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傳統倫理道德的完美範型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是現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其中小說人物郭靖得到廣大閱讀者的喜愛,學界對其研究不少,其中的爭議也頗多。本文結合小說人物郭靖的成長經歷,從傳統文化出發,認為郭靖在金庸小說人物中是最具有傳統文化意義的人物形象,是一個傳統倫理道德的完美範型。在這兩部小說中,金庸沒有像其他武俠小說家那樣宣揚尚武精神,而是從人性、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考察人物的人格理想、精神在人生遭際中的嬗變和完善。細讀文字,會發現在人物郭靖身上有很深的“孝”與“義”的傳統倫理胎記,且隨著故事的不斷深入,孝與義在人物內心也有糾結和嬗變。

  一、孝

  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孝敬父母師長、忠於君主是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核心。對父母的孝,一方面是因為父母為兒女生命的來源,另一方面是兒女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應行孝道。孔子把孝悌這種感情和行為當作仁的根本,是區別於動物的最基本的特性。而忠是由孝推衍延伸出來的。金庸先生也說“‘孝’是絕對的。對無論是多壞的父母也必須盡孝道……所謂的‘孝’屬於縱向型的道德,是非常強力的。”[1]金庸小說中的孝,因其主人公多為孤兒,故對師長格外感恩和尊敬。即使對嶽不群這樣的反面人物,令狐沖對其撫育之恩也始終不敢忘記,也不因其無義而不孝。中國人歷來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尊師傳統,“對於徒弟學子而言,師父與父親處於同樣尊崇的地位,要像尊敬父親一樣來尊敬師父。”[2]所以筆者認為郭嘯天、黃藥師、楊鐵心、成傑思汗、江南七怪、哲別師父、洪七公及馬鈺等在郭靖眼裡都是“父”的形象,與郭靖都是縱向型的倫理道德關係,郭靖都要對他們行孝道。在小說裡郭靖並不因啟蒙老師江南七怪武功低劣、地位卑下而失恭敬之心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孝在郭靖身上的展現在小說中隨處可見。但最集中的表現卻在為父親報仇,為師父報仇上。“報仇”在現代現實社會當然不容許,但在武俠小說的幻想世界和傳統社會裡,卻是基本的道德責任。《大戴禮記•曾子制言》說:“父母之仇,不與同生;兄弟之仇,不與聚國……”吳靄儀也說過:“在看武俠小說時,我認為不應以現實眼光看‘報仇’,而是要從象徵的觀點看,把‘報仇’瞭解為世俗社會指定的道德責任及權利。郭靖‘報父仇’的目標,根本就是‘做個好男兒’,履行社會義務的一部分。”[3]最重要也是盡孝。小說至始至終都圍繞復仇去展開情節,殺段天德,殺完顏洪烈是小說中的關鍵情節。另外當江南七怪在桃花島遇害後,郭靖面對愛情和師父兩難選擇時,主人公的心理天平一下子就傾斜了。雖說郭靖誤認為黃藥師是殺師父的仇人,不是黃蓉所為,也只有犧牲愛情,成全孝悌。因為在傳統社會裡愛情是個人的行為,而孝悌則是道德倫常。另外在傳統社會裡,對晚輩來說,“孝”就是“順”,也就是常說的“孝順”。按照父親的遺命,郭靖必須要跟楊康好;按照楊伯父的遺命,必須娶穆念慈為妻;順著成傑思汗的意思,必須娶華箏。這些有些做到了,有些沒有做到,但郭靖都盡力而為,因為在他心裡孝是根深蒂固的,不打折扣的。

  二、義

  金庸一直認為:中國民間最重視的道德,第一是孝,第二是義。孝與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最根本原則。什麼是義呢?金庸說:“不管《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也都強調:不但講友誼,還講義氣,友誼主要源自感情,義氣則包含了理智的判斷。即使和一人感情並不深厚,但為了應當這樣做才合道理,往往會作出重大犧牲,那就是所謂義氣。”按照曹布拉的說法,在金庸小說中,義氣流灌小說的始終,“義氣成了金庸小說人物的集體無意識”;義氣同時在維護傳統社會起著中堅作用,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孝道對繁衍種族,維持社會秩序有重要作用;義氣對忠誠團結,進行生存競爭有重大作用。”對此,讀金庸的小說深有感觸,《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中的郭靖是一個義蓋雲天的大英雄,渾身都傾注著義的精神。

  但郭靖身上所表現的義與一般武俠身上的義不太一樣,雖然有一些墨家任俠的味道,但融入更多的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原則。在《神鵰俠侶》裡,郭靖反對楊過與小龍女的戀愛,是因楊龍的師徒之戀,違背了他所認為的倫理道德原則,也就是義的原則,故而大加反對。更加不同的是,筆者認為郭靖在不同時期分別展現不同意義的義。主要有三個層次:

  1.早期主要展現和傳統遊俠身上一樣的義,“結私交,講義氣,重然諾,輕生死,言必信,行必果,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史記.遊俠列傳》這種在文字中有多處表現,但最突出的地方是《射鵰英雄傳》中郭靖與黃蓉相遇時最精彩。黃蓉在張家口出場時裝扮成衣衫襤褸的少年男子的模樣,郭靖被假象迷惑,代她付了肉饅頭錢,她卻以肉饅頭喂狗。接著又點了幾十碗菜,冷後又倒掉,重新再點熱菜。折騰了半天才從飯館出來,又喊肚餓,要進當地最高檔的長慶樓。然而郭靖毫不計較這些,只覺得她談吐不凡,見多識廣,真誠爽朗,於是和她十分投契,竟然一見如故。臨別時郭靖竟然贈以貂裘。

  2.在早期和中期所表現出的兄弟義。按照金庸先生所說:“傳統上,中國人認為兄弟比夫妻之情更重要,有古諺說:‘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不可續。’……中國人說義結金蘭,通過一種儀式,異姓朋友結拜為兄弟,在家立誓:‘雖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在西方社會中,只有熱烈相愛的戀人,才會立誓同死。但在中國這個重義氣的社會,友情比愛情更受重視。”所以郭靖廣交朋友,廣交異姓兄弟,楊康、拖雷、周伯通都是他的義兄弟。並且在其心中,兄弟義比愛情、親情更重要。從兩個細節很容易看出來,在同時面對楊康和黃蓉時,使黃蓉醋意大發,在心裡嘀咕郭靖心裡只有他的好兄弟;在同時面對故人之子楊過和郭芙時,便決意砍斷愛女一臂贖罪。

  3.在後期所表現的為國為民之大義,也是義的最高層次。發現岳飛的遺書之後,郭靖陡然找到了真正的抱負和理想,找到最有價值的義。郭靖在領導蒙古人抗金戰事中,經過極艱難的考驗反省,他終於確立了“為國為民”為終生目標。《神鵰俠侶》中郭靖在襄陽曾對楊過說:“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地助守襄陽,……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三、孝與義的糾結及嬗變

  一個人一生要做出多樣選擇,一個道德完人更是如此。郭靖在成長為一個傳統倫理道德的完美範型的過程中,內心的糾結也是很多的。但喝著傳統民間倫理的乳汁長大的郭靖,雖然愚笨,卻能夠始終固守著傳統倫理道德原則,致使金庸先生對郭靖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獲得很大成功。

  前面已說過當愛情遇到孝,愛情、親情遇到兄弟義,郭靖都會犧牲黃蓉母子,成全孝和兄弟義;即使兄弟義違背道義原則,對楊過也會大義滅親。當然小說主人公郭靖的糾結遠遠不止這些。前面已經說到成傑思汗、哲別師父對於郭靖是“父”的形象,拖雷是郭靖的結義兄弟,但當兄弟義、孝與民族大義***為國為民之大義***發生衝突時,郭靖做選擇時也是很糾結的。雖然說復仇是行孝,但同樣是復仇,殺段天德是多麼的決絕,殺完顏洪烈又是多麼的猶豫和糾結。郭靖“一想到‘復仇’二字,花刺子模屠城的慘狀立即湧上心頭。自忖父仇雖復,卻害死了這許多無辜百姓,心下如何能安?看來這報仇之事,未必就是對了。”孝與義是何等的糾結。但無論如何,為了“為國為民俠之大哉”完美倫理的完成,犧牲親人,甚至自己都在所不惜。小說中有一個細節:郭襄幾次遇到危險,郭靖都沒有援手,他在幹什麼呢?答案很明顯,當然在踐行為國為民之大義。還有,黃蓉原想到最後關頭他倆可借汗血寶馬脫身,郭靖堅決反對,黃蓉只好長嘆道:“我原知難免有此一日,罷罷罷,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最終,郭靖像喬峰一樣地捨生取義,在襄陽城上空完成了傳統倫理道德完美範型的偉大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