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文獻綜述論文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各界對教育也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想要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就必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這也是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文獻綜述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文獻綜述全文如下:

  摘 要: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理念是任何課程改革最基本的出發點,也是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面臨的永恆話題。本文從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歷史發展、研究現狀及研究的發展趨勢三個方面對我國目前有關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文獻進行綜述,從不同研究觀點的比較中進一步明確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有效性 文獻綜述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學最主要的渠道,是學校實現教育目標的主陣地。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育觀念的呈現、學生知識的習得、能力的發展,都需在課堂教學中完成和實現。因此,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我國從1949年新中國建立開始,中小學的基礎教育課程已經經歷了八次改革,每一次的課程改革都會對教材等各個方面做出不同調整,其目的就是更新教材內容、改進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以一種行之有效的思維方法進行學習。然而,課堂教學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動態過程,由於對新課程理念的理念、領會偏失及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因此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對我國有關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文獻進行整理,以便明確今後有效課堂研究的方向,發展有效教學研究,構建當代有效教學理論,為當前及下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穩定可靠的理論基礎。

  一、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歷史發展

  有效教學思想經歷了一個不斷形成和豐富的過程。有關有效教學研究的源起,大家比較公認的是華東師範大學崔允?t教授的觀點,他認為,有效教學的理念起源於20世紀上半期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有效教學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中,從而引發了世界各國教育家的重視。20世紀在科學思潮的影響下,大量研究者便開始關注如何運用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理論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方法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便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1]。

  有效教學的研究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20世紀60年代人民關注的是教師品質對有效教學的影響,70年代則強調教學行為,80年代關注教學活動,90年代則更多強調教與學的相互作用,而在21世紀各國開始普遍關注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2]。在國內,當代對有效教學的首次論述見於陳琦、劉儒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有效教學”成為我國教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實際上是從21世紀初才開始的。余文森對我國研究有效教學的文獻進行統計過,在20世紀整個80年代,我國有關有效教學研究的論文只有兩篇,且全都是譯文;20世紀90年代,每年的論文數量也不超過10篇,但從2001年的14篇開始,出現了逐年倍增的局面。2006年開始超過100篇,2009年已達450篇,至今總數仍在不斷增長[3]。

  二、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研究現狀

  ***一***“有效教學”的理論研究

  1.“有效教學”的概念和標準研究

  關於有效教學的定義,至今為止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看法。縱觀我國學者的觀點,對於有效教學的界定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從教學投出和產出的關係界定。這一類的觀點主要有:劉立明沿用經濟學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解釋有效教學,他認為,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4]。另一類定義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界定有效教學。這一類定義主要有:高慎英認為凡是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的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有效教學”[5]。

  2.“有效教學”理論基礎研究

  從教學理論角度看,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家或學者群體在主觀上會倡導一種低效或無效的教學理論,所有的教學理論都是為了使教學以向更加理想的狀態發展而創立的。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經典教學思想,雖然不一定會使用“有效教學”這一概念,但都會在廣義上討論到教學的有效性問題,這也成為許多研究者研究具體有效教學方法、模式而進行的實證或理論研究的理論基礎。而事實上,從理論的具體內容看,我國的大部分研究還是依託外國的教育思想基礎,在20世紀的教學效率研究中,思想最深刻、系統的當屬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他面對蘇聯教育改革帶來的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的矛盾,學習負擔與學習效率的矛盾,在1977年出版了專著《教學過程最優化――一般教學論方面》,該書中就提到了有效教學理念。而當代我國的研究者使用比較多的有效教學理念則是誇美紐斯《大教學論》中的有效教學思想及之後的教育家赫爾巴特、杜威、布魯納、布魯姆、奧蘇貝爾等教育家的思想中體現的有效教學理念。這些不同的理念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研究視角,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研究內容。

  ***二***“有效教學”的實證研究

  我國的研究者研究有效教學,大都側重從教師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即從教的角度研究教師教學有效性並著重研究教師所擁有的某些特點特別是人格特徵或品質,因而教學有效性的實證研究也逐步發展成為研究教師的這些特徵和品質。這些研究結果也可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生理和心理特徵或品質,如個人外表、善良和親切、智力、機智、開放、熱情、幽默等;一是與教學工作相關的特徵和品質,如體諒學生、高要求對學生、教學能力強、教學的適應性,等等。

  然而,20世紀60年代,儘管一些研究雖然發現了有效教師應當具有的特徵或品質,但這些特徵或品質是否真正有助於有效教學,因此,又有一大批研究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了只關注教師特徵和品質研究的侷限性,進而轉向研究有效教師的教學行為。

  此外,還有研究者對教師的具體教學行為比如教師觀察能力、多媒體教學等影響教學有效性的教師行為進行鍼對性的實證研究。

  三、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評述

  我國有關中小學有效教學研究的起步較晚,但總體而言,許多學者也都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的同時,暴露出很多研究缺陷和不足。

  第一,我國有效教學的研究大多以引用借鑑外國論著較多,很多都是直接借鑑國外的研究方法,比較淺顯、零散,理論研究也缺乏系統性、深刻性。由於我國與國外的國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對已有的有效教學研究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有必要加大對我國的有效教學本土化研究。

  第二,對有效教學的本質性問題比如有效教學的概念特徵存在不同意見且分歧較大,研究側重於理論思辨且重點在研究有效教學的涵義、標準及特徵等,導致很多研究都過於空泛和理論化,缺乏實際可操作性。

  四、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趨勢

  首先,有效教學的研究應該屬於實踐性的研究,來源於實踐,也應用於實踐,因而有必要轉換研究視角,把有效教學的思辨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與教學的適應性研究相結合,明確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和衡量教學有效性的根本標準。

  其次,有效教學的研究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和認識論及當代系統科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等理論和方法,多視覺、多維度地分析探究教學的本質及規律,將教學的認知性與非認知性,可控性與情境性,個體性與社會性,綜合性地整合統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學習過程中。

  再次,從研究現狀可以看出,我國的有效教學研究大都比較零散,因此,有必要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有效教學的實質及規律,進而構建包括有效教學原則、模式、方法與技能、評價及有效教師等在內的有效教學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