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本科生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在我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漢語言文學是其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網路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傳播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導致人們的閱讀和學習習慣發生改變,運用網路可以提高漢語言文學的傳播效果本文主要分析利用網路傳播漢語言文學的意義及途徑。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網路環境;傳播

  當前要傳播中國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從根本上來看,就是要讓民眾認識到中國文化這樣一些最根本的精神特徵:我們今天不能做網路的奴隸,我們要主動地運用這個網路這樣一個載體來傳播我們的中國文化,用網路來傳播中國文化,本文主要論述漢語言文學在網路環境下的傳播

  1漢語言文學專結合網路傳播環境的意義概述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對社會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人文價值和社會科學價值。漢語之所以成為“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絕不僅是因為全球華人多,而是漢語作為一種典雅、優雅和富有詩情畫蘊的語言,它己經從文化氣質上,征服了人心,“是流俗之上的優雅,是重壓之下的逃逸,是無可代替的貼心會心與舒心”,中國古人在造字造詞時,就對濃郁典雅的生活情趣,進行了高度的提純。比如很多成語、固定語背後,多有妙趣橫生的典故故事成語“指鹿為馬”見證了趙高的奸詐,“請君入甕”見證了來俊臣的凶殘;“孔融讓梨”呼喚的是`少年君子”;“見賢思齊”呼喚的是向善向美這些語言在完成傳播功能的同時,更將古和今;古典和時尚,融為一體,讓文化歷史韻味得到現代化傳播,讓今人和現代漢語,富有“腹有詩書氣自華”

  所以,每次看到經史子集中的固定語,仍飄揚在現代化審美中,都有一種深厚的文化自豪,這種優雅厚重,才是漢語最有光彩的地方但是,當前網際網路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它在帶給人們全新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生活習慣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對語言習慣的改變,可以說是看得見、摸得著舉個例子來說,原本表示疑問的詞語“什麼”,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竟然逐步演變成了“神馬”語言文化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可以說是博大精深每一個字詞句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容不得有半點含糊。

  眼下,網路詞語異常盛行,一些原本正常不過的詞語,逐步演變成了網路詞語就像文中提到的“辣麼美”一樣,原本是由“那麼美”演變而來。而“那麼美”可以正常解釋其含義,就因為`辣”和“那”讀音相近,“辣麼美”就逐漸在網路上紅火起來,取代了“那麼美”的位置,著實讓人感到大煞風景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漢語言要創新發展,做好文化傳承、歷史借鑑,留住這種獨特的光彩和古韻,加大正面宣傳力度,規範遣詞造句,避免網路用語的影響,加大漢語言文學的傳播力度,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文字環境,讓更多的人體驗漢語的美,改變漢語言文學的傳播路徑

  2加強漢語言文學網路傳播的措施

  2.1建立微博、微信公共平臺,進行以手機、工pad為移動終端的微傳播

  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變革和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傳播者與受眾傳播需求、表達需求、內容需求等方面的變化微博、微信等微傳播媒介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文化傳播的格局我們似乎處在一卞`微傳播”年代,微信作為一款集文字、音訊、視訊、圖片、表情等多種媒介為一體的手機社交軟體,不僅帶來了社交網路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還改變了人類的交流方式和社交模式,進而影響社會發展。

  同時,它也更新了傳播理念它作為一種互動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的傳播方式,獲得了眾多手機使用者和網民的青睞漢語言文學傳播可以設立官方微博和微信群傳送相關的文學作品及賞析,使更多人瞭解漢語言的文學美,參與到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賞鑑中,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角。同時還可以在一些新媒體平臺中播放一些古裝電視劇及電視節目中的作品評鑑,並對這些音視文字的進行精準投放和推送,通過手機和工pad終端接收,讓更多的市民隨時隨地接受漢語言文化的薰陶

  2.2生成二維碼,進行數字化傳播

  2015年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連續七年持續上升,未來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仍然會持續增長,我們要適應這種趨勢,把優質閱讀內容變得適合於數字化傳播,“只要方法得當,數字化閱讀的內容可以`深起來”。隨著微信的發展,人們對二維碼越來越熟悉,為了提高漢語言文學的傳播效果,我們也可以利用二維碼實現漢語言文學的數字化傳播二維碼在當前資訊傳播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它具備容量大、面積小、辨識力強的特點,在全國“網路文化傳播”的建設背景下,可以嘗試建立漢語言文學資料庫系統,生成二維碼,使用者通過手機掃一掃可以獲得關於漢語言文學的分類框圖,點選相應的模組,如詩詞歌賦賞鑑、歷史典故等可以顯示不同的歷史文化,從而建立起一個全面、針對性強、覆蓋面廣的漢語言文學傳播系統

  2.3開發應用軟體,進行虛擬模擬體驗式傳播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至今流傳下來無數文化珍寶,如:漢字、戲劇、工藝、建築等等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更有很多傳統文化己經被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只有歷史長河才能沉澱出的文化瑰寶,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應將其發揚廣大,並讓其源遠流長。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開發應用軟體,領略中國的浩瀚文化,感受中國的人文精神,如中國傳統文化APP漢語言文學可以開發漢語言文學A即,將漢語言文學的各個分類都融入到這個虛擬空間中,並以一定的故事情節巧妙的串聯在一起使用者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根據故事情節在這個虛擬城市中“生活”,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諸多方式感知古典文化的氣息,體味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歷史,還可以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瞭解北京故宮博物院自2013年以來先後推出的《撤鎮美人圖》《紫禁城祥瑞》《韓熙載夜宴圖》等多款APP應用,給使用者帶來了全新的視覺享受和互動體驗,這種虛擬模擬體驗式傳播突破了使用者年齡和知識結構的制約,更容易引起受眾對古典文化的關注、響應、參與和分享

  3結束語

  漢語言文學可以學習詩詞歌賦及小說、散文等,可以陶冶情操,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因此,在網路環境下,要不斷淨化網路環境,利用網路傳播路徑提高漢語言文學的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不斷探尋漢語言文學網路傳播的新藍海,實現漢語言文學網路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l]田玲.網路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幹,」,2011***36***.

  [2]姿小燕.全球化背景下漢語言文學發展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0,11***08***:145一160.

  [3]柔幸福.漢語言文學非師範專業畢業實習困境及對策思考—以吉首大學為例J[].職業時空,2011,14***12***:69一75.

  篇2

  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論文摘要: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心必須要從以往培養學術型人才轉向以培養適合社會發展和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本文先從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出現的主要問題入手,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清晰定位、構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課程體系,提出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論文關鍵字:漢語言文學 應用型人才 培養建議

  一、引言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中文系中最常設的一個專業,也被譽為文科的萬能專業,畢業的學生供不應求,可以從事社會人文領域的很多工作。但隨著學科門類的增多,專業的細化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才市場開始傾斜。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本身原因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缺乏應用性的缺陷,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一大問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重純文學,然而經濟、政治、哲學、法律內容偏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集中的問題。

  2.1培養目標不清晰

  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澱一度非常輝煌,學生能夠擁有穩定的職業,一度擁有很強的文化優越感與專業自豪感,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失去了過去的專業優勢。

  再加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著傳統優勢專業意識,未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找準定位,更沒有考慮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併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優勢專業成為了劣勢專業。

  2.2教學內容重純文學輕社會學

  教學內容是對教學計劃的具體落實,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步驟。因而教學內容的設定必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然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大多是文學史、文學概論、文學作品等,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遠離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社會學科,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畢業後與社會格格不入,脫離實際,只會做文字遊戲。

  教師所教、學生所學,都是閉門造車,對於熱點的生活,廣闊的實踐,基本沒有接觸。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都陳舊落後,極大地約束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順應時代和就業的需求,把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綜合應用型現代化人才上。當代社會各部門和行業之間的融合滲透越來越多,單純的漢語言文學工作者已經不能滿足各個部門和行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據不同行業、領域對人才規格的需求,重應用,對專業進行分流,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另外隨著現代化媒體技術的發展,熟練運用現代媒體,也是不可或缺的。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是要有過硬的寫、說能力,還懂得編輯與製作,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路傳播融會貫通,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四、漢語言文學應用型課程體系設定

  根據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行厚基礎、多方向、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育人模式,建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新體系,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新調整。

  4.1基礎課程

  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個應用型模組。主要開設語言教育提高系列課程,設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師發展研究、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語文課件製作、語文教學藝術、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現代職業禮儀、演講與口才等課程。

  4.2提升課程

  主要提升專業理論,訓練科研能力,著眼於學生升造。可開設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文獻學、邏輯學、漢語語法學史、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影視藝術欣賞、雜文創作藝術論、外國文學專題等類課程。

  4.3應用行文課程

  開設應用行文相關的理論、實務、實踐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工作能力。主要設定了應用寫作、祕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採訪、公共關係學、新聞採訪與寫作、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廣告學、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學、辦公室禮儀等課程。

  五、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議

  5.1全程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在大學一年級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契機向學生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指導學生制訂大學四年規劃。對二年級則進一步深化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分析就業形勢,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積極鍛鍊就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夯實基礎。大三這個年級階段我們應注重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幾種職業去向,是深造讀研,當公務員還是企事業單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創業?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個別輔導等形式集中資源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到了大四進行考研與就業分流,對考研學生重點進行學科縱深教育,對準備就業學生重點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和參加專業技能實踐。

  5.2增加實踐環節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除了課程設定科學合理,各門課程都要圍繞這一主旨有重點地訓練學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鍛鍊,增強能力,以適應、勝任未來的工作。

  從大三開始分專業方向,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將來的就業意向,在所開設的課程中新增實踐內容。將“聽、說、讀、寫”能力訓練落實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如公務員、教師方向的,其祕書學、行政管理學、中學語文教學法等課程的教學,設定三分之一的實訓課程,主講教師一邊講理論,一邊帶學生到實習基地觀摩、見習、實習,從而真正做到理論聯絡實際,通過見習、實習讓學生查詢理論學生中的不足,在後續的課程學習中加以彌補。

  依託實驗室優勢,強化學生辦公、製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做”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參與到每一個實驗中去。進一步強化學生辦公技術和製作等方面的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聰穎.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及策略[J].畢節學院學報. 2009,27***11***.

  [2]梅紅霞.淺談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學論壇. 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