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長的陸上隧道

  坐落在瑞士南部伯爾尼阿爾卑斯山,辛普朗隧道的西北的勒奇山隧道是,想要對它有更清楚的瞭解嗎?下面小編帶你開進勒奇山隧道:

  

  世界著名隧道之一。在瑞士南部伯爾尼阿爾卑斯山,辛普朗隧道的西北。海拔2,690米,長14公里,建於1907-1913年。從坎德施泰格到戈彭施泰因,築有鐵路,通達伯爾尼和義大利的米蘭。

  穿越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勒奇山隧道***Loetschberg tunnel***於當地時間15日隆重開通,成為全球最長的陸上隧道,並令歐洲中部穿越阿爾卑斯山的交通邁向新紀元。

  首趟列車在位於北部城市弗魯蒂根的隧道***衝過了一幅書寫“勒奇山──連線歐洲”的條幅***見圖***,現場有數千名官員和民眾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有關當局當天還安排了銅管樂隊和煙花助興。勒奇山隧道長達35公里,建築工程歷時8年,耗資43億瑞士法郎***約270億元人民幣***,它把德國和義大利之間的列車旅程由3.5小時縮減至2小時以下。

  據悉,在今年12月隧道將實現設計最大通過能力,每天將有42趟客運列車和80趟貨運列車通過隧道。瑞士多山區,因此大多數陸路交通依靠建設隧道實現貫通。瑞士還打算興建長達60公里的鐵路隧道,一旦建成,從蘇黎世到米蘭的旅程將縮減至2.5小時。目前世界最長的隧道是海底隧道,但勒奇山隧道是全球最長的陸上隧道。

  提起瑞士,人們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著名的瑞士手錶。不過現在,瑞士人還會對外來人說,令他們感到驕傲的還有另外一樣東西——勒奇山隧道。2007年6月15日,穿越阿爾卑斯山的勒奇山隧道正式投入使用,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一條陸上隧道。

  勒奇山隧道全長近35公里,由瑞士政府斥資43億瑞士法郎***約合35億美元***,歷時8年建成。這條隧道拉近了南北歐洲的距離,不僅緩解了交通壓力,還使貨物運輸變得更加方便。它全長35公里,是排在日本的青函隧道和英吉利海峽隧道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隧道,不過卻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陸地隧道。在勒奇山隧道中,貨運列車和客運列車可以分別達到每小時160公里和240公里的速度,而且即使是在深山中行進,手機訊號也非常好。有了它,從德國到義大利的旅行將會縮短一個小時,人們到歐洲著名的滑雪旅遊勝地去度假也將更為方便。 在阿爾卑斯山還有一條更長的陸地隧道正在建設當中,這就是和勒奇山隧道平行的“聖哥達”隧道,到2017年完工之後,它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鐵路隧道,全長57公里。

  瑞士地理位置獨特,正好位於歐盟南北部之間。自1980年以來,南北歐之間繁忙的交通令瑞士境內的運輸量提高了十幾倍,大型載重卡車、旅遊觀光客車等 造成的隧道堵塞更令瑞士不堪重負。新隧道的投入使用將在很大程度上減緩這種運輸壓力,這也是瑞士政府能夠說服國民掏錢修建隧道的主要原因。

  世界上最長的隧道

  著名的日本青函隧道就是當前世界上最長的一條隧道,因連線日本本州青森地區和北海道函館地區而得名。青函隧道為雙線隧道,全長為53860米,其中海底部分為23300米。青函隧道於1964年開始啟動,歷經24年的施工建設,共耗資6890億日元,於1988年3月13日正式投入運營。從青森站和函館站相對發出,電車從海底通過津輕海峽大概用了30分鐘,從此結束了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只能靠海上運輸的歷史。為慶祝青函海底隧道的開通,日本於1988年8月29日還專門發行了2000萬枚面值500日元的銅鎳合金紀念幣。

  修建這條青函隧道的代價是極其高昂的。1971年主隧道動工興修時,預算工程的全部費用為8億3千萬美元,但後來多次追加費用,估計到隧道竣工,整個工程需用27億美元,平均每公里5千多萬美元。

  由於工程極其複雜,施工條件又非常差,自隧道動工以來,已有33名工人喪生,1,300人傷殘。隧道兩度被海

  水淹沒,第一次發生在1969年,海水將巖縫衝大,每分鐘湧入11噸,水在斜井裡上升了150米。工人們花了近5個月時間將積水抽出,後來在整個隧道周圍灌上一層厚達4.5米的水泥漿,並用鋼板把巖縫堵住。1976年,海水再次以每分鐘70噸的流量衝入供應隧道,工人們又足足奮鬥了5個月才控制住這次水害,共死亡20餘名工人,僅後一次水害的影響,整個工程至少被推遲了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