身之道。畫家何嘗不是如此,自魏晉以來,歷代有成就的畫家,哪一位不是自甘寂寞、雕勵心志、淡泊名利?正因為他們安心於寂寞,安心於恬淡,“無功名而治”,不混雜於世俗,“不刻而高”,所以才有一個清澈而平靜的創作心境。於是,他們筆下的作品是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佳作妙品。從六朝的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到“元四家”的倪瓚、王蒙、黃公望、吳鎮,他們殊途同歸的經歷和成功都驗證了“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的“天地之道”和“聖人之德”。

  道家主張“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第二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第十六章***。靜是畫的另一種境界。畫唯其靜,方能產生一種文氣和秀逸,靜極生動,靜中有動,靜動諧宜。老子主張以靜悟道,達到神會的地步。在繪畫中,畫家要本著一顆虛靜澄明的心與畫以神相會。這樣,畫家的境界與道融為一體,與萬物融為一體,與道同體,自然而然地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莊子雲:“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世間》***。莊子認為,人只有達到心境澄明的境界,才可以從內心世界中體悟道。莊子的唯道集虛是繪畫創作的佳境。在繪畫過程中,必須先散其懷抱,進入一種虛靜狀態,來到空明的境界,在那種無半點塵俗的無我之境中散步,凝神靜思,心遊萬物才能含英咀華,才能畫出無一絲煙火之氣的絕妙作品。繪畫進入一種靜虛的境界是十分必要的。“向紙三日”,不是畫不出來,也不是不會畫,或不知畫什麼,而是神遊於虛境,採集繪畫之道。如有的畫家不喜歡當眾作畫,不外乎是怕別人擾亂了他那種虛靜的心境,打斷他悟道的思緒。《莊子·天道》雲:“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虛靜,關鍵是人靜、心靜。繪事本寂寞之道,歷代成就卓著的大家,如黃賓虹、李可染都提倡繪畫要耐得住寂寞。惟其寂寞,方可順其自然。甘守恬適、淡泊,要達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三個寂寞的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①在虛靜恬淡、寂寞空疏的環境中,人雖寂寞,但心不寂寞。看似無為其實有為,無為中有為,有為中無為。在這種空曠、虛幻的世界裡,悟透自然之玄機,而後揮筆作畫,還怕畫品不高嗎?

  道家主張精神絕對自由,人要接近自然、擺脫社會的羈絆,身體也不能過受約束,如《莊子》第一篇便是“逍遙遊”,他對人生和藝術的理想追求是“任自然”,主張藝術創作應當擺脫外物的干擾和人為的矯揉造作,適應身心的自由,在儲存自我中發揮天性,就像生活在江河湖海的魚兒和翱翔在天空的鳥兒一樣逍遙自在、無憂無慮。他在《莊子·田子方》中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槃礡,贏。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裡面描繪了一個解衣斑駁的畫家形象。他認為,有創造力的畫師,平時舉止超群,敢於棄絕紀律和禮節約束,在創作時進入旁若無人的特有精神狀態,即專心致志,不拘形跡,任情恣性,甚至行為荒誕不經,這才算是真正畫師所具有的風格氣質。道家認為,真正的道在自然之中,畫家只有親近自然,在認識自然和解讀自然中悟道,物我之間才能形成一種超出客觀的審美感受,顯現人類的高貴品質和崇高理想。因此,歷代的畫家都注重寫生,師法自然,追求藝術精神之美。

  文人雅士畫家,不欣賞人為雕琢的世俗之美。《莊子·漁父》雲:“法貴天真,不拘於俗。”莊子的這種觀點對於繪畫的啟示是深刻的,它要求我們師造化,以天然為法,卻不拘於程式。在創作時,畫家要以真性情來表現物象之本真和神采。例如“元四家”“明四家”和清代“揚州八怪”的繪畫作品,則堪稱為“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宗白華先生在《美學與意境》中指出“‘初發芙蓉’比之於‘錯彩縷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這是美學思想上的一個大的解放。詩、書、畫開始成為活潑潑的生活的表現,獨立的自我表現。”②這樣一種境界,被稱為“天趣”“天然”“天真”。它的對立面是“人工”,是“巧”。《莊子》中提出“能體純素”“反其性情而復其初”“樸素而民性得”“既雕既琢,復歸於樸”,這種自然無華的美是最高境界的美,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十分重視的一種風格。這種天然、純真、樸素的充滿著道家精神的審美趣味對中國畫的繪畫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用心去感悟自然是打著自我精神印記的,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精神感悟作用,將為我們帶來豐富、多彩、斑斕的審美境界。畫家追求精神境界比追求畫面上的造型、構成、色彩、以及新技巧與材料的開發要複雜得多、重要得多,這也是最關鍵的。《莊子·徐無鬼》中說:“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畫家的品質和品格格外重要,它是從事繪畫的根本基礎,是畫家人格修養的標誌。關注人的心靈,以一顆正直、善良的心關注人類自然、真實、質樸的情感,以鮮明的愛與憎觀察體驗人生,是中國畫家最重要的職責。真、善、美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渴望,是人類永遠追求的藝術精神之主題。

  道家哲學思想是對中國畫發展影響最大的思想之一。道家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畫的靈魂和藝術精神。中國畫所體現的精神氛圍是一種靈魂上的寧靜,是一種淨化了心靈的自然流瀉和心之所得。這種將審美精神放在首要位置的精神境界源於道家精神,從而影響著中國畫家對中國畫的創作意識。創作是一種物我感悟、心靈投入的過程,要保持良好的創作心態,這種心態要清、要靜、要寂寞。做畫家很難,在思想上要有學識修養,在觀察事物時要心靈敏銳,在創作時要樸實無華、天真率直。作品既要表現物象外在的形和內在的精神,又要抒發作畫者的思想和胸臆,表達畫家的審美情趣和主觀意識,這是畫家學識積累的結晶。每一個有抱負的畫家在新時期需要面對的挑戰和難題都是如何做到審美觀念的轉變與情趣意識的覺醒,如何知難而進、走向未來。自然和社會的變化,不斷地改變著中國畫的理論和實踐以及與道家思想的結合方式。在中國畫和道家思想的不斷融合中,有的被沉澱後拋棄,有的則結合為新的理論依據。中國畫與道家精神的不解淵源,就是在這樣一種辯證統一之中不斷地發展、前進的。

  篇二

  淺析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傳統道家哲學相通之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學術研究的深入,關於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哲學的關係越來越多的受研究學者們的注意,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是有目共睹的。眾所周知,道教哲學也是我國傳統哲學重要的一部分,但學者對道家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的比較研究還比較少,其中主要是對道家的重視度不夠,加上真正從事道家哲學研究的學者在數量和專注度還遠遠不夠。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人類的優秀哲學思想,在指導人類的發展程序方面,有著不可置疑的促進作用,而中國傳統的道家哲學,同樣也是功不可沒。在科學方面和社會發展方面的促進和引導,都呈現了極為相通和相似的特點,特別在本體論、辯證法等方面的闡述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所不同的僅僅是途徑上的差異化及語言交流的差別而已。本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與道家哲學進行一些比較,探索其中的會通之處。

  馬克思主義與道家哲學的思想及終極目標

  馬克思主義提出人與自然的關係實質上是以實踐為基礎,人對自然的接觸和認識的過程中,對其客觀性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從而在實踐中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道家哲學則是一種以自然主義為構架,以人為基礎,在不離開現象的基礎上,以天人合一為協調思想,知常曰明的認識並遵循規律,指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如何和諧的相處,這和馬克思主義在對待人與自然的思想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馬克思主義終極目標表現為,通過認識並把握自然事物的客觀規律,在人的積極主動性下,改造世界變化形態來滿足人的需求變化,從而達到人與人的平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最高境界,就好像一個穩定系統的內需外供的平衡穩定狀態。道家哲學是以天人合一為指導思想,肯定人本身的作用,特別是實踐的積極主動性,但同時也強調人不能滿足慾望,而做出不利於自身和自然不和諧的行為,而應在理智的引導下改造自身的行為,來順應自然規律,不違背自然規律去做事情,人畢竟是自然的產物,萬物一體,“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所以可以通過改變自身與自然不和諧的行為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達到彼此的完美統一。由此可得兩種哲學的差異,僅僅是在目標實現方法上的差異,但殊途同歸,在終極目標並無不同。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道家哲學之樸素辯證法

  辯證法經歷了古代樸素辯證法,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唯物辯證法三個階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的核心組成部分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黑格爾的辯證法有機結合。是辯證法的最高階形態,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絡和不斷變化的統一整體,它包含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對於辯證法,道家提出的則顯得相對分散和精煉,往往以格言的形式出現,但是二者相通之處卻極為明顯。

  道教哲學中,很巧妙的利用聯絡的觀點論及天地人等萬物萬事。認為萬事萬物都不是孤獨存在的。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三才之道”把宇宙萬物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衝氣以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更從道的觀念出發,認為天地,萬物和人是齊同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可以看出道家哲學思想把道看作世界的本源,他認為虛實,動靜,聚散,清濁,升降等對立的現象都來源都來自道,宇宙就是道,萬物據道而生,宇宙萬物不是彼此孤立,而是彼此相感。整個道家哲學體系以其豐富的辨證思想,各樣的論點,始終貫穿著整體為一,普遍聯絡的宇宙觀。而事物的普遍聯絡正是馬克思哲學中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徵,從巨集觀到微觀,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沒有不與周圍事物相聯絡的事物和現象,並且每個具體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也是先相互聯絡的,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不斷運動的原因是內在的,我們翻譯為矛盾,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反映事物內部和外部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而外在的原因只起輔助的作用。矛盾規律又稱對立統一規律。雖然在道家哲學中沒有明顯使用矛盾概念,但其中包含著明確的豐富的矛盾思想,老子深刻探討有無等對立概念,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於有,有勝於無。在老子看來一是道的派生物,大是道的根本屬性,大一直到了極端就會進入反。而這就是老子眼中的事物對立的兩個面,大發展到極端就要反向轉化。還提出了難易,進退,正反,利害,凶吉,禍福等一系類矛盾的概念。老子認為:有無相生,難易相生,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曲則全,少則得,多則惑。事物矛盾的兩個面出於一個統一體中,相互依存和轉化,而這就是矛盾思想的體現。所以道家認為事物的運動是雙方對立產生的,我們中國人稱這對立的雙方為陰陽,陰陽和矛盾的意思是一樣。整個宇宙的事物的運動是一個大的平衡,其中各方力量相互作用達到平衡。兩者同時都認為促使事物運動的對立雙方是相互依存的,其中一方滅亡則另一方也將不復存在,這正是對於辯證法的深刻解釋。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還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反對拔苗助長、急於求成,這些都體現了量質互變的辯證關係,也是道家思想的集中體現。

  馬克思主義與道家哲學的其他一些相通思想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在肯定事物的發展上,不僅從事物的內部理清了事物變化發展的原因,而且在事物內部自身存在的對立排斥的前提下,從統一和諧協調均衡來認識發展,利用否定揚棄的方法把握事物變化發展,蘊涵著事物平衡協調和諧統一的思想。道家哲學認為人是自然,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人應當師法自然,順其自然,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觀,馬克思主義在發展要遵照和諧的觀念上,顯然有相通的性質。

  莊子在認識到了社會不合理的制度對人性的壓抑,從而追求更高的人性,精神自由,即“道”。馬克思主義為了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即人人平等的共產社會,從兩種思想體現的精神高處或者說境界高處來看,道家思想所體現出來的精神自由的理念和馬克思主義對人的自由的解放思想有著共通之處。

  從中國傳統道家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比較研究中,中國傳統道家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在揭示了事物的存在,事物的發展形式和狀態等多方面中有相通之處,這些都是人類進步忽然發展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認真和努力去研究。將二者的相通之處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真正的實現人類更高的社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