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綜述論文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對健康需求的不斷增加,近些年來中醫養生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社會上備受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睡眠與中醫養生 》

  【摘要】從古至今,許多養生學家都認為睡眠與養生息息相關,良好的睡眠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時間和時限、睡眠的環境、睡眠的姿勢、睡眠的情態等等,而在這些方面前人已為後世積累了許多經驗,值得我們重視與借鑑。

  【關鍵詞】睡眠;養生

  睡眠,通常認為是由於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性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覺醒的狀態。良好的睡眠是產生和儲備能量的過程,就像車子開一段時間後需要進入加油站充電加油一樣,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復我們疲乏的細胞,產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強的免疫力。

  1 睡眠時間和時限

  1.1 時間:我國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已逐漸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 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 對四時的起居時間作了相應的論述。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明•謝肇撰的《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說:“讀書不可過子時, 蓋人當是時, 諸血歸心, 一不得睡, 則血耗而生病矣。”晉•葛洪在《抱朴子•極言》也說:“寢息失時,傷也。”

  1.2 時限: 吳清忠認為人體造血的最佳時段是從下午天黑之後到午夜一點,而且必須是達到深度睡眠的狀態,一個人每週至少保持午夜12點以前累計有8小時的睡眠。[1]

  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文學家曹庭棟著的《老老恆言•晝臥》曰:“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以養陽。時至子,陽氣漸長,熟睡所以養陰”。《靈樞•大惑論》也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在中醫來看,睡眠其實就是一種人體陰陽交替的現象,子時和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與“合陽”的時候,睡好子午覺,就有利於人體養陰和養陽。

  由此看來,睡眠更注重質量與有效性,即以精神和體力的恢復作為標準。古人說:“凡睡至適可而止, 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多睡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2]

  2 睡眠環境

  明•高濂撰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的《起居安•上卷》說:“所寢之室,名安樂窩, 冬暖夏涼,遇有睡思則就臥。”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這“安樂窩”中度過,所以應該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道林養性第二曰:“居處不得綺糜華麗,令人貪婪無言,乃禍害之源,但令素雅潔淨,無風雨暑溼為佳。”

  宋代養生家溫革在《瑣碎錄》中說:“臥處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坐臥露下”。風為百病之長,最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出現頭痛、耳聾、面癱、癮疹、肩背冷痛等。所以臥處有風, 應該急避開, 尤其是體虛年老之人。《瑣碎錄》還說過:“臥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如果在臥具邊安放火爐之類的東西,日久便會引動火氣,妨礙睡眠,而且由於近火,溫度可能過高,睡著後容易掀被,反而容易著涼。

  北宋•張君房攥寫的道家典籍《雲笈七籤》雲:“夜寢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衛生歌》也曰:“默寢暗眠神晏如。”中醫學也有“神安則寐”之論, 就寢即滅燈, 則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為陽氣之精華, 故日間人的陽氣得以增強, 處於優勢, 體內的生理活動亦處於升、動的狀態,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間燃燈而臥,燈光雖然不及日光純盛, 亦為陽熱之源, 可擾動體內陽氣不得安伏於營陰, 阻礙人體進入睡眠的狀態。[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鵬飛撰養生學著作《三元參贊延壽書》中所說的“燈燭而臥,神魂不安”。另外,齊樑時代著名醫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裡也說過:“凡臥訖頭邊勿安燈,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勢

  在《希夷睡訣》中提倡右側臥時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頭,伸左足,以手置於股間。[4]佛門稱此式是“吉祥臥”。《道藏• 混元經》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側曲。”《道藏》中《修真十書•衛生歌》雲:“臥不厭覺貴舒”此即“ 睡不厭屈,覺不厭伸。”孔子在《論語》中也說:“ 寢不屍”。《千金要方•養性•道林養性》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老老恆言•安寢》也指出:“如食後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氣”。

  於上可知,古人們均認為右側臥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現代研究也證明了右側臥有利於心臟功能,還有利於消化系統的運化吸收。因為, 心臟位置較高, 有利於心臟排血, 並減輕其負擔; 肝臟位於右側最低處, 可獲得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腸和小腸通向大腸的開口都向右側,所以右側臥位有利於食物在胃腸內執行。[5]

  4 睡眠情態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靜則寐,神動則醒。大怒大喜深思則陰陽不和,神不守舍,很難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爐前坐》:“孤燈照不寐,風雨滿西林。多少關心事,書灰到深夜。”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慮而不眠的睡前情態。

  古人認為寤則神棲於目,寐則神棲於心,心靜無慾則能入睡,心情煩躁,雜念紛紜,常常難以入睡。[6]古人並詳細介紹了睡心的方法,戰國早期莊子所著的《南華經》記載睡心有“操縱”二法:“ 操者,如貫想頭頂,默數鼻息,返觀丹田之類,使心有所著,乃不紛馳,庶可獲寐;縱者,任其心遊思於杳渺無膚之區,亦可漸入朦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則寐愈難。蓋醒與寐交界關頭, 漸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則心之或操或縱,皆通睡之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客觀條件儘量睡好覺,讓身體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時間裡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吳清忠. 人體使用手冊[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養生法.保健醫苑[J].37

  [3] 趙穎初, 騰晶.道教睡眠養生觀在中醫養生中的體現.中華中醫藥學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吳靜.宋詠梅.睡眠養生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江西中醫學院學報[J]. 2010-4.22***2***:47

  [6] 宋執雲,董桂蘭.古代睡眠養生術淺探.安徽中醫臨床雜誌[J].1995.7***1***:62

  篇二

  《 中醫養生倫理芻議 》

  【摘要】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歷經幾千年的積澱,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養生方法,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關鍵詞】中醫;養生;倫理

  中醫養生思想源遠流長,自古有之,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養生思想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傳統文化的洗禮和薰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

  1中醫養生的倫理意蘊

  1.1中醫養生的內涵所謂“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一詞,源出自《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講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時之變,保持陰陽平衡,實現培養生機、健康精神、延年益壽的目的,從而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達到“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是為了個人的健康和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這麼簡單的事情。也就是說養生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下,其與外在客觀條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養生理論就認識到了自然環境與健康長壽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如《呂氏春秋》中論述了水質與健康的關係:“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與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與傴人。”[1]《黃帝內經》則提出了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認為優美的環境、適宜的水土有利於人的健康和長壽。中國先哲還認識到了健康長壽與先天遺傳有著密切的關聯:“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養生學作為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學科,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並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中國養生學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節約、慎用生命的能量,以達到祛病延年的養生目的。明代張景嶽認為“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後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也就是說一方面先天遺傳與健康的關係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為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養”。

  1.2中醫養生的特徵與現代西方醫學不同的是,西醫強調“與疾病做鬥爭”,即用化學方法對人體的干預、對疾病的鬥爭和除惡務盡的態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現器質性病變。而事實上,人體在出現器質性病變之前,在能量層面已經表現出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功能性失調。現代醫學對器質性病變之前的問題卻無能為力,而中醫養生著眼於“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徵是它對生命和健康秉承著順應自然的信念、陰陽調和的態度以及過猶不及的中庸觀。

  1.2.1順應自然的信念道家認為順天者壽。違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長壽的第一大敵人。《呂氏春秋・重己》閃耀著順應自然的思想光輝,大凡生命長久都是順應它的天性的緣故。使生命不順的東西是人的慾望,所以聖人一定首先節制慾望,使之適度。房屋大了,陰氣就多了;臺子高了,陽氣就盛了。陰氣多就會得腿腳行走不便的毛病。陽氣盛就會得肌肉萎縮活動困難的疾患。這是陰陽不適度帶來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築高臺,飲食不求豐盛珍異,衣服不求過厚過暖。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脈理閉結氣血就會不通暢。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可見,實現健康長壽的路徑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這是已經證實了的人類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確的道路。

  1.2.2陰陽調和的態度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陰陽是宇宙中兩個最基本的關係。陰陽和諧是萬事萬物和諧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諧,則什麼都談不上和諧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3],說明萬物、人事皆以陰陽和諧為存在的條件。所以說陰陽和諧是根本之道,是客觀規律。陰陽和諧論影響了中醫對健康的看法,如果人體是陰陽和諧的,那就是健康的。“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4]判斷人體健康與否的首要條件,就是看陰陽是否處於一種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陰陽平衡便是陰陽雙方在消長和轉化的過程中,雙方誰都既不太過也不太衰,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正常狀態。在中醫看來,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陰陽關係出現了不協調,所以對待疾病的態度應該是調和陰陽而非“與疾病做鬥爭”。

  1.2.3過猶不及的中庸觀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體現,它的生命觀、健康觀、治療觀等,都是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具體化。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觀反對“過”和“不及”,認為“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因為物極必反也。司馬遷在《史記・田叔列傳》中指出物極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乃天地之常也。《呂氏春秋・重己》曾論述到:從前,先輩聖王修建庭廊園池,只要能夠遊目眺望、活動身體就可以了了;興造宮室臺榭,只要能夠避免乾燥和潮溼就可以了;製做車馬衣裘,只要能夠安身暖體就可以了;備置飯菜酒漿,只要能夠適口充飢就可以了;創作音樂歌舞,只要能夠娛情養性就可以了。……他們之所以要這樣,並不是喜好節儉,厭惡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適當的調節。不一味地放縱,無過無不及是養生的一個最高境界,也是養生的基本理念。

  2中醫養生的倫理定位

  2.1貴生養生思想根植於道家的貴生思想,只有貴生,才能養生。養生亦即貴生賤物、重生輕物。也就是說生命本身是最可寶貴的,貴於生命之外的東西,即一個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諸如功名、利祿、道義和理想等。因為生命高於一切,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故“死王樂為生鼠”也。一個人如果貴生輕物,那麼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卻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健康和長壽。如果一個人貴物輕身,那麼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卻可能失去生命。會有誰願意殺身以易衣,斷首以易冠呢?   《呂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所以,“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5]

  隋唐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比千金”。在貴生的基礎上,人們才會去學習養生。養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長壽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質,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2.2重養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舒適和方便毋庸贅言,但同時也帶來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說經濟和技術並不必然帶來健康和長壽,“夫道者年皆百歲。”意思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一個“養”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獲得健康長壽最基本與最巧妙的關鍵技術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倫理文化,強調修身養性,甚至把“學道”和“養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視養德。在中國,不論儒家、佛家還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強調道德修養對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在《莊子》中有“德全而神不虧”的思想;《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的思想,認為人的健康長壽和道德相關。孫思邈更是發揚了這個觀點,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 。

  仁者指博愛濟眾,樂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寧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養德”看作“養生之根”。“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

  其次,重視養心。中醫認為,心乃“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中醫養生強調“重在養心”,養心的核心,就是讓心態平和,清心寡慾,減少各種慾望,讓氣血按正常的規律執行。如果雜念重生,心神動盪不安,就會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調順,氣血勻和,陰平陽祕,所以能健康長壽。心理安寧,身體才能健康,才能長壽。

  當今世界,利益至上,當思太白先生的“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的境界,才能“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7]

  參考文獻

  [1]《呂氏春秋・盡數》。

  [2]《景嶽全書・先天后天論》。

  [3]《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4]《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5]《呂氏春秋・貴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有關推薦:

1.中醫養生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