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大學論文範文參考

  中醫養生學是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中醫養生在增進人類健康、延年益壽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中醫養生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篇1

  淺談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摘要:本研究以寧夏醫科大學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為例,探討其教學設計策略,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精神。

  關鍵詞: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回族是一個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國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發現,寧夏的百歲老人中,回族老人佔絕大多數[1]。究其長壽因素,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飲食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養生哲學,食與療密切相關,“以食養病,以食代藥,醫食同源”,是我國養生學界的瑰寶。在歷代的回醫回藥著作中,飲食療法都作為防病治病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既是回醫回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載者,更是健康飲食理念的重要內容。本專案致力於從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學生開展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採用“以身探索”的教學方法,引領醫學生體會回族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時本課程又是學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

  一、整合教學內容

  ***一***合理設計內容體系

  由於本課程暫無固定教材,授課內容由本專案成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材,並參照《中醫飲食調護》***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郭瑞華主編***的章節設計,對整理後的教學內容分門別類。本課程共分為四大部分:“一、回族飲食養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藥材的分類、性質、功用、現代研究”、“三、回族藥膳、民間食療方的型別、功用、製作方法及現代營養分析”、“四、常見病症飲食調護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實際案例為主線,講授藥膳的具體應用,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將前面已經學習的內容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將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創新體例設計

  每章內容均以例項或現象、或民俗諺語為引導,提出問題,然後引出正文內容。“正文”先以回醫回藥理論進行闡釋,要有理有據,有明確的文獻來源;對相關內容進行中醫中藥論證、現代營養學論證。本部分內容應以“夠用”為原則,突出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能力。編寫時應注重知識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識的廣度。“食膳舉例”部分應緊密貼合正文內容,列舉的食譜應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選擇、調味劑使用、烹飪方法等方面,應具有顯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識小連結”部分是對上述內容的補充,相對獨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識補充之處。

  此部分內容應納入相關的回族文化、生活習慣、養生諺語、宗教信仰、齋戒習俗等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薰陶,增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這是地處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特色”的體現,突出趣味性,富有啟迪性,使本課程更具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思考問題”的設定,不應是對重點知識的提問,而更注重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設定的問題應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舉一反三”的能力為目的,貼合實際生活。

  二、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

  授課以“課堂討論”為主,“以問題為主導”,追求“親力親為,以身探索”。教師只對關鍵性理論知識進行講解,而對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內容,則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開展,鼓勵學生從自身的視角去理解回族飲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選擇、加工工藝方面的考究及蘊含的養生理念,等等“;課堂討論”還包括生活現象討論、藥膳分析討論、疾病食療討論等專題討論。具體方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先提出不同意見,經過集體討論後,糾正不正確的認識,並分析原因,最後由輪流小組組長以“報告”形式書面總結上交。本課程這樣設計可使學生在互相探討中增進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視訊教學所選內容多為公眾媒體或專業網站上提供的素材,涵蓋回族烹飪、養生等方面的內容,使本課程成為真正意義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課、文化課,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豐富課堂活動,更可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積極動手的熱情。

  三、實施成績綜合評價

  將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和撰寫的“報告”納入本課程考查範圍,佔成績考核的30%。“試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教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以及藥膳方的使用、食譜分析能力,佔成績考核的30%。“實踐調研”環節,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生活,對身邊人群的飲食習慣和常用食物進行調研分析,以培養學生“立足實際”“,理論結合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佔成績考核的15%。在“動手能力”環節,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針對自身、家人的體質特點,或者對某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痤瘡等***的易感性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自擬或自選藥膳,在家操作,操作過程以視訊或圖片形式呈交,並對藥膳的功效進行口頭闡述,對藥膳的實際功效、服用時間以及體會進行如實記錄,以此來綜合評價學生的各項能力,將結果納入本課程考核內容,佔成績考核的25%。這也是本課程在成績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創新點。

  四、全面考察教學效果

  本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理論的講述上,以“夠用,會用”為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化處理,始終貫穿“以應用為主線”,所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情況是反應教學效果一個重要方面。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存在的問題、改進意見等方面,以評價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授課方式、成績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學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對本課程的愛好程度,是評價教學效果最直接而簡單的風向標。

  本人認為教學內容新穎、實用性強、授課方式靈活、授課內容貼近生活、寓教於樂,都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保證出勤率。而活躍的課堂氛圍、師生間的良好互動,以及課間學生諮詢問題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學生對本課程的喜愛程度。所以應納入教學效果的評估範圍。本次課程採用小班授課的方式進行,一個班大約為50名學生。

  根據學生簽到表、課堂互動情況、小組討論及提交的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本課程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慾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氣氛熱烈而輕鬆,加深了學生對回族飲食文化的瞭解,使學生具備了鑑別“美食與營養美食”的能力,督促學生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能力,使學生初步具備了敢於質疑、敢於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是本專案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初步具備批判精神。

  現代社會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而個人的認知能力在海量資訊面前顯得愈發渺小,如何在資訊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必須具備基本的分析判斷能力。本專案開設的“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其內容取自回族古今相關書籍,如《回回藥方》《飲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湯瓶八診》系列叢書等,以及回族民俗、飲食習慣、烹飪習慣、伊斯蘭經等大眾通俗的內容。所以在作為一門課程講授給學生時,教師必須首先要保證所授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時宜、不符合現代營養學的內容,發揚真正對健康有益的飲食文化;而教師更有責任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所謂的批判精神,是指對既定的學說或理論進行思考與質疑,有自己獨到的、科學合理的見解和判斷,它是建立在探究問題的基礎之上的科學的、正確的批判態度,與簡單的否定與拋棄完全不同[2]。

  筆者認為,批判精神是創新思維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本課程將素質教育融會貫通於課堂,使學生受益匪淺。因此本課程“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或可為高校素質教育提供一條可行的途徑。作為全國回民比例最多的寧夏地區,寧夏醫科大學醫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較多的回族食物,對回族食物較為熟悉,學生往往可以根據親身體會對日常飲食進行初步評價,從而自覺形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這是本課程開設的現實意義。從長遠來看,本課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是漢族學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個視窗,促進民族融合,共建和諧融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丁月玲.從回族的節食習俗談養生長壽[J].中國穆斯林,2001,***6***.

  [2]蔣篤運,蔣桂芳.談大學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4,***2***.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篇2

  試談睡眠與中醫養生

  【摘要】從古至今,許多養生學家都認為睡眠與養生息息相關,良好的睡眠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時間和時限、睡眠的環境、睡眠的姿勢、睡眠的情態等等,而在這些方面前人已為後世積累了許多經驗,值得我們重視與借鑑。

  【關鍵詞】睡眠;養生

  睡眠,通常認為是由於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性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覺醒的狀態。良好的睡眠是產生和儲備能量的過程,就像車子開一段時間後需要進入加油站充電加油一樣,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復我們疲乏的細胞,產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強的免疫力。

  1 睡眠時間和時限

  1.1 時間:我國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已逐漸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 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 對四時的起居時間作了相應的論述。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明•謝肇撰的《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說:“讀書不可過子時, 蓋人當是時, 諸血歸心, 一不得睡, 則血耗而生病矣。”晉•葛洪在《抱朴子•極言》也說:“寢息失時,傷也。”

  1.2 時限: 吳清忠認為人體造血的最佳時段是從下午天黑之後到午夜一點,而且必須是達到深度睡眠的狀態,一個人每週至少保持午夜12點以前累計有8小時的睡眠。[1]

  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文學家曹庭棟著的《老老恆言•晝臥》曰:“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以養陽。時至子,陽氣漸長,熟睡所以養陰”。《靈樞•大惑論》也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在中醫來看,睡眠其實就是一種人體陰陽交替的現象,子時和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與“合陽”的時候,睡好子午覺,就有利於人體養陰和養陽。

  由此看來,睡眠更注重質量與有效性,即以精神和體力的恢復作為標準。古人說:“凡睡至適可而止, 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多睡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2]

  2 睡眠環境

  明•高濂撰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的《起居安•上卷》說:“所寢之室,名安樂窩, 冬暖夏涼,遇有睡思則就臥。”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這“安樂窩”中度過,所以應該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道林養性第二曰:“居處不得綺糜華麗,令人貪婪無言,乃禍害之源,但令素雅潔淨,無風雨暑溼為佳。”

  宋代養生家溫革在《瑣碎錄》中說:“臥處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坐臥露下”。風為百病之長,最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出現頭痛、耳聾、面癱、癮疹、肩背冷痛等。所以臥處有風, 應該急避開, 尤其是體虛年老之人。《瑣碎錄》還說過:“臥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如果在臥具邊安放火爐之類的東西,日久便會引動火氣,妨礙睡眠,而且由於近火,溫度可能過高,睡著後容易掀被,反而容易著涼。

  北宋•張君房攥寫的道家典籍《雲笈七籤》雲:“夜寢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衛生歌》也曰:“默寢暗眠神晏如。”中醫學也有“神安則寐”之論, 就寢即滅燈, 則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為陽氣之精華, 故日間人的陽氣得以增強, 處於優勢, 體內的生理活動亦處於升、動的狀態,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間燃燈而臥,燈光雖然不及日光純盛, 亦為陽熱之源, 可擾動體內陽氣不得安伏於營陰, 阻礙人體進入睡眠的狀態。[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鵬飛撰養生學著作《三元參贊延壽書》中所說的“燈燭而臥,神魂不安”。另外,齊樑時代著名醫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裡也說過:“凡臥訖頭邊勿安燈,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勢

  在《希夷睡訣》中提倡右側臥時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頭,伸左足,以手置於股間。[4]佛門稱此式是“吉祥臥”。《道藏• 混元經》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側曲。”《道藏》中《修真十書•衛生歌》雲:“臥不厭覺貴舒”此即“ 睡不厭屈,覺不厭伸。”孔子在《論語》中也說:“ 寢不屍”。《千金要方•養性•道林養性》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老老恆言•安寢》也指出:“如食後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氣”。

  於上可知,古人們均認為右側臥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現代研究也證明了右側臥有利於心臟功能,還有利於消化系統的運化吸收。因為, 心臟位置較高, 有利於心臟排血, 並減輕其負擔; 肝臟位於右側最低處, 可獲得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腸和小腸通向大腸的開口都向右側,所以右側臥位有利於食物在胃腸內執行。[5]

  4 睡眠情態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靜則寐,神動則醒。大怒大喜深思則陰陽不和,神不守舍,很難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爐前坐》:“孤燈照不寐,風雨滿西林。多少關心事,書灰到深夜。”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慮而不眠的睡前情態。

  古人認為寤則神棲於目,寐則神棲於心,心靜無慾則能入睡,心情煩躁,雜念紛紜,常常難以入睡。[6]古人並詳細介紹了睡心的方法,戰國早期莊子所著的《南華經》記載睡心有“操縱”二法:“ 操者,如貫想頭頂,默數鼻息,返觀丹田之類,使心有所著,乃不紛馳,庶可獲寐;縱者,任其心遊思於杳渺無膚之區,亦可漸入朦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則寐愈難。蓋醒與寐交界關頭, 漸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則心之或操或縱,皆通睡之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客觀條件儘量睡好覺,讓身體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時間裡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吳清忠. 人體使用手冊[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養生法.保健醫苑[J].37

  [3] 趙穎初, 騰晶.道教睡眠養生觀在中醫養生中的體現.中華中醫藥學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吳靜.宋詠梅.睡眠養生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江西中醫學院學報[J]. 2010-4.22***2***:47

  [6] 宋執雲,董桂蘭.古代睡眠養生術淺探.安徽中醫臨床雜誌[J].1995.7***1***:62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醫養生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