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是怎麼樣形成的

  因為溫泉是天然產生的熱水,所以自古以來溫泉的價值就廣為人類及動物們的充分利用。不過對於溫泉是怎麼來的,以下就是小編做的整理,希望對你們有用。

  溫泉的形成:

  溫泉是地下水在長期運動過程中吸收地殼的熱能而形成的,一般都與地球上火山和晚期岩漿活動有關,因此有人說溫泉是火山與岩漿奉送給人類的“禮物”。冷卻過程中的岩漿使地下水升溫,並沿地殼上的大裂縫溢位,最後形成了溫泉。有些溫泉被泥土、農田、山林掩蓋,水並不溢位地表,需人工鑽個孔,把水引出地表才能加以利用。溫泉水按熱度分低溫、中溫、高溫、過高溫四大類。 地下溫泉儲存有大量熱能,除醫療、洗浴外,還廣泛用於工農業生產等方面。利用溫泉水發電,不用消耗燃料,不需鍋爐車間及其相應裝置,無廢渣,不會造成環境汙染。在工業生產領域,絲織、印染、造紙、釀酒、皮革加工處理等工藝流程中利用溫泉水,可節約資源,大大降低生產成本。低溫溫泉主要用於農業方面的保溫育苗、溫室栽培、人工孵化、水產養殖和調節灌溉水溫等。當溫泉水中所含的化學成分、氣體和放射性物質適量時,就可以用於醫療和洗浴,幫人們治療疾病。 溫泉是泉水的一種。地下熱水出露地表成為溫泉,水溫超過20度。

  泡溫泉的好處:

  1.促進新陳代謝:浸泡溫泉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氧化還原作用,對碳水化合物代謝也有良好的功效,因此可使胰島素增生、尿和氮氣的排出量增多,對防治糖尿病、痛風、肥胖症等也頗有療效。

  2.治療面板雜症:浸泡時,面板血管擴張,可以改善面板血液迴圈和組織營養,增強面板的抵抗力;此外尚可殺菌、去角質;所以,經常浸泡溫泉,對疥瘡、脂漏性面板炎、青春痘、癢疹等面板病都有療效。

  3.改善心血管疾病:浸泡溫泉時,由於面板血管擴張,內臟血液向體表轉移,因此改善血液迴圈,使靜脈瘀血消除,脈搏變慢,心臟每次的血液搏排量增加。據證實,高血壓患者由於體表血管擴張,可使血壓下降;而低血壓患者則可使血壓上升。因此對於輕度血液迴圈機能不全、心瓣膜疾病或早期高血壓、動脈硬化者皆有防治作用。

  4.刺激神經組織:浸泡溫泉會刺激神經組織,消除神經機能障礙,並且促進神經再生,對於神經炎、肌肉癱瘓者頗有療效。

  5.防治慢性關節炎:浸泡溫泉可緩解關節韌帶的緊繃,改善關節軟骨中的代謝,消除疼痛,恢復關節的活動能力;對防治慢性風溼性關節炎頗有成效。

  泡溫泉注意事項:

  1.一定要記得把身上的金屬飾品摘下來,不然你會很難過地發現自己心愛的首飾已經被硫化成黑色的了。

  2.避免空腹、飯後、酒後泡溫泉,泡溫泉與吃飯時間至少應間隔一小時。

  3.選擇適應自身的高、中、低溫度的溫泉池,一般從低溫到高溫,每次15—20分鐘即可。

  4、溫泉不宜長時間浸泡,否則會有胸悶、口渴、頭暈等現象。在泉水中感覺口乾、胸悶時,就得上池邊歇歇,或喝點飲料補充水分。

  5.面板乾燥者浸泡溫泉之後最好立刻抹上滋潤乳液,以免肌膚水分大量流失引起不適。

  6.過燙過酸的溫泉不要泡,溫度在30~45℃比較適宜。

  7.最好不要獨自一人泡,以免發生意外。

  8.泡完溫泉後不必再用清水沖洗,但是強酸性溫泉和硫化氫溫泉刺激性較大,最好還是再衝洗一下,以防有副作用,面板容易過敏的人更要注意了。

  9.根據水質劃分,溫泉一般分為中性碳酸泉、鹼性碳酸氫鈉泉、鹽泉和硫磺泉四種。溫泉的水質不同,則對不同的病症具有不同的療效。如各種成分都有的單純泉,對於神經痛、風溼、面板病等有療養作用;含有二氧化碳的碳酸泉,則對治療高血壓、心臟病有好處。所以泡溫泉以前,最好先了解溫泉的種類,並根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才能真正達到泡溫泉的預期目的,並可避免給身體帶來傷害。

  10.泡溫泉前可以用沐浴液洗個沖涼,泡溫泉後起來用水衝一下就可以了,不能用沐浴液,會把泡溫泉時附在身上的礦物質沖掉的。

  11、高血壓、心臟病患者。起身時應謹慎緩慢,以防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導致頭昏眼花而跌倒。

  12、部分面板病患者。

  13、孕婦不宜。有研究證實,“高熱”可致畸胎。

  14、泡溫泉後,人體水分迅速蒸發,要喝水補充。

  15、泡溫泉時,記住合上雙眼,以冥想的心情,緩緩地深呼吸數次,才能真正地釋放身心壓力。

  16、女性生理期來時或前後,懷孕的初期和未期,都最好不要泡溫泉。

  泡溫泉注意細節:

  一:先從低溫池開始浸泡

  進入溫泉池,要循序漸進,以便讓身體慢慢適應。事先將身體弄溼:手伸進泉中30~40釐米的深度試溫,再舀泉水淋在腿、臂及軀幹上。泡溫泉不要從水溫高的池開始浸泡,而是要從水溫較溫和的池水開始浸泡。在溫度高的池水中每次浸泡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要與較溫和的池水及時交替浸泡或身體及時露出水面歇息。

  二:不過久

  在高溫的溫泉水中,不宜浸泡過久,小心肌膚的水分會跟著快速流失,使肌膚陷入缺水困境,出現乾澀、發癢等敏感症狀。建議每次泡湯時間應控制在5到10分鐘左右,即可起身沖沖水、舒緩休息,再入內浸泡,反覆2至3次左右即可。

  三:離池要慢最好再洗個澡

  離池時,動作也要慢。先緩緩站起,等身體慢慢適應後,再離開溫泉。雖然溫泉經營者大多建議泡後不要立即洗澡,好讓泉水中的礦物質留在面板上,以發揮護膚功效。但事實上,這些礦物質並不能滲進面板,留在身上效用並不大。溫泉水因地質區域不同有酸、鹼性之分,為避免面板受泉水中的酸性或鹼性物質刺激,事後最好還是洗個澡。

  四:要補水

  除了注意水溫、泡湯時間外,水份的補充也很重要。由於泡湯會因流汗而流失大量水分。因此,泡湯過程中最好能準備一小瓶白開水,以便隨時飲用、補充流失的水分,才不會使身體因過度缺水,產生虛脫無力感。此外,泡湯前後、過程中也應儘量避免飲用酒精、咖啡、濃茶等刺激性的飲料,避免增加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五:注意保暖,稍作休息

  泡溫泉後要注意保暖,迅速擦乾全身,特別是腋下、胯部、肚臍周圍和四肢面板的皺褶處,及時塗抹滋潤乳液,鎖住面板水分。另外,泡過溫泉後,新陳代謝加快,所以不應該緊接著進行其他活動,或喝酒、暴飲暴食,以免加重身體負荷或消化不良。應稍事休息、放鬆以恢復體力。

 

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