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董源是誰

  董源是我國曆史上五代南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畫家,畫藝高超,生受當代人喜愛。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董源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董源的簡介

  董源***?-約962***,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鍾陵***今江西進賢縣***人,董源、李成、范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後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後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等。

  董源的藝術成就

  宋代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所畫 山形,多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丘陵,大都為坡陀起伏, 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嶄絕之狀。這與較早於他的 荊浩所表現的氣勢雄偉的北方 山形正好成為鮮明的對比。董源很重視對 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 風俗畫的情節性,有時實為全畫的題旨所繫。雖形體細小,簡而實精,人物皆設青、紅、白等重色,與水墨皴點相襯托,別饒一種穠古之趣。其傳世作品還有《龍宿郊民圖》等。

  董源所創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 巨然和尚的追隨,後世遂以 董巨並稱。在 宋代,除了 米芾、沈括十分欣賞 董巨畫派之外,到了 元代,取法 董巨的風氣漸開。 湯垕認為:“唐畫 山水至宋始備,如***董***元又在諸公之上”,對董源有了新的認識。元末四家和 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典範,明末“ 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 元代 黃公望說:“作 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清代王鑑說“畫之有 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董源在後世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 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

  據畫史記載,董氏善山水人物、雲龍、牛虎,無所不能,尤以山水畫最為著名,開創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曾盛讚其山水曰:“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畫鑑》裡記載:“董源 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 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濃古,人物多用紅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 夢溪筆談》中提到:“董源善畫,龍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擅畫水墨及淡著色 山水,喜用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山巒,上多 礬頭***山頂石塊***苔點,多畫叢樹繁密,丘陵起杖,雲霧顯晦和溪橋漁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後人稱其所作平淡天真,為 唐代所無。也有設色濃重之作,山石皴紋甚少, 景物富麗,近於 李思訓格調,而較放縱活潑。兼工龍、牛、虎和人物。

  董源的小故事

  董源的山水畫曾得到南唐中主 李璟的垂青。據說李璟年輕時曾在廬山修建別墅,將山泉林園勝景融為一體。他為了能時時看到廬山景緻,特地派董源畫了一幅《廬山圖》。董源將五老奇峰、雲煙蒼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別墅巧妙地繪入一圖。李璟觀後,稱讚不絕,愛不釋手,命人掛在臥室裡,朝夕對畫觀賞,猶如長居廬山中。由此可見董源構思的巧妙和寫景藝術的高超。

  還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場大雪,鋪天蓋地,京都呈現出一片銀白的世界。李璟見此雅興大發,召叢集臣登樓擺宴、賞雪賦詩;並召來當時的畫壇高手董源、 高太沖、 周文矩、 朱澄、 徐崇嗣等人。他們各有所長,分工合作,由高太沖畫中主像,周文矩畫侍臣和及樂工侍從,朱澄畫樓閣宮殿,董源畫雪竹寒林,徐崇嗣畫池塘魚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賞雪圖》完成了。董源畫的雪竹寒林是這幅畫中直接描繪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臨陣不慌,放手對景勾畫,將積雪壓竹、叢林寒瑟的景象傳神地描繪出來。這次活動和《賞雪圖》被北宋的美術評論家 郭若虛記述在他的《圖畫見聞志》裡,遺憾的是該圖已經無法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