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有什麼故事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唐朝開國功臣,他稱帝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為百姓努力。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唐太宗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唐太宗的故事

  唐太宗原名叫做李世民,有人說他的名字暗藏著濟世安民的意思,他是漢族人,除了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外,還是非常有名的詩人和書法家。他一生有很多功績,其中被很多人稱道的就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他推行了眾人皆知的貞觀之治,在他繼承皇位之後,對大臣們非常尊重,努力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非常積極地向愛卿們吸取經驗教訓,貞觀年間,他主張削弱地方割據勢力,但是又不是強迫他們服從他,而是知道包容的力量是無窮的,他積極聽取各個小國的治國方法,儘量讓他們都滿意,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他在位的時候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人才,設立了讓人才們自由學習的弘文館,以備不時之需,希望在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能夠儘自己的一份力。他受文人們敬仰的另一大原因是他不分貴賤,用人的時候以賢德為唯一的標準,這就為非官宦子弟的廉潔之士提供了為國家效力的機會。這些寒門弟子也為政界帶來了一些新鮮空氣。這對整頓政績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在對待大臣方面,李世明以隋煬帝為戒,成為皇帝之後積極鼓勵各位大臣給自己提意見,而且把諫言的權利放寬,這樣可以有力的減少他決策的失誤。有時候甚至有些大臣在朝堂之上都讓李世民有些下不來臺的狀況發生了,他也不會因此怪罪他們而是與他們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就是因為他這樣的清明政策和用人之道才為國家帶來了國泰民安的時期。

  唐太宗不徇私的故事

  唐太宗是歷史唐朝第二代君主,也是唐朝開國功臣,在他統治期間,唐朝是很興榮的,而當時的大臣也都很忠誠,有什麼事,都是敢於直言進諫,不會刻意阿諛奉承。李世民在要求群臣時,也是很嚴格要求自己的,不會隨意徇私。

  一次,還是他做秦王時,就在門下做事的官員犯了錯,找來求他饒恕,李世民有些為難,念及舊情,想要赦免他的罪,不撤他的官職,可是遭到了魏徵反對,覺得他做秦王時,在他手下的人數頗多,如今都是天下四處都有,要是都犯點事,就找他徇私舞弊,他都要念及舊情,饒過他們,那那些進諫的官員不就無法聲張正義了,所以覺得那樣做可能讓進諫的官員寒心,以後不願直言提議事情了。

  李世民聽了魏徵的話,不僅沒有生氣,反而還很贊成,覺得魏徵說的沒錯,自己以前是秦王,只是一個府邸的主子,什麼事隨意些,也沒什麼關係,可是做了皇上,就是全天下的主子了,就得為天下人做主,做事就不可以為了私人情面,而不估計結果,所以當即就將那個官員撤職,並送了些禮物,將他送出了宮去,讓那個官員只得含淚離去。

  當然一批忠臣,就少不了一個明君,如果君主昏庸,作為如同陪伴老虎的臣子來說,為了活命,難免會虛言假話敷衍皇上,所以李世民對自己也是要求嚴格的,只要是忠言,都會採納。

  唐太宗時期發生的大事

  唐太宗時期可謂唐朝的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正是描述唐太宗的政績。唐太宗李世民是李家天下的第二位皇帝,為了登上帝位,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成功當了皇帝。

  李世民並沒有讓大家失望,在他任內,重用魏徵等賢臣,對內實行仁治,讓百姓休養生息,減輕賦稅,聽取各方大臣意見,知人善用,也注重吏治,要求官員廉潔,自己也吸取隋亡的教訓,勤儉節約,而且還會親自選派一些地方官員。所以說,唐太宗時期是一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時期。在此期間,李世民還平定了東突厥、薜延陀等部落,成功的擴大唐朝疆土。因為百姓得以安居,所以唐朝在李世民的努力下,人口大面積增長,而且民風很好,貞觀四年一共被判處死刑的罪犯只有29人,基本上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一時期的百姓因為豐衣足食,對國家沒有怨氣,所以不會涉險犯罪,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唐太宗時期,對於商人來說也是個不錯的時期,自古士農工商,商人排最末,太宗卻給商業發展提供便利,設立安西四鎮,維護商人利益,保護商人安全,也使得唐朝在海外聲名遠播。

  這樣看來,唐太宗時期真正算得上鼎盛時期,可以說是百姓之福,百姓好了,太宗自然也得好處,他奠定了大唐盛世,為李唐子孫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