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史上最大的併購案

  這項涉及資金超過13億美元,,實際上從正式談判到宣佈,僅僅用了不足兩週的時間。具體是怎麼回事呢?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新浪收購分眾

 

  中國最大的戶外媒體廣告商和中國最大的新聞入口網站、最大的線上品牌廣告商將在2009年上半年最終實現強強聯合。

  新浪將增發4700萬普通股、以初步預計約合13.7億美元的代價,合併分眾傳媒旗下的分眾樓宇電視、框架廣告、賣場廣告等業務相關資產。新浪本身的廣告業務規模在2009年大約有2.6億美元,加上收購的分眾部分大約有4.4億美元,總共將達到近7億美元***約50億元人民幣***,交易完成後,新浪將成為僅次於中央電視臺的第二大媒體廣告平臺。

 

  新浪為什麼要收購分眾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一家網際網路技術公司,新浪此時從技術密集的線上業務進入資本密集型且並不熟悉的戶外電子廣告領域,過於冒險。

  自從2005年盛大發起突擊試圖收購新浪股票之後,新浪,這家中國網際網路業最知名的入口網站幾乎成了喧鬧的業內最沉默的一員。在近四年的時間裡,新浪沒有運作一次規模化的資本操作,與其它入口網站相比,新浪越來越像是一家純粹的網際網路廣告公司,越來越接近門戶的本身。2008年第三季度,新浪的廣告營收總計7620萬美元,佔其總營收的72%,廣告收入是新浪的絕對支柱。

  與此相對,新浪的老對手,搜狐2008年三季報顯示,其網遊收入已超過傳統網路廣告。搜狐“遊戲+門戶廣告”戰略的成功,在一定層面上凸顯了新浪所面臨的收入模式過於單一的問題。

  其實,新浪也一直在進行多元化業務嘗試,試圖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比如與Ncsoft成立合資公司發展網遊,打造新浪商城,iask搜尋引擎、網路遊戲、UC即時通訊軟體等等,但最終均不了了之。

  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藉助此次交易,新浪能夠在網際網路和非網際網路平臺之間交叉銷售廣告,擺脫自身廣告客戶多集中在金融、房地產和汽車業的模式,實現客戶的多元化,也解決了收入模式單一的問題。

  但此次收購或許更應看作是,新浪在諸多失敗嘗試後的一次“落葉歸根”。“新浪+分眾”、“內容+渠道”的模式宣告了新浪對堅持網路媒體和廣告策略的決心,今後的新浪,對廣告收入的依賴將更強,也將與堅持遊戲、桌面策略的搜狐實現真正的差異化競爭。

  分眾為什麼被收購

  這樁交易之中,江南春,這位中國樓宇視訊廣告模式的開創者,將佔到分眾傳媒全部營業收入的52%,創造了分眾毛利73%的核心資產“輕易”地“打包”賣給了新浪。

  通過不間斷併購,江南春在短短几年時間內便將分眾傳媒送上了國內商業樓宇廣告的老大位置。2007年,江南春更提出了“數字化媒體”戰略,分眾傳媒業務重心開始向網際網路和新興無線廣告轉移。

  此後的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分眾相繼收購了好耶、創始奇蹟、科思世通、網麥等多家主流網際網路廣告代理公司,同時併購了一系列在汽車、房地產、網路遊戲廣告等領域具備優勢的二線廣告公司,展開了網際網路廣告的佈局。分眾傳媒的帝國夢每一天都在以驚人的速度壯大,2007年11月6日,分眾傳媒收於65.1美元,此時距分眾上市僅僅過去一年半,股價卻已增長400%。

  當時的分眾傳媒,市值已超過新浪、搜狐、鳳凰衛視、白馬等上市媒體公司的市值之和,距離趕超央視成為中國最大的媒體廣告平臺似乎也只有一步之遙。

  但是,在2007年營收超過4700萬美元,增長速度已躍居分眾傳媒所有業務之首的分眾無線卻為分眾的帝國夢埋下了“罪惡的種子”。2008年3月,以央視為主的媒體輿論對分眾無線大規模群發簡訊業務展開了廣泛的批評,這成了分眾發展的一個拐點,江南春被迫將原計劃單獨分拆上市的分眾無線業務重組,並直接導致了二季度的淨虧損。

  2007年11月,分眾最終宣佈徹底終止無線廣告。此後的經濟危機使得企業大幅壓縮廣告支出,樓宇電視等業務受到重創,更拖累了市場對分眾的信心。分眾股價持續低迷,從65美元一度跌至***0美元。

  某投資公司分析師向記者表示,此次分眾將戶外媒體賣給新浪,看似損失了自身的核心業務,但分眾的戶外媒體業務只是渠道,不能生產內容,很容易被複制,只有通過不間斷收購達到對細分市場的相對壟斷才能獲取高額利潤。這樣的成長模式穩定性較差,分眾傳媒此時選擇與新浪“聯姻”,獲取內容,於分眾今後發展有利。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交流中心主任胡延平認為,分眾縮短自身業務鏈條,能使其優勢迴歸清晰;也可以使其騰出手將更多精力用在網際網路互動營銷服務上,旗下專做網際網路廣告業務的好耶將因此獲益。

  分眾傳媒新聞發言人稽海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此次併購可謂是強強聯合,新浪的收購能夠促進分眾傳媒的成長,收購後分眾傳媒的主要業務將放在好耶網上,目前將重新考量好耶的上市計劃。

  究竟誰整合了誰

  此前不久,江南春曾公開表示,新浪和分眾之間交易最初的念頭產生於2006年,但當時討論還僅限於他和曹國偉二人之間,並未進入到董事會。因為,當時分眾傳媒股價正值峰值,市值一度超過新浪5倍,新浪在市值方面與之差距懸殊,所以未能深入。

  進入2008年11月之後,分眾股價在一路動盪中跌至8美元的低谷,新浪與分眾,買家與賣家,戲劇性的對調了。業內人士表示,至少在五個月以前,構想中的交易還是由分眾收購新浪。

  對於這次收購,質疑的聲音就從來沒有斷過。美國投資公司Oppenheimer的分析師賈森·海夫斯特恩在投資者報告中指出,新浪正在收購一個成熟過度的資產,未來該資產的增速可能減緩,且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面對質疑,曹國偉曾反問道:“分眾的股價從40多美元下跌到了7、8美元,但下跌原因與他的戶外數字廣告沒有太大的關係,他這部分的利潤單季度有1億多美元,比新浪的全部業務都要高,價格又這麼便宜,為什麼不買?”

  不過,究竟是誰買了誰,現在不能下定論。由於新浪的股權結構非常分散,在此次交易完成後,江南春將成為新浪最大的單一個人股東。坊間一再盛傳,江南春有望出任未來新浪的董事長,而曹國偉擔任CEO。如果是真是這樣,倒還是真要問一句,究竟是誰整合了誰?

  新新浪姓什麼

  就在資本市場此次合併一片質疑,新浪和分眾股價一跌再跌的時候,12月23日復星國際突然釋出了一則“令人意外”的公告。

  根據這則公告,11月17日至12月22日,復星國際以1.5億美元購買了1727萬份分眾傳媒美國存托股份***ADS***,至12月23日,復星國際總共擁有16.94%的分眾股份。這意味著郭廣昌掌舵的復星國際已經成為分眾的“大東家”,其持股已經超過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以及分眾此前的第一大機構投資者美國共同基金威靈頓資產管理公司。

  根據新浪與分眾的合併協議,合併之前,新浪的總股本是5582萬股,增發4700萬股之後,總股本變為10282萬股。合併之後,新浪原有股東的股份將被稀釋到收購分眾後的54.19%。交易完成之後,分眾將把4700萬股新浪股票按比例轉發給分眾股東。

  因此,在新浪、分眾合併後,復星國際除了擁有分眾約16.94%的股份,還將擁有新浪約7.74%的股份。雖然郭廣昌一再表示,“復星國際不會入主新浪董事會,只是一次常規投資。”新浪方面也表示,“復星的投資與新浪分眾兩家併購案並無關係,新浪也視復星為機構投資者。”但是復星集團及董事長郭廣昌一躍成為新浪第二大法人股東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新浪在2005年遭遇盛大“突襲收購”之後便制定了毒丸計劃,目前任何股東持股都不能超過新浪總股本的10%。

  有業內人士據此認為,“如果是希望以購買股票的方式來入主新浪董事會,是一件難度頗大的事情。”

  新分眾何去何從

  在宣佈合併後一週,曹國偉公開表示,“合併分眾戶外數字廣告業務,新浪的目的並不是要打造中國最大的廣告平臺,而是要成為未來新媒體的領先者。”

  但對於喪失核心業務的新分眾而言,究竟要何去何從?

  在分眾傳媒將戶外業務出售給新浪之後,繼續剝離旗下其他媒體業務。健身媒體運營商活躍傳媒近日證實,活躍傳媒已合併原分眾傳媒旗下的同類媒體公司律動傳媒,雙方員工已在一起辦公。

  美投行奧本海默的分析師表示,未來半年到一年分眾傳媒預計將會轉讓剩下全部線下廣告業務,最後處置線上廣告業務好耶,或將其保留在上市公司,或出售或外部整合。易凱資本CEO王冉則認為,通過這次交易,分眾傳媒剩餘資產實際上已經曲線上市。