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作品

  清代書法藝術所所承緒的藝術傳統,較以往各代都更為豐富。可以說是歷代書法多在清代有一定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清代書法簡介

  書法藝術發展到清代,所承緒的藝術傳統,較以往各代都更為豐富,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從清初至乾隆年間,基本上是繼承宋、元、明書法的餘緒,崇尚帖學,是謂“帖學期”。自嘉慶以後,帖學衰微,碑學大興,書法家們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乃至三代、秦漢的各種金石文字,是謂“碑學期”。帖學與碑學書法的轉承代興,構成了清代書法的主體。清代帖學書法承緒宋、元、明的藝術傳統,到清代中期以後雖然衰落了,但因其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對帖學的崇尚,又是貫徹清代始終的,而且帖學書法是統治者認定和提倡的正統書法。一些書法家越過帖學傳統,直溯漢碑隸書,在明末已發其韌,並隨著清代帖學書法的消長經歷了一段“欲變而不知變者”的漸變過程,最終演為碑學書法興起的大勢。在這種交錯的發展過程中,清代成為書法發展史上書法表現最豐富的年代。舉凡歷史上出現過的各種藝術傳統表現,都再度出現在清代書法中,特別是碑學書法興起後,曾經長期被忽視的篆、隸書,不僅被大力提倡,且較秦篆、漢隸又有新的藝術創造表現。甚至甲骨文、金文、六朝碑帖等都成為被師法的藝術表現物件。所有這些,使書法史又重新朝氣蓬勃起來,人稱“書道的中興”。清代是中國書法鑑藏史中最後一次的大集中。私家收藏,在清初的一段時間內頗為繁盛,湧現出一批或是官吏、或是文人、或是商人的大收藏家。這種情況幾乎延續到了清末民初。以後因內府所藏法書的流出,才又一次引發了法書的交易與收藏活動。

  清初最先的書法作品,是由明末入清的諸位書家所作。首先成為清初書壇代表者的兩位書家是政治態度迥異的王鐸和傅山。帖學書法在經歷了宋、元、明三朝的長期發展之後,至明末清初之際雖然仍保持著盛而未衰的勢頭,但它畢竟只是長子行、草書,即使正體楷書,亦很難再復唐楷的氣勢。

  王鐸

  王鋒***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河南孟津人,熹宗天啟二年***1622***進土。明亡後仕清,累官至禮部尚書。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失節”,牽累了他在書法史中的聲名與地位。《畫徵錄》旨出王鐸書法的蒼勁沉鬱之處,是董其昌所不及的。從藝術上說,王鐸和董其昌走的是同一條道路,比如他的楷書師法鍾繇、顏真卿,多少還受到過柳公權的影響;他的行草書師法“山陰父子”,即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而且對米芾的行書也下過相當大的工夫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