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傳統節日

  潮汕地區有句話叫:“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 ”潮汕地區“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或紀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蘊義。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在潮汕地區,過年一般要熱鬧四、五天。春節當晚,大街小巷,家家產戶貼春聯,張燈結綵。吃團圓飯。春節一早,大人攜小孩子帶上一對或二對生柑***稱“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節的文娛活動有英歌舞、營大鑼鼓、擎大標、布馬舞、舞龍、獅、鯉魚等。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稱“上元節”。俗稱“燈節”,潮汕人叫“正月半”,歷來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說。當天家家戶戶門楣上都要插上榕葉、竹枝,以保平安;慶元宵的節目主要有:營老爺、賞花燈、添燈、猜燈謎、拋錢擲彌勒佛等。

  清明節

  清明節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過紙”。舊時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用紅漆油出新石碑號,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黃白兩色紙條,舉行祭禮。

  端午節

  潮汕人稱端午節為“五月節”,潮汕賽龍舟分“真龍”和“假龍”兩種。在包粽方面則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氣象諺語,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門楣、門環以至屋簷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施孤”、“鬼節”,也叫“盂蘭勝會”。“施姑”當天,潮州人或以村為單位搭臺“施孤”,或在自家門口擺上祭品、錢紙,祭畢燒錢紙、撒白米於地上,焚香禱祝,並把香插在房前屋後的地上。

  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主要節目有:1.芋頭祭祖。潮汕有句俗諺:“河溪對嘴,芋食到畏。”;2.拜月娘,多數人家會在中秋前一個月精心製作工藝品用以拜月,拜月當晚必不可少的物品還有如八仙桌、“***八仙***寶仔”、大香、各類水果、餡餅等,拜月者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3.燒塔。這些節目的每一個元素幾乎與潮汕人的抗元歷史有關***傳遞資訊***

  冬節

  冬節即是二十四節候中的冬至,時逢農事空隙,一年將盡,因此也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圓,以表示大團圓。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節丸”便長一歲***、上墳掃墓等***清明行“過春紙”,冬至行“過冬紙”***

  除夕

  潮汕人稱之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節日活動是從祭祀祖先開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髮沐浴換新衣,然後開始祭祖。祭品和儀式,祭過祖先,把大門、廳門、房門的舊對聯都撕下來,貼上新春聯。而後有“圍爐”吃團年飯、給壓歲錢***又叫“壓腰”***。和守歲諸環節。

  勞熱

  “勞熱 ”民俗起源於潮州人民對土地的無比崇拜,對土地崇拜導致“土地之神”一說的產生。土地之神,古人稱之為“社”,潮州人則將其稱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鋪、家裡、工廠,都會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莊也可以見到***,“勞熱”這一民俗活動在潮州傳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吊燈習俗

  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吊燈習俗

  出花園

  “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成人禮習俗,15歲***虛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凡是有15歲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陰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雄雞、鴨、豬肉***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裡玩鬧的孩童了。

  工夫茶 燒瓷 花燈

  傳說記載:“出花園”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於明嘉靖年間潮州府狀元林大欽有關。

  潮汕名稱由來

  “潮汕”歷史上長達近2000年稱呼為“潮州”,歷史諸如稱呼為“潮州”***隋、唐、宋王朝***,“潮州路”***元朝***、“潮州府”***明、清王朝***等,在1904之後才出現這個“潮汕”稱呼。

  1858年6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增開潮州府等十處通商口岸,選定潮州府澄海縣沙汕頭***後改名汕頭,並取代條約口岸部分“潮州”一詞***一帶,那時“汕頭”並不為人所熟知,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汕頭北通海峽***臺灣海峽***,身靠南海,並擁潮汕三江出海口,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已取代當時衰落的樟林港地位,成為潮州府屬的中心港口。至咸豐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年1月1日***潮州府如期對美開市,在汕頭港把門島——媽嶼島上設立“潮海關”。不久恩格斯便提到“汕頭是遠東地區唯一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城市”,***潮州府澄海縣汕頭埠開埠前已有廣州等五口通商,因此汕頭埠是當時除此五口外唯一有點商業價值的港口***,可見汕頭埠地位已可與廣州港相提並論。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其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1904年,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人張煜南等看準這裡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城至汕頭埠的鐵路。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車。由此“潮汕”一詞開始傳播[1] 。

  1907年5月22日,丁未饒平黃岡起義爆發,這是孫中山先生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乃日後諸多民主武裝革命的先聲,這次武裝起義先於1911年的辛亥武昌起義四年,在舊民主主義的革命中創下了“六個第一”,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高度評價說,“此次死難的同志都屬同盟會幹部,若無此次諸烈士轟轟烈烈足喪滿虜之膽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義師一舉而鄂督瑞澄入軍艦之美果。”但《南洋總彙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潮汕”之名由此見諸報端,從此廣為人知。

  民國成立後,廣東都督府下設潮梅鎮守使,其中心駐汕頭,汕頭粵東中心城市概貌初現雛形。

  1921年汕頭建市,設立省直屬市政廳,汕頭成為粵東繼潮州府城後的又一耀點。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躍升為全國第三大港口城市、全國十大商業城市之一,這一地位在民國黃金十年***1928-1938***得到進一步鞏固,“潮”、“汕”共榮格局自此形成,人們便開始習慣於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話等稱號。不過,受二戰至中國改革開放前的國際形勢的影響,海內外潮人聯絡曾一度受阻,彼此之間的資訊缺乏交流,故海外潮人迄今仍多稱自稱潮州人,籍貫也常作“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