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主題的黑板報效果圖

  法制教育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了解的,法制相關的黑板報在校園中也會定期製作。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法制的黑板報設計圖,希望對你有用。

  法制主題的黑板報圖片賞析

  法制黑板報資料:青少年法制教育關鍵

  針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現狀,結合教育實際,現提出如何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幾點思考:統一認識 加強領導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統一認識,加強領導是關鍵。一是強化學習,抓認識到位。組織各級教育行政幹部和全體教職員工認真學習鄧小平同志關於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有關指示,學習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國方略,使大家深刻認識到法制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是實現依法治區的一項戰略任務,是實現依法治區的一項基礎性工程。要按照"四五"普法總體規劃,真正做到法制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二是健全組織,抓責任到位。

  為了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成立社會相關部門為成員的全區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各校要建立以法制副校長為龍頭,政教處、教導處為主體,班主任、政治教師為骨幹的法制教育工作機構。區教育局要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納入學校目標管理,明確責任,落實到人,從而在全區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組織網路。三是落實經費,抓法律援工作到位。目前,區法律援助中心的經費沒有落實到位。導致許多工作難以有效的開展。區政府應當解決法律援助機構必須經費,以保證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依法保障符合法律援的群體合法權益,安排專人專班定期到看守所、法庭、學校了青少年犯罪情況,並定期跟蹤服務。同時注重勞教釋放青少年的心理動態,及時有效地對他們採取幫教工作。規範管理、穩步推進一是明確教學內容。針對青少年易發違法犯罪問題,編印適合我區中、小學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宣傳講稿,組織講師團或法律援助工作人員深入中小學校巡迴宣講,重點圍繞《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全面開展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專題宣傳活動。

  二是明確工作目標。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要抓住、一個主渠道",即以課堂教育教學活動為法制教育的渠道。保證"四有"即教學有大綱、學習有教材、任課有教師、課時有保障;做到"三性"即現實、多樣性、滲透性。努力使法制教育貼近學生生活,密切學生思想實際,使學法用法成為師生內在的迫切要求和自覺行動。 三是強化管理。要以教育主管部門為主,出臺一整套關於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管理的規章制度。如評教制度、座談會制度、經驗交流制度、監督檢查制度等。科學施教,注重實效一是堅持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結合。由於青少年正處於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時期。其理性思維比較弱,所以要注重藉助於形象思維的方法,通過舉辦文藝演出、徵文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提高青少年法律知識水平,強化法律觀念。通過組織撰寫讀後感和編輯《法制小報》,定期召開法制主題班會,舉行升國旗儀工和重大節日慶祝及重要法規頒佈週年紀念活動,組織旁聽司法公審大會等,以生動、直觀、形象的活動形式,使青少年從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法律薰陶。二是堅持學校教育與部門教育相結合。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必須堅持學校與社會同唱一臺戲。學校在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職能作用同時,還要定期邀請政法幹警到學校舉行法制講座,要主動爭取執法機關的配合,對侵犯學生權益、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人和事進行及時查處;要大力向社會廣泛宣傳,爭取人民群眾教育的更大支援。三是堅持按章管理與依法治校相結合。首先,學校領導和老師要帶頭學法,用法,成為學生的典範,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須首先做到。

  其次,學校必須嚴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違紀違法責任追究制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再次,把依法治校作為學校常規管理的突破口,及時把學生不良行為和違法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第四,由政府帶頭,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加大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實現社會齊抓共管,淨化校園環境。 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國民素質的提高,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民主與法制的推進,都寄希望於廣大的青少年。為推進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開展,全社會都應當行動起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法制黑板報內容:不良行為的危害

  一、不良行為的危害

  從人民法院審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獲悉,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都是從不良行為開始的,有一個從劣跡→違紀→違法→犯罪的變化過程。不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大量的事實告訴人們,青少年健康成長,就要積極預防不良行為、克服不良行為、矯治不良行為。

  1、什麼是不良行為?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是指違德、違紀、違法等越軌行為,也就是說,輕微違法或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

  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將不良行為劃為兩類:一類是不良行為;一類是嚴重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與不良行為在反社會規範這一點上沒有區別,但存在程度上的差別。前者,涉及的是道德問題;後者,涉及的是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條規定的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實施的不良行為:***一***曠課、夜不歸宿;***二***攜帶管制刀具;***三***打架鬥毆、辱罵他人;***四***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五***偷竊、故意毀壞財物;***六***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七***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製品、讀物等;***八***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九***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的未成年人不得實施的“嚴重不良行為”;***一***糾集他人結夥滋事,擾亂治安;***二***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三***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四***傳播淫穢讀物或者音像製品等;***五***進行***或者色情、***等行為;***六***多次偷竊;***七***多次賭博,屢教不改;***八***吸食、注射***;***九***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

  2、什麼是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是指達到法定的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的人實施的違背法律、法規規定的、有過錯的、對社會有危險性或有害的行為。

  違法行為按其性質可分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其中,危害社會、違反刑事法律,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是犯罪行為。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的特徵。行為的違法性和應受懲罰性是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所決定的,三者不可分割。行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犯罪行為違反刑事法律,當然是違法行為,但是違法行為不一定是犯罪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就不等於犯罪行為,兩者產生的法律後果不同,不能將兩者等同起來。

  3、未成年人犯罪始於不良行為。

  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實際是一些不良習慣從輕到重的不斷強化過程,若不注意用道德、法律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不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用社會公德、傳統美德、學生守則等來要求自己、管理自己、薰陶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法律意識,而沾染上不良習慣、不良行為,不加管束,任其發展,必然會嚴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這方面教訓和事例枚不勝舉,青少年朋友要注意啊!

  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這是一個最通俗的比喻,一個人不注意克服小毛小病,必然會變成大毛大病。不妨我們從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例加以剖析,看看不良行為的危害性,進而提高預防不良行為的自覺性。有不良行為的青少年,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地矯治,很容易從不良行為逐步發展到違法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